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龙2

第三章龙2

龙的分类

有螣蛇没有脚而能飞(见《荀子·劝学》);有鳞的叫蛟龙,无角的叫螭(chi)龙,有角的叫虬(qiu)(均见《离骚》洪补引《广雅》)。有翅膀的叫应龙(《天问》王注)。蛟龙、螭龙、虬、应龙,都不是龙的正统,龙的正统叫做苍龙。在中国商周战国青铜器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不同种类的龙。

《论衡》则说:“龙之像,马首蛇尾。”还有的说龙的形状是鹿的角,牛的耳朵,驼的头,兔的眼,蛇的颈,蜃[shè甚]的腹,鱼的鳞,鹿的脚掌,鹰的爪子。《本草纲目》则称“龙有九似”,为兼备各种动物之所长的异类。传说多为其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无所不能。这些已经是晚期发展了龙的形象,比最初的龙越来越复杂,被综合进去的图腾也越来越多,说明它在不断丰富发展。

关于五爪龙、四爪龙、三爪龙:

元以前的龙基本是三爪的,有时前两足为三爪,后两足为四爪。实例可参见唐、宋、元的瓷器纹饰。明代流行四爪龙,清代则是五爪龙为多。

周朝“五爪天子、四爪诸侯、三爪大夫”

民间“五爪为龙,四爪为蟒”的说法形成于清代,主要作为皇帝与下臣服装上纹饰的差别,皇帝穿“龙袍”,其它皇族和下臣穿“蟒袍”,但这只是名称上的差别而已,从龙的形式上来讲无论龙和蟒都是四足蛇类,形状无差异。

中国龙并非一开始就有五爪,而是从三爪、四爪到五爪发展过来的。中国历史上龙造型的演化大致可分四个时期:

一、夔龙期

自仰韶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期,经商周,延续到秦汉,以商周夔龙为代表。夔龙的原型为湾鳄或巨蜥,一鸷(凤)足而四爪。商夔螭,一鸷足,二或四爪。商中晚期,夔龙夔螭夔风并逢,产生六种以夔龙为主的并逢夔龙夔螭夔风徽识,表示同为祖先。西周继续沿用,并将夔龙夔螭综合为一种新形态,此时一鸷足,多为弯月形二爪。

二、应龙期

应龙的概念很早,最早见於商周,但作为艺术分期的应龙,可能始於秦,盛於汉,延续到隋唐,足多为三趾。

三、黄龙期

始於唐宋,辽、金、元奠定了形象基础,盛於明清。宋,辽、金、元多为三趾,明清多为四趾、五趾。自元代起,只有皇家可使用五爪龙造型,民间只能用三爪或四爪龙的图案。

四、回归期

清以后的现当代。由於龙与封建统治者脱离了关系,所以可以按人们的喜好绘制或塑造成三、四、五趾。当然,历史上五爪龙有过特殊的地位,故人们普遍还是偏爱五爪造型。

日本在唐代时与中国频繁往来。而在那个时候,中国的龙都是三爪,日本也就只能从中国引进三爪的龙。在中国出现四爪龙后,已经开始闭关锁国,与日本断了往来。而韩国古时候叫做高丽,一直到清末前都是中国的附属国,当中国统治者开始用五爪龙图案的时候,自然不可能让属国和自己平起平坐,於是韩国的龙就只能是四爪了。归根到底,日韩的龙反应的正是中国龙的发展演变过程。

龙螭虬蛟蟠虺夔

虺:是一种早期的龙,以爬虫类——蛇作模特儿想象出来的,常在水中。“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是龙的幼年期,曾出现在西周末期的青铜器装饰上,但不多。

虬:一般把没有生出角的小龙称为虬龙,是成长中的龙。故古文献中注释:“无角曰虬,有角曰龙。”另一种则说幼龙生出角后才称虬。两种说法虽有出入。但都把成长中的龙称为虬。还有的把盘曲的龙称为虬龙,唐代诗人杜牧在《题青云说》诗中就有“虬蟠千仞剧羊肠”之句。

