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大任自然
尽管心里不是特别喜欢这怪异的老头,但杜嘉陵对他还是存有一种深深的感激之情。因为这老头和白璐同姓,自己在大学期间三番五次地去女生院找白璐时,老头还是给了不少方便。同时,杜嘉陵还隐约地感觉白大爷好象是专为保护白璐,而跑到女生院守了几年大门,究竟是不是他也不敢认定,但感觉就是这样的,否则他为啥对白璐的情况那么熟悉?为啥白璐一毕业,他也就离开了学校?
再者这白大爷修真的层次也是很高,似有很强的超凡预知的功能。杜嘉陵感谢他那次深夜的点悟,还有好几次,都是他预先通知江仲余、胡丽华他们陪同了自己的野外出游,并最终促成了十个兄弟姐妹的在阆州桃花山庄的缔兰结义。只是白大爷行为怪异,总让自己的心里不太踏实。也不知道他究竟又是何方神圣,为什么好似要来帮助自己?
肚子好象还无多少饥饿感,但杜嘉陵还是起了恻隐之心,白大爷毕竟岁数大了,恐怕还是饥饿不得,马上掏出两个大面包递给他一个,白大爷不但不推辞,还眨着眼睛笑爽朗地大笑起来,“哈哈哈……好小子有孝心。”
这一老一少坐在菜地边的大树下吃了面包,喝了几口矿泉水,边休息边闲聊,杜嘉陵本以为要来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来教训自己一番,结果他只字不提,就好象不曾讲述过那故事一样,尽聊些不着边际的话题。看样子他对这太蓬山好象是非常的熟悉,白大爷吃了面包又抽了一支烟,然后依然精神抖擞地带着杜嘉陵朝朝阳洞奔去。
朝阳洞离杨贵妃之墓不远,就在杨柳湾南边四五里的一个半山上。走进洞内,杜嘉陵发现这个洞高约三米多,后有石盖,大概可容纳四五百人。整个穴洞呈圆形,面朝东方,洞内供有大小佛像二十四尊,还有不少古人的诗词刻在石壁上。有一副古词让杜嘉陵特感兴趣:
谁凿光天一窍开,洞前所筑雨花台,尘心到此消磨尽,不枉登游有约来。
刚刚跨出洞口,白大爷又笑嘻嘻的说,“小杜,再给你讲个朝阳洞的故事,想不想听啊?”
杜嘉陵马上点点头笑了,“白大爷的故事我当然要听。”
白大爷说“这洞就是尹喜当年修炼和飞升的地方。”
杜嘉陵闻言一惊,但马上就笑了,“白大爷,你在编故事呀?”
白大爷露出了狡黠的笑容,“非编也非实,因为不是我的亲身经历。”
也不管杜嘉陵听没听过,爱爱不爱听,反正白大爷还是讲开了,“尹喜是函谷关的关吏,相当现在海关的联检处长吧,那天早上起来看见一股紫气东来,便断定这天必有圣人过关,于是决定向这位圣人求道。果然不大一会,就有一位白胡子白头发的老头,骑着青牛慢慢过到了函谷关,并向尹喜索要关牒,这人就是老子。尹喜则以此为交换条件,‘逼着’老子写下了五千字的《道德经》。后来尹喜也弃宫远游,并到了巴子国的太蓬山,看中的就是这个洞府,喜其幽美,就留在洞里修身养性,修炼成功后,乃白日飞升而去……”
杜嘉陵突然大笑起来,“哈哈哈……白大爷真逗。”
白大爷愣了一下,“你小子笑什么?”
