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韩非
得关中者得天下!
关中也就是现在秦国首都咸阳所处的关中平原,天下间最肥沃的地区。原本是属于周天子的属地,但是当年周幽王为博美女一笑,结果被犬戎攻破都城,被迫将统治政权东迁。而在那之后,秦国则通过一系列的战争赶走了犬戎,顺理成章的从周天子手上取得了关中平原的统治权,并在秦孝公时期,将秦国的都城从雍都迁到了如今的咸阳。
关中的重要性,除了体现在肥沃的土地和丰盛的粮食之外,地形的优势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东边的函谷关是关中平原的门户,易守难攻,号称‘一夫当关,万夫莫敌’,仗此雄关,秦国不知道已经抵挡了多少次东方各国的进攻,所以函谷关也成为了秦国能够稳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保障,同时也成为了东方六国攻打秦国的最大障碍。
可是如今,一个震惊天下的消息通过有心人的宣扬,迅速的传了出去。
赵国大将赵括妙计奇袭,大败秦军,攻陷函谷关!
风浪可以说是第一时间就得到了消息,虽然他一早就知道函谷关早晚将被攻下,但是当这一刻真正来临时,那种喜悦和激动,简直不能用言语来形容。函谷关对秦国的意义不用多说,攻陷了函谷关,就等于是打通了一条直达咸阳的快速通道。
如果说之前夺取上党和野王只能够达到阻止秦国东侵这一被动的战略意义,那么这次攻陷函谷关将让赵国处于绝对的优势。进,可以通过函谷关直接攻打秦国国都咸阳,退,则可以将秦军完全抵挡在函谷关外,将秦人的野心扼杀在关中,彻底的断去他们东侵的**头。当然,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函谷关始终掌握在赵国手上的前提下。
“给赵括发去命令,让他就地驻守函谷关,积极备军准备回师攻燕。我们现在最大的目标是燕国,关中这块肥肉我们暂时还吃不下去,等以后时机成熟了再说。”
姚贾等人纷纷点头,他们知道,这次赵括能够一举攻下函谷关,就是风浪在背后出谋划策的缘故。之前在成皋得知赵穆发动叛变之后,风浪一方面派廖立到赵括那边调集援兵,另一方面则让赵括摆出一副准备要放弃攻打函谷关,回师平乱,加上形势的配合,秦人果然中计。在赵括撤军近野王时,函谷关守将蒙骜接到了范雎的军令,命他立即出兵,趁着如今赵国陷于内乱之机,一举收复野王和上党。
但是秦人显然并没有想到这一切都会是风浪事先就已经布下的一个圈套。在蒙骜出兵野王之后,赵括却派出一支精锐部队奔袭函谷关,趁着秦军空虚之际,对函谷关展开猛攻。而蒙骜在接到信报时已经晚了,因为赵括的‘回马枪’已经将他牢牢的缠在了半途,使他根本没有机会回援函谷关,最后更是眼看着函谷关落入了赵国之手,使得秦国彻底失去了防御东方的一道屏障。
“秦人痛失函谷关,肯定不会就此善罢甘休的,如果我们在这个时候召回赵括,会不会有点过于冒险了?”连续两次对秦作战都大获全胜,赵括对秦人已经产生了非比寻常的威摄力,如今新得函谷关,如果有赵括驻守相信秦人也不敢轻易来攻。
风浪笑道:“放心吧,函谷关易守难攻,而我们暂时并不打算对秦用兵,以廖立的能耐,足够应付形势。我这次召回赵括,除了想要他配合李牧攻打燕国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我想跟他商量一下变法的事情。”
众人一听风浪这话,顿时明悟了过来,不禁对风浪的未雨绸缪更是佩服不已。
