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心机
?郭宝芸插话附和道:“宝芸也是,想念从前与姐姐一块儿玩闹的日子。”
郭昌无奈,低声道:“秦舍人说找人算过,今年必须成亲。夫人不必伤心,他们成亲之后,你们又不是不能往来了。”一切都是秦舍人安排好的,他哪能做主?只能闷在心里,夹在双方之间,想尽各种理由应付了。
姚氏拉起俞明枝的手,温柔的搓揉着,叹道:“出嫁前,我们母女二人定要多多相处。”
“诶。”郭昌生怕她们相处的时间太长,以致于俞明枝露出马脚,忙阻止道:“宝芝流离在外多年,一路舟车劳顿的赶回来,着实辛苦,不如让她安安静静的歇上几日再叙旧也不迟。”
等休息够了,差不多要准备成亲前的各项事宜了,学做妻子的规矩、绣枕面、选婚服等等,忙得脚不沾地,叫她们没多余的机会接触。
姚氏不解相公的意思,但既然都这么说了,她不好当着儿女的面反驳,“好,先让宝芝好好休息。”
闲聊之间,很快到了用晚饭的时辰。奶娘带来小少爷宝乾,姐弟见面又是哭笑一阵子,姚氏张罗好一桌子的好菜,让俞明枝坐在她和郭宝芸之间,说是好聊些姑娘之间的话题,郭昌看俞明枝是个机灵人,便只在一旁听着,若有什么穿帮的地方好及时补救。
“姐姐,你这些年都去了哪里?叫爹爹和娘亲一阵好找。”郭宝芸俏丽的脸上流露出几分怜悯疼惜之色,拉着俞明枝的左手,摩挲个不停就是不肯松开。
姚氏则不断地给俞明枝夹菜,劝道:“有什么话,吃完饭再说不好?”
郭宝芸撅嘴,“宝芸这是关心姐姐。”郭昌和姚氏笑了,她便晃着俞明枝的手追问。
俞明枝按着之前秦机所说,报了几个地名,“……靠装疯卖傻与人牙子辗转数地之后,得了空隙逃出来,凭一手女工,勉强度日,寻思着早日攒够了钱回京城与爹爹团聚。”说罢,她用帕子擦眼睛,显得十分伤心。
郭昌愤恨地捶桌,“这些该死的东西,等我将他们揪出来,非得扒皮抽筋不可。”
俞明枝忙又去安慰“父亲”,“这些事都过去了,爹爹切莫再为这种人生气,不值当。”
姚氏和郭宝芸闻听此言,不甘的对视一眼。
“好,不气不气。”郭昌温柔的拍拍女儿的手,夹了一只大鸡腿给她,“快吃饭吧,这些年受的苦一定要一一补回来。”
“爹爹也吃。”俞明枝乖巧的说道。
郭昌莫名觉得心里暖洋洋的,“好好好。”
一家人接着说说笑笑,这顿饭吃的极为愉快温馨。饭后又聊了会儿,姚氏亲自带着俞明枝到原先住的澄云院,介绍了新安排的丫鬟婆子,又让她看看物件陈设合不合意,直到俞明枝再三表示满意了后,她才叫她早些歇息,然后带着女儿出去了。
“娘,您怎么看?”郭宝芸递上一张小纸条。
姚氏扫一眼纸上的几个地名,冷笑道:“自然是要好好的查一查。”
沐浴过后,俞明枝躺在舒软的床上,绣芙蓉花的床帐将她笼罩在这一方天地里,值夜的丫鬟春桃、群兰在外间嘀咕,声音太低,她听不清在说什么,也不在意她们的话。
演了大半天的戏,她却一点倦意也没有。
好像少了些什么。俞明枝翻来覆去一会儿,便估量起郭家。
郭昌对秦舍人唯命是从,对她极好。因为他依附秦机成为皇商,负责皇宫内苑布匹采买,因此财力雄厚,人脉广。
她从前随述职的父亲来过京城三四回,回回游山玩水、吃喝美食,没有结交过京中贵女。这次可以凭借郭家小姐和秦机未婚妻的身份,开始认识京中的各路人马,逐步接近郦望山的势力,从而查探消息。
俞明枝又翻了个身,冷不丁地隐隐有笛声传来。
与从近处听不同,一样的乐曲变得更朦胧缥缈,仿佛一道轻纱抚过肌肤,轻柔舒服,又令人安心。
是秦机?
俞明枝躺在床上没动,没料到大半夜的,秦机还有这样的心思。
外间的丫鬟开门去查看,回来嘀咕一句“没看到人”。
这笛声的催眠效果着实了得,俞明枝只要一闭上眼,困意席卷而来,很快陷入沉睡。
第二天一早,姚氏带着奶娘亓妈妈叩开了澄云院的门,指挥丫鬟们准备热水、服侍大小姐更衣梳妆。
“宝芝,你还认识亓妈妈吗?”姚氏双手按着大女儿的肩膀,笑着问道。
俞明枝为难的说道:“不大……记得清了。”郭宝芝被人牙子拐走时,只有十一岁,到底是个小孩子,所以有的记忆模糊了,还算合情合理,而且人是秦机亲自送回来的,郭家怎么可能会有异议。
姚氏笑道:“没关系。亓妈妈从小照顾你,以后继续伺候在你身边,到了秦家,我也放心。”
“谢母亲……”
“娘,姐姐!”一道欢快如黄莺般的声音横插进来,打断了俞明枝和姚氏的谈话。
接着,郭宝芸蹦蹦跳跳地跑进来,一手挽着母亲的胳膊,一手搭在姐姐的肩膀上,“今天我来陪姐姐说话,娘可不许拦我。”
姚氏笑的眼睛眯起,“好好好,不拦你们。”
“嘻嘻。”郭宝芸弯下腰,亲昵的蹭了蹭俞明枝的脸颊,“姐姐,我们去花园里玩儿,好不好?我叫人准备桃花酒,是我们小时候想吃,但爹娘不给尝一口,念想了很久的东西呢。还有各色点心。”
要靠着郭家父女来结交更多的人,俞明枝没有拒绝,“好啊。”
姚氏瞪一眼,笑嗔道:“也不让你姐姐好好休息。”
俞明枝主动开口:“宝芝也想多和母亲、妹妹叙旧。”
姚氏笑起来,从亓妈妈手里拿过梳子,亲自为她梳发。
郭宝芸一边说话,一边把玩欣赏梳妆台上的首饰,一样精致的发饰映入眼帘的时候,她眉头飞快地皱了一下。
她记得这支梅枝雀鸟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