杜嘉陵马上掩饰了自己的情绪,正色道,“大爷讲得有趣,让我禁不住笑了。”
出了朝阳洞,过了“雄剑轩”,一老一少沿石梯梯下行,就到了南寨门,站在在这里真正让人体会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气势。太蓬山共有四道寨门,上下山必须经过这四道寨门,因地势险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清朝嘉庆年间,白莲教首领罗其清兄弟率教军与清军在太蓬山对峙,激战数日,清军都没能攻入。后教军弹尽粮绝突围,教军尽被屠灭,首领罗其清兄弟俩负重伤被擒,不屈遇害。白大爷又为杜嘉陵讲了一个道家关令尹的故事。祖师老子李耳当年骑青牛出函谷关时,关令尹留请他写下五千言《道德经》,而关令尹随后也弃宫远游。后来,他到巴子国的太蓬山,看中了这个洞府,喜其幽美,就留在洞里修身养性,修炼成功后,乃白日飞升而去。道佛同尊乃是朝阳洞的一大特色。
出了朝阳洞,过了“雄剑轩”,一老一少沿石梯梯下行,就到了南寨门,站在在这里真正让人体会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气势。太蓬山共有四道寨门,上下山必须经过这四道寨门,因地势险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清朝嘉庆年间,白莲教首领罗其清兄弟率教军与清军在太蓬山对峙,激战数日,清军都没能攻入。后教军弹尽粮绝突围,教军尽被屠灭,首领罗其清兄弟俩负重伤被擒,不屈遇害。
白大爷今天来陪杜嘉陵,好象是专来讲故事的。站在那刺沟湾的那座七级舍利塔前,白大爷又讲起了该塔的由来:此塔建于清咸丰四年六月,塔下为景福寺方丈慧智长老之墓。智公长老是个得道高僧,常劝人多行善事,还精于医术,常为百姓治病解除痛苦。又喜欢站在西寨门望西天或坐禅诵经。曾见文殊骑狮,普贤骑象,飘然而至,倏忽而杳。乃嘱其徒,卒后埋葬太蓬山西麓,后来圆寂,弟子遵嘱将他葬于此地。
杜嘉陵见那舍利塔为六方锥体形,塔上第三层刻有“舍利塔”三个大字,书法雄秀。在七级六方的佛屠上刻有二十七幅浮雕图案,有手持吉祥果的释子,有手拿竹板的“莲花落”表演者,还有各种神兽猛禽,千姿百态,惟妙惟肖,引人入胜。舍利塔四面皆危崖奇峰,万木郁葱,夕阳彩翠,风姿绰约。
两人看了舍利塔,又游览了景福寺。太蓬山佛教兴于唐盛于明,景福寺创自唐僖宗文德元年,始建名普济寺,自古就有“十国之列馆,九品之上国”之称。农历二月、六月、九月十九为朝山会期,朝山观景者数以万计,络绎不绝。唐昭宗景福元年,在普济寺遗址兴建景福寺。据载,宋徽宗生母陈才人是蓬州人,曾来景福寺祈嗣降香,后生下皇子赵佶(即徽宗)。所以太蓬山的菩萨很灵,有求必应。
一路观览,终于返回透明岩。白大爷突然露出了诡异的微笑,“小子,我们上天子读书台,再下李特的洞中看看如何?你敢不敢去?”
杜嘉陵知道白大爷不是戏耍自己。他早就听说这天子读书台是个非常险要的地方,名气大,但却没有什么人进去过。听说以前有人从山顶上悬下寬布下观有洞,但却没敢贸然进入,又说那天子读书台的石桌上,刻有李特幼时读之文章,因天机不可泄露,凡人探奇,多无生还,有时还能在数里之外听到嗡嗡的读书声。这奇特的现象,已成为千古之迷。
脑子虽然飞快地转了一下,但杜嘉陵还是没有一丝的犹豫,“白大爷,我有什么不敢的?”然后又关地朝白大爷笑了一下,“我还担心你呢,一百多岁的老人,还能飞檐走壁?可别摔倒了,听说那读书台的下面就是万丈深渊,可不是闹着玩的。”
“好,小子,别替老夫子担心,我先上了。”白大爷也开心地笑了一下,轻轻腾空一跃,就如一只白鹤飞上透明岩之巅。杜嘉陵也施展了他的轻功,轻松的跃到了白大爷的身边。
天子读书台是个天然的石洞,就在山巔上的那棵迎客松的东南面下方,地处险境,凡人不能抵达。那石洞就是当年李特曾经读书的地方。李特,汉末随祖父迁居汉中,后至略阳。晋元康八年入蜀,后起义。晋庆安二年战败身亡。其子李雄继父业,建兴三年于成都建汉政权,国号“成”,追谥其父李特为“景皇帝”,天子读书台因此而得名。读书台下临数十丈悬崖绝壁,上际高数丈秃指蓝天。如果从岩下仰观,双目难获读书台全貌,这登上岩顶朝下俯瞰,视线却难入洞中。
这个读书台好象是白大爷常来的地方,此时他没有急于冒险入洞,却坐在石头上点燃了一支烟,然后又给杜嘉陵讲起了李特的故事……
那一天李特带着李痒、李流、李骧三个弟弟辞别了母亲,来到了太蓬山透明岩中,李特忽然昏昏欲眠,刚坐下来就真的鼾然大睡。三个弟弟觉得非常奇怪,也不好打扰哥哥,只好默不作声地坐在一旁耐心地等着,不多时李特醒来,“刚才我刚刚合眼,朦胧之中,渺渺茫茫地来到一个仙山,一位老道酷似老君,赐我天书一卷,叫我替天行道,拯救黎民。我将此书揣入怀内,就惊醒了。”说完真从怀内取出一本书来,三个弟弟甚感奇怪。李特急忙打开一看,见黄色的封面上写着《阴符经》三字,翻开书页,细细吟读,但不甚解其意。
