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科举制(转贴)
咳,今天给各位小白们上一课,名就叫明朝科举制。
首先,同学们要知道科举制是从隋文帝而始的。当年隋文帝一统天下之后,为了坐稳江山,决定培养自己的人才。于是扔掉了九品中正制,开始用考试来选拔人才。所以从隋朝开始,我们中下贫农总算有机会当皇帝的奴才了。隋朝第二个皇帝,隋炀帝虽说人坏了点,但人家从没否认过什么,且着着实实干了几件好事。不象后来的统治者,好话让他说完,坏事让他做尽。话说回来,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才算正式形成。到唐朝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唐太宗李世民时增设了明经科,就相当于现在的政治,是为统治服务的,比较好考,只要多背就能过,不需要太高智商。我觉的这门课比较适合郁一一同学。到了武则天时期,因为武则天比较喜欢看有学问的小白脸,所以设立了殿试,钦点超级男生。另外武则天认为大周江山光靠这些小白脸还是不保险,于是下令从全国选拔肌肉男,进行健美比赛。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武举。所以武则天光靠这两项就能荣选当年的中国风云人物了,更何况她的努力给后来的半截棍李隆基打下了开元盛世的基础了。到了唐玄宗李隆基时,这位全中国我最佩服的花痴想了个提高科举制知名度的方法,就是任用高级官员来主持考试。这就好比现在的炒作。打个比方,假使有个电影由灭版来导演,虽然大家都知道他的水平......那个啥,但在贴出来的海报上赫然写着“桃花,灭版激情对P,舒小惠出位上演”,请问男同志们,难道你们不会一边意淫,一边去买一张电影票吗?到了宋朝,开始使用糊名制,就是把试卷的名字,籍贯等用纸糊起来,这就是说,隋唐时的改卷老师虽可能有作弊现象,但还不太严重,到了北宋这就成问题了。看来隋唐的人还是单纯,要拿到我们现在来,丫的,不密封?老资能把傻子整到清华,北大去。另外北宋时期进士及第者,称为天子门生。所以你如果考上了一甲,你就牛了,丫的,天子是俺师傅,谁敢动劳资。其实,师傅杀徒弟的情况多了去了。所以吸血僵尸虽说不是天子,但至少不会咬自己徒弟一口。这就是这个师傅的好处了。北宋......砰!(这时候,有同志扔了一块砖上来),“有没搞错,你题目是明朝科举制,现在还没讲到,你是不是故意撑数字来着。”咳,下面就开讲了。稍安勿燥。
话说朱重八,由一和尚而有天下,可谓是前古未有,刘邦虽也是布衣,但至少也是个亭长,有一定群众基础。这和尚得了天下,对自己的位子宝贝的不得了。这点万年小妖就不如人家了,好好的首版弃如蔽履,岂不闻......不好意思扯远了。朱元璋知道得民心者得天下。那如何得民心那?民心这东西,你要说没有吧,他还真能把你拉下马来,你要说有吧,他还把不住,摸不着。所以谁都能拿民心说事,谁都能代表民众。于是决定利用科举制,从小做起,从思想做起,为自己培养一大批奴才,难道奴才还不能做我的民意代表吗?
明朝的科举制相比前代来说第一个特点是实行了扩招。唐朝走的是精英路线,一次招个几十人。明朝走的是大众路线,一次多的有五六百,甚至上千。这就好比我们现在的大学扩招,以前大学生是精英,现在大街上卖肉的都有可能比你的文凭高。虽说朝廷搞了扩招,但问题是相对于庞大的人口来说,这几个名额,那可真叫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于是天下学子纷纷效仿古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朝成名天下知”,这就比现在的某些人闭关了几天,以为神功大成,出来卖弄学问好多了。
明朝的科举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第一级院试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市联考,考试者统称为童生,你可不要以为就是一帮儿童在那边过家家,七老八十的也很多呢。考试及格者就是我们平常在电视里常看到的牛B无比的,走路一摇三摆,并且冬天都摇着把纸扇,表面风流堪比孔明,其实就是个半桶水的“秀才”。当然秀才也并非没有人才。秀才成绩分六等,一二等的恭喜你,你有资格升学了,向高一级的乡试冲刺,叫“录科”。
现在你是秀才了,也是个有身份人了。你既然受到了国家的洗脑,并且在洗脑过程中脱颖而出,国家就会给你一点特权,比方说你能够免一个人的徭役。例如老灭比较稀罕桃花,而桃花就比较稀罕绿叶,那老灭这个秀才就可以指明绿叶不用服徭役了。另外,秀才见到县长大人是不用跪的。但为了表示礼貌可以作个揖,否则县长大人很有可能给你小鞋穿。
