第二百八十六章 百年会谈(二)
“你说了算?真是这样吗?真要是这样,别说将老子的船并入招商局了,就是出资修建京汉铁路,老子也没二话吗,但你说了不算啊!
你盛宣怀的能力我是赞赏的,只可惜你的路子不对,说书人常说一句话,成也萧何败萧何,你盛宣怀就是成也官商败也官商!”
除了跟官场的牵羁之外,盛宣怀最大的弱点就在经营权上,什么事儿都是朝廷说了算,束缚太多,这样的买卖跟国营还不同,经营上的事儿,受朝廷的制约太多,许多事儿不用朝廷制约,做之前就会被朝廷的一些规矩所制约,而这些所谓的规矩大多是荒谬至极的,一代官商,若不改变,也只能随着时代的落幕而凋零。
“二爷救我!”
李大成的话说在了盛宣怀的痛处之上,摆脱李鸿章依附张之洞抵制袁世凯,就是盛宣怀的自救之法,但这些法子,也只能救一时之急,一旦朝局发生变化,他还是要疲于奔命的。
一旦他维持不住自己的地位,可不止是失势那么简单,甲午战后,盛宣怀数次想辞去官商的这顶帽子,摆脱身后的泥潭,但朝廷不许呐!
朝廷是看重了他这个人,还是看重了他的资产,这个盛宣怀心里有数,他想玩金蝉脱壳,错非放弃绝大多数产业,不然是不可能的,可放弃绝大多数产业,对盛宣怀而言,也是不可能的。
李二爷说的这些,盛宣怀也不是不清楚,只是如李二爷所说,自己与官场牵羁太深。怎么也挣脱不出去的。
“嗨!这话说的跟三国戏一样,咱们之间开诚布公就好,别怕说错话,就是说错了,我也不能把你怎么着的。
既然你开了口。那我就说说,其实也简单,就是把官督商办,前面那个官督去掉改为商办,或合股或独资,这样才能有活路的。不然现在拥有的再多,将来也是泡影。
别跟我说你挣脱不了,有些事儿在人为,不想着去做,自然是挣脱不了的!”
对于盛宣怀的心思。李大成也琢磨的透彻,这人呐!还是见不得大钱,见了就要眼红心黑的,若盛宣怀如自己说的一样,那他的资产就要大打折扣了,盛宣怀不想看到自己的资产大规模缩水,所以是他自己把自己给困住了。
“可朝廷……”
“哼哼!你都在南边弄了个东南互保出来了,还提什么朝廷?
你在意的不是朝廷。而是你名下的那些资产,有些东西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再怎么争也争不到的!
有些时候,看开些,未必是坏事儿,舍得舍得没舍哪有得?
大清这商场,空白的地方太多,你瞧那张弼士。他做的主业是什么,不过是制糖而已。八千万身家呐!大清何其大也,这样的买卖何其多也。只要在规矩之内有了合适的办法,八千万真的不算什么的!”
大清财税一年六七千万,可大清的财富呢?几百个七八千万也有的,这也是为什么列强各国盯住大清市场不放的原因,大清的商业领域太过单调了,虽说洋务带动了商业的发展,但那些个商业,在别人眼里是个买卖,在李大成的眼里规模太小。
大生纱厂,投资不过六十万两,加上后期募股,也不过一两百万之数,这是大清最大的一个纱厂,其他的纱厂规模还不如大生呢!这样的厂子,大清四万万人口需要多少个?几十上百个也不算多,机器纺纱在大清还不能称其为一个产业,只能算是有几个机器纱厂而已。
同样,盛宣怀口中所谓的航运业,几十条船就是航运业了?大清从南到北船工、水手有多少?几百万不止,一条船一百船工、水手,几万条船,这才是航运业。
靠着几万锭纺锤,几十条船就称王称霸,差的太远太远,至于工业,汉阳铁厂也不算是,各处的兵工厂算是有些样子的,但还是规模太小,不足以支撑这偌大国家的崛起。
连公路网都没有,铁路也只是一个笑话而已,各处的所谓官道,在府县周围还有些公路的样子,出了城池,绝大多数官道,只能算作是乡间小路而已,这些才是大清与列强的差距所在。
“二爷可否助杏荪一臂之力呢?”