蟠螭是龙属的蛇状神怪之物,是一种没有角的早期龙,《广雅》集里就有“无角曰螭龙”的记述。对蟠螭也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指黄色的无角龙,另一种是指雌性的龙,在《汉书·司马相如传》中就有“赤螭,雌龙也”的注释,故在出土的战国玉佩上有龙螭合体的形状作装饰,意为雌雄交尾。春秋至秦汉之际,青铜器、玉雕、铜镜或建筑上,常用蟠螭的形状作装饰,其形式有单螭、双螭、三螭、五螭乃至群螭多种。或作衔牌状,或作穿环状,或作卷书状。此外,还有博古螭、环身螭等各种变化。

蛟:一般泛指能发洪水的有鳞的龙。相传蛟龙得水即能兴云作雾,腾踔太空。在古文中常用来比喻有才能的人获得施展的机会。关于蛟的来历和形状,古典文献中说法不一,有的说“龙无角曰蛟”,有的说“有鳞曰蛟龙”。而《墨客挥犀》卷三则说得更为具体:蛟之状如蛇,其首如虎,长者至数丈,多居于溪潭石穴下,声如牛鸣。倘蛟看见岸边或溪谷之行人,即以口中之腥涎绕之,使人坠水,即于腋下吮其血,直至血尽方止。岸人和舟人常遭其患。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中有周处入水三天三夜斩蛟而回的故事。蛟可能是鳄鱼。

角龙:指有角的龙。据《述异记》记述:“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角龙便是龙中之老者了。

应龙:有翼的龙称为应龙。据《述异记》中记述:“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应龙称得上是龙中之精了,故长出了翼。相传应龙是上古时期黄帝的神龙,它曾奉黄帝之令讨伐过蚩尤,并杀了蚩尤而成为功臣。在禹治洪水时,神龙曾以尾扫地,疏导洪水而立功,此神龙又名为黄龙,黄龙即是应龙,因此应龙又是禹的功臣。应龙的特征是生双翅,鳞身脊棘,头大而长,吻尖,鼻、目、耳皆小,眼眶大,眉弓高,牙齿利,前额突起,颈细腹大,尾尖长,四肢强壮,宛如一只生翅的扬子鳄。在战国的玉雕,汉代的石刻、帛画和漆器上,常出现应龙的形象。

火龙:是以火慑势的龙。全身有紫火缠绕,凡有火龙经过之处,则一切物体均被烧焦。

蟠龙:指蛰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龙,龙的形状作盘曲环绕。在我国古代建筑中,一般把盘绕在柱上的龙和装饰庄梁上、天花板上的龙均习惯地称为蟠龙。在《太平御览》中,对蟠龙又有另一番解释:“蟠龙,身长四丈,青黑色,赤带如锦文,常随水而下,入于海。有毒,伤人即死。”把蟠龙和蛟、蛇之类混在一起了。

青龙:为“四灵”或“四神”之一,又称为苍龙。我国古代的天文学家将天上的若干星星分为二十八个星区,即二十八宿,用以观察月亮的运行和划分季节,并把二十八宿分为四组,每组七宿,分别以东、南、西、北四个方位,青、红、白、黑四种颜色以及龙、鸟、虎、玄武(龟蛇相交)四种动物相配,称为“四象”或“四宫”。龙表示东方,青色,囚此称为“东宫青龙”。到了秦汉,这“四象”又变为“四灵”或“四神”(龙、凤、龟、麟)了,神秘的色彩也愈来愈浓。现存于南阳汉画馆的汉代《东宫苍龙星座》画像石,是由一条龙和十八颗星以及刻有玉免和蟾蜍的月亮组成的,这条龙就是整个苍龙星座的标志。汉代的画像砖、石和瓦当中,便有大量的“四灵”形象。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洪荒之巫族天尊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洪荒之巫族天尊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三章龙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