乡试,绝对不是一个乡的考试,这一点请听课的同学注意了。这是一个省范围内的考试,就象我们浙江省的会考,但难度比会考就大得太多了。乡试是三年一考,一般在八月,比我们高考晚一点。(我们可以发现古人的学习精神大大超过我们,那个时候可没有电风扇,空调啥的。八月里啊,那得多少汗呢。汗。)如果,假如,万一,有人过了乡试,比方说蜡笔小邪。那么恭喜你,你以后酒可以换名字了,叫蜡笔举人。我们这些贫下中农在路上看见你就得侧着走,还得叫你一声举人老爷了。这个举人是有资格做官了,但也只是有资格而已。并不能保证一定做官,比方说今天的大学生毕业不包分配,有可能给你个岗位,也有可能毕业就是失业了。那么举人如何才能当官呢。一个字,等。当官的人挂了,你就是候补了,你就可以上了。比方说起点周点击版的前面几位如果不挂,后面的几位就永无出头之日。所以后面的几位必须每天在家里拜菩萨,求求首版今天就出点事啥的。(只是比喻,并非有所指,起点没有这么无耻的。)所以古代有家当官的死了,你如果在他家门外看到几个鬼鬼祟祟,面容诡异的读书人,要不是跟这家有仇的,那就是已经等得快要歇斯底里的举人了。现在大家知道为什么范进同志考中举人后会发疯吧,换了你可能也会疯的。乡试考试的第一名是解元,就相当于我们今天的高考省状元。
现在你是举人了。你可以跟家里的小妻子好好温存几天,因为你就要出远门了。你需要背着个包袱,千里走单骑,就像青衣。不过那个时候没有自行车,你有钱的话可以坐马车什么的,没钱就只能免费浏览祖国的大好河山了。不过在我们的古典文学里,这一段路程好象是艳遇的最好时机,有多少才子佳人的故事是在这一路中发生的。几个月后(视个人腿长而定),京城就在望了。会试就要开始了。
这个考试只有举人才能参加,也就是说,你的对手是其他省的精英。所以如果你在饭店里碰到个文弱的,背上背着个包的书生,你千万不要去惹他,有可能他说都能说死你。会试考试的第一名叫会元。就是说,你是全国高考状元了,以后你想去清华,北大随你挑了。
但在古时则还只是可能你是最牛的,因为你还有下一场面试——殿试。
殿试,顾名思义就是在皇帝坐堂的大殿里考试,考试的内容往往由皇帝临时所定。因此具有随机性,更考验急智。所以心脏不好者或心理素质不好者最好就拿个举人满足吧,别上殿丢丑了。在这个国家最高统治者问你问题,而你回答时是不能抬头的。如果你敢抬头,那么结果就是你没有头。在这一问一答的过程中,你的人生就在皇帝的心目中被决定了。
皇帝及大臣根据考生的表现,会划分档次,共有三甲,一甲只有三个人,叫进士及第,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这是为我们大家熟知的,二甲若干人,叫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叫赐同进士出身。
状元就是全国真正牛比的人物了。但有一个人名字才叫最牛比,就是我们传说中的连中三元。乡试,会试,殿试都是第一名。状元每三年肯定会出一个,但连中三元这样的人整个明朝才出了一个。这个人就是正统年间的商辂。这是真正的高难度动作,必须保证全省考第一,然后在会试中全国考第一,最后殿试里在皇帝心目中也是第一。这就要求考生光是学问好还不够,必须反应快,长得比较帅,才有可能获得这一称号。所以要得到这一称号是要有一定运气的,祖坟上岂止是冒青烟,简直是要喷火。可以这样说,如果你真的做到了这一点,那么你在全国读书人的心目中,就是真正的偶像。你的粉丝连十辈子都吃不完。据说,从科举制建立,一直到1905年废除,只有十三个人。分别是唐朝两人,宋朝六人,金一人,元一人,明一人,清两人。这些人实在是值得我们崇拜的。
所以总体来说,我认为宋朝的才子是比较牛比的。
参加科举考进士是为了当官,随着老百姓做官的人越来越多,世俗的名门望族势力慢慢消退,科举进士们形成了所谓的科举势力,也就是后来的文官群体,这一群体给明朝的政治带来了十分巨大的影响,他们形成了类似黑社会的组织结构。上可威胁皇帝,下可统治百姓,十分之可怕。在此,我们先看看他们的组织内的运行秩序。
我们前面说过,进士一录取就可以候补官员,而举人要当官,就难得多了,他们要参加三次会试,如果实在没出息,还是不能考过的话,就可以到吏部去注册,过几(从一到几十不等)年,官员死得多了,有了空缺,就会把这些举人翻出来,选择其中一些人去当官。这个叫“大挑”。那么大挑的标准是什么呢,说来大家可能不信,是看你的长相,选择方式类似现在的警察局认人,举人们如同嫌疑犯,几十人一队,站在吏部大臣们面前任人挑选。这个时候,长得丑的可就真是叫天不应了,肯定是没有你的一份了,早点回家吧。其实长得丑不是你的错啊。