“自然可以的!
这样吧!今儿个咱们不谈了,明天你带着张弼士、孟洛川到微山岛,咱们几个好好的合计一下如何?”
盛宣怀若是脱了官商的帽子,李大成是不介意跟他合作的,对于盛宣怀、孟洛川李大成是详细了解过的,张弼士那边因为渠道的缘故,李大成这边只知道一些大面上的事儿,孟洛川李大成要用的是他的名声,张弼士李大成要用的是他在南洋的人脉,与盛宣怀合作,他的能力是最重要的一面。
盛宣怀虽说是官商,但在商业领域他是颇具开拓精神的,大清第一家股份制公司轮船招商局,第一个使用机器开采的大型矿山大冶铁矿,以及第一家铁厂汉阳铁厂能运营下去,盛宣怀是功不可没的。
商业有成之后,办学校、做慈善,虽说盛宣怀在后人眼中颇多争议之处,但是掩盖不了他的能力的,若是真能与盛宣怀携手共进,李大成的一些计划,至少可以提前一两年完成。
譬如说开设矿上,大冶、萍乡,盛宣怀是有实际经验的,在机械设备的购置上也有门路,山东淄川有铁,只要盛宣怀是真心实意的合作,相信,有一年的时间,淄川铁矿、铁厂就会建成雏形的,只要没有官场的羁绊,怎么合作,李大成这边是无所谓的。
“二爷要如何助我?”
李大成的话,并不能让盛宣怀认可,再怎么说。他也是身家千万的大官商,只凭可以两个字,不足以让盛宣怀心安的。
“你说要让我如何助你呢?”
身临绝境的人,一旦有了救命稻草,就会要求更多。扫了一眼满脸希冀的盛宣怀,李大成也想听听他有多大野心。
“让贝勒爷助杏荪入工部如何?”
入工部做部堂,当朝一品,盛宣怀觉得这样自己就安全多了,进了六部之后,以他的本事再进一步也不难。若是能做到李中堂的位置上,他跟他的身家也就安稳了。
“呵呵……我助你做龙椅如何?”
冷笑一声,李大成摇了摇头,官场不是路子,盛宣怀想在官场一劳永逸的解决自己的窘境。那是不可能的,即便把他推到北洋大臣的位置上,他的安稳也就十多年而已,到时候,难免要被清算的。
遇上袁世凯这样的对手,他能不能安稳十多年也难说,比官场的经验,袁世凯比他丝毫不差。而且犹有过之,还有一点是盛宣怀无论如何也比不上袁世凯的,老袁手里有枪杆子。这才是关键。
“二爷说笑了。”
听了李二爷的话,盛宣怀脸上的表情一滞,满脸的希冀顿时消失无踪,换上的是一脸的担忧。
“说笑?我一点也没有说笑,想要在官场解决你的问题,错非把你推倒龙椅上。不然你的问题永远也解决不了,你想在官场解决问题。除了做上龙椅之外,没有第二条路可走。
扶你做龙椅不难。可你能不能坐得稳这不好说,依我看你是坐不稳的。
以后这龙椅有没有还得两说着,但我可以确定,无论任何人都坐不稳那把龙椅的,时代不同了!
你看这天下,大清还能有几年寿限,是该提前布局的时候了,再不做,就没机会做了!”
盛宣怀想贪恋权位,也是不可能的,舍得舍得不舍不得,李大成不想看着他倒在官场上,所以才推心置腹的,若这位真的不想抛弃官商的帽子,到了他倒霉的时候,李大成这边也不介意落井下石的,毕竟盛宣怀还是有几百万家产的,与其便宜别人,不如烂在自己锅里。
听着李大成的说法,盛宣怀也在琢磨其中的得失,话是不错,可有些时候真是舍不得啊!
“二爷,就没有别的路子了?”
“有!一边做官商,一边做自己的买卖,只要你能顶住就成!
但是,你坐在这样的位置上,想要把自己的买卖做大,也是不可能的,一旦做大,官场的人必然要参与其中,这是你拦不住的。”
盛宣怀的首鼠两端,李大成也可以理解,这是盛宣怀自己的路,走成什么样,李大成不在乎,他在乎的只是盛宣怀对他的作用,只要短期内盛宣怀能跟他走在一路,达成了目的之后,事情该怎么办还得怎么办。
“自己的买卖是什么样的买卖?”
