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赵匡胤
一次和朋友聊天,说到历代皇帝,有人说唐太宗最厉害,有人说朱元璋最传奇,也有人说刘邦最有手段,也有人说康熙最成功。但是我却觉得,历代皇帝当中有一个人,却是谁也比不了的。这个人就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
赵匡胤是历史上最有名的皇帝之一,这人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唐宗宋祖”中的宋祖,说的就是他。他早年游侠江湖,似乎是个江湖人物,后来从军,从敢死队员一路向上,直到黄袍加身做了皇帝,前后不过十二年光景。若是说中国历史上谁的职务升迁最快,那么只有赵匡胤大大了。他的人生轨迹,值得关注。
赵匡胤是公元927年生人,948年他二十一岁,投入后汉枢密使郭威幕下,当时只是一名普通军士,据史料记载,他还当过敢死队员,充作战前冲锋的炮灰。然而他却从炮灰中脱颖而出,得到郭威的赏识。951年郭威称帝,赵匡胤任禁军军官。郭威死,周世宗即位,升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后世宗死,恭帝即位,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于960年称帝,建立宋朝,定都开封。
赵匡胤称帝后,963年平定荆南和湖南,965年灭后蜀,971年灭南汉,975年,灭南唐,俘虏南唐后主李煜,除北汉之外,十国基本统一。统一后,他通过“杯酒释兵权”,逼迫手下将领交出兵权,建立中央集权。
赵匡胤21岁从军,33岁当了皇帝,在位17年,死于976年,时年50岁,庙号太祖。一生文治武功,似乎无所不能!而他的死因也是颇为奇巧,历史上有“烛影斧声”的传说,说是其弟赵匡义加害,篡夺帝位。可是历史的真相,却无一人能够说得明白!一个人从生到死都充满传奇性的秘团,历朝历代以来,唯赵匡胤一人也!
历朝历代的政变事件屡见不鲜。“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便是由后周禁军最高统帅赵匡胤发起的一次成功的政变。赵匡胤兵不血刃登上帝位,不仅统一了大半个中国,而且治国有方――在这里不得不说的是:
宋朝的经济和文化达到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高峰,当时的宋朝,是世界经济、文化、科技的中心,最繁华的时候,开封人口达到七百多万,普通公务员的收入是“月俸十五贯,另有盈余”――记住,宋朝初期时候的一贯钱相当于现在的3000元人民币,也就是说,最差劲的公务员,一个月收入也有45000元。记住,是最基层的公务员的合法工资收入!如果说是高级官员,那就更不得了了:
按《宋史·职官志》,著名的包青天包拯在开封府做第一把手,每月有30石月粮,其中包括15石米、15石麦。此外每月还有20捆(每捆13斤)柴禾、40捆干草、1500贯“公使钱”(朝廷发给包拯的可以由他随意支配的小金库)。另外,作为外任藩府的高级地方官,朝廷划拨给包拯20顷职田,也就是2000亩耕地,允许他每年收租,并且无需纳粮。这2000亩耕地按每亩租米一石估算,每年也有2000石米的进项。再查《嘉祐禄令》,权知开封府事每月还有100贯的添支,每年冬天又发给15秤(每秤15斤)的木炭。
由此可以合计出包拯一年的各项收入:20856贯铜钱、2180石大米、180石小麦、10匹绫、34匹绢、2匹罗、100两绵、15秤木炭、240捆柴禾、480捆干草。
再做一个换算:宋真宗熙宁二年,开封米价400文一石,麦价300文一石,宋朝一石是66公升,装米约100斤,按每斤两块五估算,能卖250元。所以不严格地讲,当时400文铜钱的购买力和现在250元人民币的购买力是相仿的,每文铜钱折合人民币0.625元,每贯铜钱则折合625元。宋仁宗嘉祐四年,官定绫价1600文一匹。宋真宗咸平年间,开封每匹绢最低1200文。宋徽宗宣和年间,每匹罗定价4000文。宋仁宗天圣七年,政府规定每两绵不得超过85文。宋真宗时某年冬天,政府出售木炭,每秤售价100文。宋仁宗后期,政府收购柴禾,每捆定价50文。宋仁宗宝元二年,开封干草最低19文一捆。利用这组近似物价数据,我们可以把包拯每年的各项实物收入都换成钱,加起来大致是1022贯,加上20856贯,总共是21878贯,这时物价已经上涨,一贯钱相当于624元人民币,换算一下居然是1367万元。这就是包青天包拯大人任职开封府时的年薪!
