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三国军制及武器发展和演变
作者:逍遥子
————————————
一、三**制
谈三国的军事制度必然要先了解中外军制度和世兵制。
曹魏是首先建立中外军制度的国家。其军队主要分中央军和地方军。中央军包括中军和外军;中军屯驻(防卫)京城,也叫禁军,外军屯驻(防卫)外地。中央军由都督统辖。地方军是守备各个州郡的军队,由各刺史郡太守统辖。孙吴和曹魏大致相同。
蜀汉基本类似,但有明显的区别。蜀汉军队也基本分为中央军和地方军。地方军由刺史郡太守镇守州郡,这与孙吴和曹魏是相同的。主要是蜀汉的中央军划分更细。中央军分五军,既中军和外军。中军由护军将军统辖镇守成都(京城);外军共分前后左右四军,分别由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统辖镇守在重要战略位置。
东汉以募兵制为主,一旦入伍便长期为兵,成为职业军人。汉末连年大战,人口锐减,募兵制维持不下去。东汉末年以来,军阀的部属叛服无常,为防止官兵叛逃,常将将领甚至士兵的家属作为人质。士兵的家属被集中管理严加控制,形成了军户。军户被强制为父死子代、兄终弟及,世代为兵。曹魏实施世兵制,既某些家庭须世代为兵的制度。
世兵制有利于奖励战功,但是弊端也不少。比如曹操实行军户和民户分离。军户既要打战又要耕作,还可被任意集体迁移。为保障兵源,曹操规定军户女子不得外嫁(只能嫁给军户)。可见军户地位卑微、劳役多、限制多。
因为疆域和人口最小,蜀汉实行征兵制。世兵制虽然也有,但非主流。主要在部曲和少数民族中实行,作为征兵制的补充。蜀汉末期时,蜀国当时加载户籍的有28万户,计男女94万人口,而将士官吏有14万2千,平均二户就要负担一个官兵。老百姓的负担很大。
孙吴士卒家属一般跟随军队,由将领安排住地集中控制。孙吴政权是由江南本地和南迁的大族所支持而建立,所以不得不给他们好处。因此形成了东吴特有的世袭领兵权。将军死
后由儿子带领旧部属。军队变成私产,某些将领因此压榨士兵差使繁重劳役或派到外地赚钱。军户家庭不堪劳役、聚少离多,时有逃亡或反抗。吴国因士兵或百姓引起的内乱远远超过于魏、蜀两国,可见基层的不满很严重。
二、武器发展及演变
1.格斗兵器:戟相当流行,长矛逐渐被重视
三国时代很流行用戟。戟分长戟和短戟(手戟),见下例。
例子:
1.张辽被甲执戟,先登限阵‧‧‧孙权大惊,以长戟自守。(三国志张辽传)
2.魏猛将典韦好持大双戟与长刀。军中有语:帐下壮士有典君,提一双戟八十斤。(三国志典韦传)
3.(董卓)拔手戟掷布(吕布)(三国志吕布传)
4.布(吕布)言:诸君观布射戟小支(三国志吕布传)
5.李肃举戟直刺董卓前胸(柏阳版资治通鉴)
6.有人告诉刘备说:「赵云已经向北逃走﹝义思就是降曹﹞」刘备把手戟掷过去,说:「赵云绝对不会拋弃我。」不久,赵云抱着刘禅归来。﹝柏阳版资治通鉴﹞
7.﹝典﹞韦手持十余戟,大呼起,所抵无不应手倒者(三国志典韦传)
由第3和第6项例子来看:董卓和刘备都是在极端愤怒下,拿兵器掷人。既然非常生气,必是随手拿起身旁兵器,而非特地挑选,可见手戟似乎成了三国时代武将随身配备的护身短兵器,再不然就是贴身侍卫的标准配备。第7项更加表现出戟﹝尤其是手戟﹞在战场上的妙用。典韦手拿十几根戟,点明了是用戟来掷人,而且应该是拿手戟。手戟﹝短戟﹞重心在前端的形状,就可明了戟比刀剑更适合用作投射武器。也就是说戟不但可以用来作近身防卫和攻击,也非常适合在中程距离杀敌。尤其是像典韦这种大力士,戟就成了恐怖的投射杀人武器。我想这就是三国时代的武将对戟这么捧场的原因吧。
长矛展露锋芒
长矛展露锋芒,使用者比前朝还多,尤其是北疆地带。(至西晋胡人大量入华后,长矛变成骑兵武器主流,因为鲜卑民族多用长矛,骑兵冲刺时用矛最方便)。东汉末年常年动乱,人口大减,曹操等北方武将就征用了相当多的匈奴、鲜卑等北方民族作战,也使长矛有经常表现的机会。
例子:
1.曹操欲西征,议者多言:关西兵强,习长矛,非精选前锋不可以挡也。(三国志武帝纪魏书注)
2.张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三国志张飞传)
3.公孙瓒出塞遇鲜卑骑兵,乃自持矛,两头施刃,持出刺敌杀伤数十人。(三国志公孙瓒传)
用钢铁制钢兵器
三国时代承袭汉代钢铁技术,用将生熟铁合炼而得钢,因生产技术简单,使钢铁兵器产能大为提高。制成的钢铁兵器也常出现。
2.远射兵器
a‧弓与弩有很大发展,特别是弩(用机关发射箭的弓,威力和射程远胜过一般弓)
原因:三国时代骑兵大量被使用,弓弩是步兵用来对付骑兵的主要兵器。特别频繁的水战(主要是魏和吴),也是原因“大江之上以弓箭为先”(最好用)。
例子:
1.魏晋时期有用脚踏张之弩﹝必须用脚抵住才能拉弦定位,可见威力相当惊人﹞。
2.诸葛亮曾制造出连弩:具有简单自弹性能,
b‧拋石装置