自从当年赵武灵王发动了‘胡服骑射’的重大变革,除了在军事上对赵**队进行改革之外,在政治上也进行了相应的变革,可是‘沙丘之变’后,赵武灵王时期所制定下来的一系列法规和措施传到了现在,几乎已经是名存实亡了,造成这样的结果,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宗室势力的强势。因为变法严重的损害了他们的利益,所以宗室对变法一直都采取极为排斥的态度,所以在‘沙丘之变’后,由宗室长期掌权的赵国,变法已经成为了一个可有可无的名词,相反的,宗室手中所掌握的力量却越来越大。
如今风浪决心要变法,相信第一个反对的就是宗室势力,而自从平原君死后,宗室力量真正能影响到风浪的,也就剩下一个大将军赵括,所以如果宗室反对风浪变法的话,势必要将赵括推出来,跟风**板。到时候,就算赵括多有不愿,在宗亲的压力下,他将不得不站在风浪的对立面。可是如果在变法之前,风浪能够事前说服赵括的话,那么到时候随便把赵括找一个理由派出去掌兵,那么事情就简单得多了。
众人想到了这里,不禁将风浪给赵括,李牧和廉颇三大将写信联系到了一起。看来风浪早在那个时候就已经把宗室势力这一个层面给想了进去了,只不过当时众人还以为风浪只不过是想要缓和三大将的情绪。
风浪看到众人明白了过来,立即微笑道:“赵国的宗室力量之强,确实非常可怕。但是幸好,如今的形势依然站在我们这边,因为现在赵国执掌军权的三大将中,李牧出身底层,对所有宗室贵族非常反感,相信我们要采取变法,他将会是第一个站出来支持;而廉颇虽然族业颇大,但是一样为那些自以为是的宗室所排挤,变法之时,他就算不支持我,也至少将保持中立,所以唯一让我担心的就是赵括,他是如今宗室力量的代表,如果不能消除他这个隐患,我们的新法实施起来,难度不小。”
众人自然是明白风浪心中的担忧了,虽然风浪现在掌控了整个赵国的权势,但是如果真和这班宗室势力闹得太僵的话,恐怕日后也将为赵国的内乱埋下祸患,这个也是风浪为何如此看重这件事情的缘由。
就在众人商量不下之时,太傅府外的家将进来通报,风浪之前托毛遂到韩国去找寻的韩非和郑国皆已来到邯郸,如今正在大堂外等候风浪的接见。
风浪一听,立即大喜,赶忙让人将韩非两人给请了进来。这韩非可是风浪心目中制定新法的最佳人选,虽然他所制定的法律略显严苛,但是只要风浪对于这个并不担心。赵国如今的法律已经算是相当健全了,而最大的问题则是出现在实施上面,所以风浪请韩非过来,为的就是让他来督导,只要现有的法律能够顺利实施,那风浪就算是成功了。
至于风浪请郑国来,为的就是让他去帮秦国造渠,也就是那条能够让秦国国力大增的郑国渠。这个是风浪的计策,先跟秦国议和,专心对付东北的燕国,同时也让秦国专心的去修他的郑国渠。然后再等时机成熟,风浪再一举攻进关中,那么秦国辛辛苦苦的修建而成的郑国渠就等于是变相的为赵国服务了。
进来的是三个人,韩非见过了,而他左手边是一个年纪和韩非差不多的青年人,右手边则是一个年近四旬的中年,那名中年应该是风浪所要找的郑国,至于那个青年人,风浪脑海中浮现出了一个名字,如果真的是他的话,那风浪可就是白捡了一个人才。
“韩非(郑国,李斯)拜见相爷!”三人恭敬的向风浪行礼,虽然他们每个人都比风浪大,但是地位决定了他们必须对风浪恭敬。
风浪心中暗喜,指着旁边的众人向韩非三人介绍一番之后,微笑道:“当日本相来邯郸,见过荀况先生和韩非公子,如今请公子来,是有些事情想跟公子商量一番。”
韩非显然是受过韩王的特别交待,支支吾吾的应道:“相爷有。。有事请尽管吩咐。”
风浪道:“我听闻公子对于法治之术颇有研究,不知道公子如何看待赵国的现状呢?”