李特又将《阴符经》藏于怀中,对三个弟弟说:“走,继续游山吧。”当兄弟四人出得洞来,行至岩顶,环顾四周山峦起伏、云雾缭绕,好似身临仙境,便对其三位弟弟说,“太蓬处处皆仙景,唯有透明岩最美,我想在此读书数日便回,请你们回家禀告母亲。”三个弟弟马上回家禀告。
这夜,李特宿于透明岩端峭壁的这个石洞里,又梦见一个老道过来点化他,“这《阴符经》乃轩辕黄帝所著,书中包罗万象,你若能依附于它,后必前途无量。”说完又为他详细讲解了《阴符经》。李特一觉醒来,忽觉茅塞顿开,完全精通了《阴符经》。此后,李特依照这本《阴符经》的内容,教诲了其子李雄,使李雄获人主之慧,致使李雄后来在成都做了皇帝……
白大爷讲完了故事,将那手头马上踩灭,然后站起身来,“好,我们进洞再休息,然后下山各奔东西吧。来牵着大爷的手,我们一起下去。”
一老一少两个飞人轻轻弹跳了一下,然后就冉冉升起,接着就象两只飞翔的鸟儿一样,慢慢飘向巅际下方的石壁。杜嘉陵一阵欣喜,因为作他已看到那石室的洞口了。
两双大脚几乎同时落在洞口的地上。迎面而来的就是洞口石壁上刻着的尔朱真人书写的“云屋”那两个苍劲的大字。进入石室之内,杜嘉陵这才发现那石屋并不大,高约近三米,宽约八平方米,只可容纳数十人。但石屋里的摆设却是真实不虚,有石床、石桌、石凳,书倒不见,但砚台倒有一个,仍然摆在石桌上。这砚也是非常的奇怪,摆在这里已经上千年了,却仍然崭新而无一丝的旧像。
白大爷已经一屁股坐在石凳子上了,一幅悠然自得的模样,就好象这天子读书台是他的而不是李特的一样。杜嘉陵知道这白大爷要在这石洞里作全天的小结了,就像当初自己在学校当班长的时候一样,每做完一件事都要给大家作个交待。
果断白大爷开口先笑,然后就像朗诵一样感概起来,“问世间情是何物?钱是何物?权又是何物?直将一生与之相苦……”
杜嘉陵抬头就朝白大爷投去了敬佩的目光,这话哪像是出自于一个守门老头之口?一开口这就么鲜明地点了谈话的题,而且是这么的精辟。
白大爷紧紧盯着杜嘉陵的眼睛,露出了慈祥的微笑,“上午我们看了一个《安禄山题龛》,看了一个杨贵妃之墓,回顾了一个三角恋爱的故事,我想你会有一些体会了吧?当然例子太多,因在太蓬山上,这以此为例。你说这一个情字苦?还是不苦?”
好象要回答呢,杜嘉陵正待开口,白大爷却又自个先开口继续说了起来,“好,这个情字就不多说了,每个人想想都会明白个中的道理。那么钱呢?例子太多,举不胜举。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好象已成天经地义,其实苦啊。权也一样,读书为做官,做了小官还想做大官,就是做了皇帝又如何?就像这李特的儿子一样,称了帝,还为死去的老爷子封了一个‘景皇帝’,哈哈哈,老人英雄儿好汉,儿子称帝老子也沾光啊?只可惜,古今多少英雄汉,南北山头卧土泥,依然是个苦字,苦生前,还苦死。小子,你说老汉说得对不对?”
杜嘉陵由衷而笑,“白大爷讲得非常透彻。”
“哈哈,你小子别拍马屁,只要不嫌老汉罗嗦就行了。老子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什么意思呢?一个人如果真能认识自然法则,那么天赋人生,已经充实,善加利用,就会游刃有余。如果忘记了原有生命的美善,扩张**,追求永无休止的**的满足,那么定会带来无尽的苦难。”
白大爷打开了话题,自个儿一路说开去。
“创业难,守成不易。”如果一个人的财富到了“金玉满堂”的地步,却不能透彻了解““三聚三散”的哲学艺术,想要守住满堂的金玉,谈何容易?有财富如何保持财富,有权利如何保持权利,只有“不欲盈”。生活中有多少人做得到呢?人的一辈子就在自己的**之海里挣扎,千辛万苦挣得来的东西,不张张扬扬的,那怎么显示自己的成功呢……
白大爷突然停了一下,“小杜,因为果州有条嘉陵江,你小子从小就喜欢水,这好哪。可是你知道这水的优点是什么?”
终于提问了,就像课堂上的老师提问学生一样,杜嘉陵反应也非常快,“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白大爷满意地笑了一下,“这也是老子的话,你小子记性真好。水性柔弱不与万物争高低,却滋养了万物。它永处低下的位置,却无所不能,通融变化,方圆随形,而且世上所有的东西它都能容纳,所有的生命它都养育,不管其低贱或者是高贵……”
杜嘉陵在想,现实生活里的人,谁不渴望锦上添花,永居上游,立于不败之地?如果不是形势所迫,或者你死我活,争来争去,碰得个头破血流,谁会主动选择急流勇退,功成身退?事实上,人往往是被自己无休止的**彻底打倒的,而不是竟争对手,更不是自然的环境。
杜嘉陵忽然想起《太蓬仙迹》那首诗来:“蓬莱宫阙望中山,每到辄闻风引还。何自飞仙游海上,竟将灵迹堕人间。千年碧实桃花烂,一井丹砂药草斑。我欲骑羊上升去,阊门长侍玉皇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