曹操在官渡之战使用一种拋石车,因拋石时声音很大,所以命名为“霹雳车”。为史书中最早有记载的拋石装置(资治通鉴:袁绍在营中堆土成山,建立高楼,向曹营射箭‧‧‧曹操建霹雳车,用巨石攻高楼,一一摧毁)。其原理是利用杠杆原理拋石来攻击敌方城池或
城防设施和人员。南北朝后期发展成一种舰用水上拍竿。隋灭陈的荆门水战中,隋舰在前后左右装有六座巨大的拍竿,高可达五十尺,击沉陈军战舰十余艘,威力惊人。
3.骑兵
1.三国时代骑兵已大量被使用。北方人习马,曹操娴熟的骑兵部队常成为吴、蜀两国的恶梦。不过三国时并未成熟发展出重骑兵﹝重骑兵定义:马匹和骑士皆披覆铠甲﹞,当时虽
有少数重骑兵但不多,一直到南北朝时,才被普遍使用。
2.东汉时已有精美的马鞍,三国时代并没有发现马蹬(双脚可踏的环状金属可保持平衡、控制马匹,在行进中双手更容易挥使长兵器)的证据。目前最早考古证据在西晋末东晋初。﹝
我们也不能说三国时代没有马蹬,只是考古上无法证明。顺便一提:大陆拍的三国演义电视剧在考据上很严谨,剧中的马匹就经常配备马蹬,这个观察也只是提供给各位参考﹞
4.水军(孙吴和西晋表现最为杰出)
孙吴
孙吴大海船,大者长20余丈、高出水面2、3丈,能载6、7百人,可载货万斛。
1.公元230年,孙权派遣卫温、诸葛直率甲兵万人的舰队到达夷州,掳千人而还(学者认为夷州是台湾。因为能抓到千余岛民的岛必定不小,地理位置又最近孙吴势力。柏杨先生认为夷州是琉球群岛。)历史课本将此事件定义为经营台湾的开始。
2.公元233年,将军贺达率船队沿海北上,到达辽东。
3.公元242年,派陆凯发兵三万讨珠崖、儋耳(两地皆在海南岛。公元前111年,西汉武帝占领海南岛。公元前46年放弃。至公元242年,孙吴再次进入)
西晋
西晋在征吴时用的大船: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余人。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骑马往来……
舟棹之胜,自古未有。
************
主要参考书目:
《三国志》
《资治通鉴》
《柏阳史论》
PS:在光荣官方网站已发表
————————————
————————————
作者:逝水流香
补充一下关于三国的兵制。
三国形成时期之初,沿袭东汉,主要实行募兵制。至建安年间,因长期战乱,逃兵增多,人口减少,募兵困难,从而转用了世兵制,除世兵制外,还有用募、收降、征兵补充军队。另外从少数民族中获得大量兵员也是一个手段。如魏的乌桓兵、凉州兵,蜀的南中它军、叟兵,吴的山越兵等。
三国的军队基本沿袭汉制,建有抚恤制度。如士卒死亡,要收敛葬埋,魏曾规定阵亡遗体送至其家,官为设祭。对伤残将士,免摇役,授土地,给耕牛,分米谷等。
在军队的特点,曹魏与蜀汉的兵制基本上是仿照了东汉的,楼主讲得都比较详细了,但对于吴国的军队编制却还有一点需要补充的。
吴兵特点如兵多异族,为长江下游开化之基础;诸将多得私有其兵,为封建制之变形,而且在称呼上与魏蜀都有很大的不同。它除了中央军和地方军以外,还有诸将兵、诸王兵和准兵。
诸将兵是当时的将领私有的一部军队,部队都冠以统领将帅之名以资区别:称某人部曲,某人手下,某人众,某人兵,某人业等等。这些兵都属于统军将领私人所有,可以被继承,也可以被转让。
如:朱然传:“然卒,绩(然子)袭业。”就是说朱绩继承了他老子朱然的军队。
再如:吴志吕蒙传:“鲁肃卒,蒙西屯陆口,肃军人马万余尽以属蒙。”就是说鲁肃死了之后,他的军队都转让给了吕蒙。
还有的是与统领关系尤其亲密的部曲就叫作亲兵了,人数不等。
诸王兵,是孙皓统治的时候设置的,是给所谓王族的私人部曲,人数大概维持在3千人上下。
另外的准兵介乎兵与农工之间,大概是预备役军人的意思。
吴国的将领大多数有自己的封邑,足够他们维持自己的军队开销。
在吴**队里的少数民族又和其他两国稍有不同,他们大多数属于掳掠来的或者是强征来的,在军队中所占的比例也比魏蜀两国要多得多。
————————————
————————————
作者:逍遥子
逝水流香补充得很好。
士族门阀算是旧传统,周朝封建诸侯群立,有万国之称,父死子继,兄终弟及,靠分封关系的封建制度,一直到了秦始皇才改成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后来才流官取代世袭,因此封建走回头路,东吴的门阀士族算是复旧。曾就东吴户口产生过一些疑问,原因就是这个“私人部曲”的问题了。
孙吴的世袭领兵制和赐田复客制很有意思。经略山越的将领也有将所掳山越编为部曲的,而不是交给孙吴政权,而世袭领兵制使得能传袭于后人,实际上也就承认了其行为的合法化,这也是孙吴激励将领经略山越的策略,后期就对一般将领开刀,乘其死后,或者转赐大族,或者收编于官了。而赐田复客制,孙吴是将自耕农赐予大族的,而且为数不少,如吕蒙、陆逊等,而“赐客”是免赋税、徭役,不编入民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