“名。。名存实亡,虽然赵国。。强势,但是如果要。。要想有一番作为,就必须彻底改革,否则将来悔之晚矣。”韩非显然并不善于口才,所以只是简单的说出了一个大概的方向,而没有再进一步解说下去,以取得风浪的看重。
风浪问道:“那公子认为应该要如何做呢?”
韩非道(以后就不支吾了,大家知道他说话是支吾的就行了):“我认为必须要做到三点,一,将权力集中到了君主一人身上,彻底铲除私门势力,选拔‘法术之士’以治国;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禁止私学;三,厉行奖罚,鼓励耕战,谋求富国强兵。只要我们能够做到这三点,兼和‘法,术,势’以治天下,到时将无往而不利。”
“好,说得好,以公子之才学不能为韩王所用,确实可惜。如今赵国法令难行,正是缺少似公子这般有才学之士来帮助实行新法,公子可愿意留下为我大赵效力?”虽然风浪认为韩非的法术思想甚是严苛,但是在当今时下,确实以韩非的理论最为实用,而且只要自己在旁稍加监视,不用犯上秦国的错误,怎么也不会走上秦国的旧路。
韩非显然也早已知道风浪将他请来的目的,而且当日他在新郑见到毛遂的时候,毛遂就曾经跟他说过,风浪对他甚是看重,再加上他在韩国并不被韩王所用,所以他这才决定要来赵国,看看风浪到底是否有用他之量。
得到了韩非肯定的回答之后,风浪看向了一旁的郑国,问道:“听闻先生颇精于水利之术,不知道传闻是否属实?”
郑国点头应道:“稍有涉猎。”
风浪微笑道:“那么风浪想请先生帮一个忙,不知道先生可愿意?”
“相爷请尽管吩咐。”
风浪微笑道:“时机未到,先生这些时日就尽管留在赵国吧,等时机一到,风浪自会派人来请先生。如果此事一成,风浪必定不会待薄了先生。”
郑国似乎对风浪看重自己十分不解,不过他也不敢表示有任何的异议,只能顺从的点头答应了下来。
风浪之所以不肯这么早就派郑国去修渠,最主要的原因是现在时机还没到。如今函谷关刚刚被赵国夺去,秦国哪里还有心思去修渠,只有等到时局稳定下来之后,那个时候才有办法说服秦国修渠。其实修建郑国渠,除了有利于秦国将来的大业之外,更重要的是如果能说服范雎吕不韦之流的人来修渠,势必将使他们手中所握有的权力大增,试问他们又哪里会放过这样一个大好的争权良机呢?
目光扫视到了李斯的身上,风浪发现,这李斯有别于韩非,虽然他们两人师出同门,但是理**却大不相同,韩非为人倔强固执,而李斯则较为圆滑,而且在法治的能力上,李斯并不比韩非差。当然,李斯也有他自己的缺陷,那就是过于看重名利,不过风浪有自信在这上面驾驭得了他。
心中有了打算,风浪道:“本相有心打算要修整一部旷世奇书《轩辕春秋》,此书内容范围极广,上至统理天下,下至四时耕种,无所不包,将当世各家学说尽皆包容在内。因此打算招揽天下贤哲能人,奇人异士一起集思广益,不知道李斯先生可有兴趣参与其中呢?”
李斯现在只是一名淡无名气的书生,能够让风浪亲自邀请他参与,简直已经算是莫大的荣幸了,哪里还想拒绝呢?连忙一口答应了下来,因为他知道,只要在编写这部《轩辕春秋》的过程中被风浪这当世权臣给看中,那他将来必定能够飞黄腾达,一展所长。
而就在众人兴趣勃勃的谈得兴起之时,外面的家将却带进了一名从边疆而来的信使,从他的口中,风浪得到了远在秦国的消息,一个风浪听了欣喜非常,而又足以再次撼动天下形势的消息传了出来。
范雎终于被罢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