选中的举人就可以当官了,这些举人虽然没有考上进士,但也算是上过榜的,所以他们叫做一榜出身,而进士就叫两榜出身,大家毕竟都是考试出来的,所以进士们也把举人看成自己的同类。也就是所谓清流。
这些清流们内部的秩序区分很有趣,需要详细说说,大家了解这些规则后,就能较好的理解明代中期文官集团中发生的很多历史事件。
为了详细说明的需要,我就举几个同学做例子。切勿对号入座。比方说万年小妖,快乐乞丐,梅骊,灭灯退魈,蜡笔小邪
。这五个人的职务是这样的,万年小妖是兵部侍郎(三品),快乐乞丐是礼部郎中(五品),梅骊是刑部员外郎(从五品),蜡笔小邪是翰林院侍讲学士(从五品),灭灯退魈是布政史参议(从四品)。
这五个人中万年小妖,快乐乞丐,梅骊,蜡笔小邪都是进士,灭灯退魈是举人出身,他们在兵部大堂相遇,分清官位后,他们按照秩序坐下,大家开始谈话,由于说的不是公事,自然要从出身讲起,此时灭灯退魈一定会先退出,为什么呢?因为他够聪明!虽然他的官位在五人中排第二,但人家谈的是进士的事,你一个举人连殿试都没有参加过,凑什么热闹。这就类似现在开口问学历,他是北大,我是清华,您呢,总不能说是克莱登大学毕业的吧。这个时候上去无异于自讨没趣。而且这些进士出身的人十分喜欢讲登科时候的事情,一开口就是想当年,老子如何在殿试中应对自如等等,就如同围城里的那句名言“兄弟我在英国的时候”,时不时就会抛出一句。
其实他很有可能是答非所问,慌不择路爬出去的,谁知道呢。这是见面的第一步,摆出身。
下面是第二步,大家既然都是进士,那就好谈了,谈下一个问题,何时中进士的。一谈之下,万年小妖是洪武十六年的,快乐乞丐是十九年的,梅骊是二十二年的,蜡笔小邪资格最老,是洪武三年的,这就类似今天见面问人:您的哪一届毕业的啊,喔,是师兄啊,失敬失敬。当时可不是说两句就能解决问题的,这个时候,那三位就要向蜡笔小邪行礼了,这是规矩,不管你官和年纪比对方大多少,遇到比你早登科的就要行礼。这是第二步,摆资历。
第三步就是比名次,哪怕都是进士,也有个优等名次的问题吧。万年小妖说:我是三甲同进士出身,快乐乞丐笑一下:我是二甲进士出身,蜡笔小邪也笑:我是二甲第十五名。
这个时候丁说了一句:我是庶吉士。那几位马上就不笑了,乖乖的站起来行礼,这是因为庶吉士实在来头很大。所有的进士中,只有一甲三人可直接进入翰林院,二甲和三甲中挑选精英考试才可成为庶吉士,他们的职责是给皇帝讲解经史书籍,并帮皇帝起草诏书,是皇帝的秘书,权力很大,到了明朝中期,更形成了不是庶吉士不能当大学士的惯例。
你说庶吉士厉害不厉害?
这三套摆下来,大家心里都有了数,将来多多关照啊,科举势力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排定秩序,形成强大力量的。
考上了进士对于当时的人太有诱惑力了,而考一个好的名次也有额外的吸引力,中国人讲究衣锦还乡,也就是穿着官服回家给当年的穷哥们、邻居家大婶大哥看看,这个时候,排场越大,面子就越大。
大家在电视上看到过,古代官员出行都要带一大堆人,前面有打锣的,举牌子的开道。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那些举牌子的,学问都在牌子上呢!
如果你是状元,那就威风了,牌子上可以写上“状元及第”“钦点翰林”这样的大字,招摇过市,引得无数百姓感叹不已,抓住自己孩子的脑袋使劲晃,将来一定要学他!
二甲和三甲怎么写牌子呢,他们的牌子上会列明“同进士出身”“两榜出身”这样的字,也是很多人倾慕的。
进士的牌子好写,人家毕竟见过大世面,那举人怎么办,不能写中进士,也不能写两榜,放心,办法是人想出来的,举人出门的时候,由于可写的不多,他们充分发挥了创造力,
比如他是丁寅年江西乡试中举的,就写个牌子“丁寅举人”,再想想,老子在县衙是主簿(正九品),官位低是低了点,但也是官嘛,于是第二个牌子就写“某县主簿”,此外还有什么何年何月被表彰过,有何政绩,都可以写上去,反正能骗骗老百姓就行了。
正是这样的诱惑,使得无数人前仆后继,向着官位前进,可正如前面所说,当官哪有那么容易呢,朱元璋早就为他们设置了最困难的一道关卡,这道关卡不但改变了历史悠久的科举制度,让无数人陷入极端的痛苦中,在某种程度上,它还影响了中国未来几百年的命运。
这道关卡就是八股。八股......,那个今天就到这吧。最后讲段逸事,说明八股到近代仍有影响。陈独秀和当时的北大校长蒋梦麟都是前清的秀才,陈独秀曾经问蒋梦麟考的是什么秀才,蒋梦麟回答是策论秀才,陈独秀非常得意,哈哈大笑,说自己考的是八股秀才,比策论秀才值钱。蒋梦麟连忙作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