历史证明,赵匡胤是一位推动历史发展的杰出人物。他对待权臣刚柔并济,怀柔安抚,很好的解决了天下统一后的军权问题。赵匡胤仁慈大度,未曾杀害一个被他灭国的君主。赵匡胤临死,还规定子孙后代都不许杀柴家人,也体现了他的仁慈之心。就这一点来说,中国历代开国皇帝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他――你见过除了赵匡胤之外没有屠杀功臣的开国皇帝么?
再来说到赵匡胤的死。历史上最著名的说法是“烛影斧声”――是指宋太祖赵匡胤暴死,宋太宗赵光义即位之间所发生的一个谜案。赵匡胤并没有按照传统习惯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弟弟赵光义。
这是一个非正常继位事件,因此留给后人无数的猜想。
根据记载,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病重,宋皇后派亲信王继恩召次子赵德芳进宫,以便安排后事。宋太祖二弟赵光义早已窥伺帝位,收买王继恩为心腹,当他得知太祖病重后,既与亲信程玄德在晋王府通宵等待消息。王继恩奉诏后并未去召太祖的次子赵德芳,而是直接去通知赵光义。光义立即进宫,入宫后不等通报径自进入太祖的寝殿。王继恩回宫,宋皇后既问:“德芳来耶?”王继恩却说:“晋王至矣。”宋皇后大吃一惊。知道事有变故,而且已经无法挽回,只得以对皇帝称呼之一的“官家”称呼赵光义,乞求道:“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赵光义答以:“共保富贵,勿忧也!”史载,赵光义进入宋太祖寝殿后,“但遥见烛影下晋王时或离席”以及“柱斧戳地”之声,赵匡胤随后去世。二十一日晨,赵赵光义就在灵柩前即位,改元太平兴国。
这个事件由于没有第三人在场,因此一直以来都有赵光义弑兄登基的传说,但是无法证实,成了千古疑案。《宋史·太祖本纪》上只简略的记载:“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殡于殿西阶。”文莹《续湘山野录》记载:“上御太清阁四望气。……俄而阴霾四起,天气陡变,雪雹骤降,移仗下阁。急传宫钥开端门,召开封王,即太宗也。延人大寝,酌酒对饮。宦官、宫妾悉屏之,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饮讫,禁漏三鼓,殿雪已数寸,帝引柱斧戳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伺庐者寂无所闻,帝已崩矣。太宗受遗诏于柩前即位。”
但是另有一种历史记载为赵光义大作解释,司马光的《涑水纪闻》就极力为宋太宗辩解。据《涑水纪闻》记载,宋太祖驾崩,已是四鼓时分,宋皇后派内侍王继恩召秦王赵德芳入宫,但王继恩却往开封府召赵光义,晋王的亲信左压衙程德玄己在门口等候。赵光义闻后大惊,说:“吾当与家人议之。”王继恩劝他赶快行动,以防他人捷足先登,赵光义便与王继恩、程德玄三人于雪地步行进宫。据此,宋太祖死时,太宗当时不在寝殿,不可能“弑兄”。
可是这个辩解有些无力:当事人不在场,就不能另有方法杀人了么?而且赵光义即位后,为什么不照嗣统继位次年改元的惯例,急急忙忙将只剩两个月的开宝九年改为太平兴国元年?既然杜太后有“皇位传弟”的遗诏,太宗为何要一再迫害自己的弟弟赵廷美,使他郁郁而死?太宗即位后,太祖的次子武功郡王赵德昭为何自杀?太宗曾加封皇嫂宋后为“开宝皇后”,但她死后,为什么不按皇后的礼仪治丧?上述迹象表明,宋太宗即位是非正常继统,后人怎么会不提出疑义呢?
历史是胜利者所书,当然不可能完全还原真相。近世学术界基本上肯定宋太祖确实死于非命,但有关具体的死因,则又有一些新的说法。一是从医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太祖死于家族遗传的燥狂忧郁症。一说承认太祖与太宗之间有较深的矛盾,但认为“烛影斧声”事件只是一次偶然性的突发事件。其起因是太宗趁太祖熟睡之际,调戏其宠姬花蕊夫人,被太祖发觉而怒斥之。太宗自知无法取得胞兄谅宥,便下了毒手。纵观古今诸说,似乎都论之有据,言之成理,然而有关宋太祖之死,绝非正常身亡的。只是目前仍未找到确凿无疑的材料。
阿虎并不是历史研究者,充其量只是个爱好者,之所以有兴趣写这些,一是想和各位书友探讨,二来则是把赵匡胤暴死之迷作为一种野史胡言写到了小说中去,为了避免书友当真,因此写下这些,以作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