“当然是赚钱的买卖了,不赚钱谁做呢?没想到盛大人如此多疑,我这人说话实在,说什么就是什么,基本不会打折扣的。
路要怎么走,我说了不算,你说了算,那是你的路,我还是那句话,只要不卖-国,一切可谈,拿着大大清百姓的利益,在洋鬼子那里讨要好处,天涯海角都是死路,我要杀谁,肯定是杀的了的!”
见盛宣怀依旧犹豫不决,李大成再次说了一下自己的底线,不卖-国一切可谈,卖-国了杀了之后再谈。
“明白了!
二爷,明天咱们要谈什么,杏荪这边也好回去准备一下。”
话说到这种程度,盛宣怀也认可了李大成的说法,李大成真要信誓旦旦的给他许诺什么,那样盛宣怀才会有疑虑,不许诺只说支持,这才是态度。
“铁路、公路、工业、矿业太多太多,大清有的买卖,咱们要做好,大清没有的买卖,咱们要跟洋鬼子学着做,只要是商业,都在咱们谈的范围之内,让张孟两人准备一些换洗的衣衫,可能一两天的时间,咱们谈不完。”
要谈的东西太多太多,李大成现在也不知道该谈什么,明日聚首之后,先从大成公在山东做的事儿开始谈,制糖制酒是急需解决的事情,近期李大成这边是需要依仗张弼士的。
“那杏荪就回去准备了,多谢二爷的指点。”
虽说没有压力尽去,但搭上了李二爷这条线,也足够让盛宣怀轻松一下的,李二爷就是桂贝勒,只要桂贝勒稍微维护他一下,这段时间,他就不会出事儿的。
“那我也不客套了。”
起身送了送盛宣怀,李大成也没有去休息,而是让人找来了大侄子李诚有,大成公近期的进展,李大成只是粗粗的了解过。
近期除了建仓、建店之外,大成公最关键的任务就是推广甜高粱,下面推广的效果如何,李大成还是要了解一下的。
“叔,推广甜高粱之事,武定府那边做的最好,其次是沂州府,再次胶州府,临清州、东昌府也算可以,其他地方就不怎么好了,只有几个州县能把甜高粱推下去。”
李诚有一边说,李大成一边在心中勾勒山东的地图,甜高粱的推广跟土地灾害的关系很大,武定府是黄河灾区,几乎年年发水、年年干旱,这几年,那边的老百姓也有了对付水旱灾害的办法,那就是种植高粱这样的耐水旱的作物,甜高粱的推广在武定府最好,也算是灾害促成的。
至于沂州府,李大成从胶州府到济南府,走的就是那条线,沂州府山地多、薄地多,棉麦谷子之类的种下去长不好,高粱、地瓜一类的作物,本就是沂州府的主要农作物,甜高粱在沂州府推广顺利,也是有凭有据的。
至于胶州府,大成公的总号就设在了胶州府,胶州府附近的许多百姓这段时间都跟着大成公小赚了一笔,这是群众基础决定的。
靠政令推广甜高粱,看来也不是个法子,这事儿只能做一次,做的多了,难免会出麻烦的。
“嗯!就以这几处为准吧!种植面积太少的地方,咱们就不建糖酒作坊了,近期要建,以州县为基准,先不要辐射到乡镇这一级。
近期,派人去一趟烟台,跟仁德洋行的人接触一下,看看有没有可能让那边出人,在山东建几所教授钩织花边的活计。
另外让人拢一拢,山东的柳编草编匠人,召集到微山来吧!”
算计了一下急需解决的事情,除了糖酒之外,就是孟洛川所说的小民生计了,这个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解决了这个,山东百姓就多了一项收入,山东百姓收入多了,大成公货物的销路也就打开了。
继续给大侄子压了几个担子之后,李大成又问了问大成公人手的事儿,人手暂时不缺,多亏了在沧州府招进来的蒋辉云,若不是他在南边拢了一批师爷,大成公这边就要面临人员危机了。
一直跟李诚有谈到深夜,李大成才放走了这个可怜的大侄子,接下来一段时间,李诚有恐怕要忙的脚打后脑勺了。(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