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0 番外七
正
倪宅里,几只乌鸦盘旋上空,张开黑亮的翅膀,好像保护伞一样,遮在倪以勒的头顶之上。
倪以勒伸出手来,抚摸这些让人畏惧的鸟儿们,可是,他的脸上却是充满着疼爱。
这是他父亲,倪重阳的乌鸦,留下来的孩子们。
乌鸦也会生出乌鸦的,这些乌鸦们,还继承了父辈们的忠诚,对倪以勒唯命是从。
当然,倪以勒从小在父亲身边,已经不怕乌鸦了,还学会了如何调教乌鸦们。
并不是所有的乌鸦,都能被调教的,这需要一种缘分,一种际遇。
因为很早就开始接触西洋教,倪重阳的很多想法,就显得跟其他同龄人很不一样。
虽然倪宅在清河县数一数二,可以说是位高权重。
但是倪以勒却从来没有仗势欺人,而且处处为他人着想,也为百姓们,做了很多好事。
每年夏季的时候,酷暑常常让人晕倒,连田地,也常常是渴得直冒烟。
但为生计所迫,百姓们,还是要照常出门,该做买卖的做买卖,该下地的下地干活。
而这时候,倪以勒都会拨出不少钱两,专门雇佣嬷嬷们烧伏茶,免费供给给过路的人群。
而当看见百姓们一张张知足的笑脸,倪以勒的心中,也是十足的满足感。
这伏茶的配方,也是倪以勒从父亲倪重阳那里得到的。
虽然看似简单,但其中的君臣佐使搭配,却凝聚了倪重阳几十年的经验心得。
但凡喝了这特制的伏茶,没有一个人会中暑。
而且那略带甜味的味道,也是让人很是喜欢,特别是孩童们,大人们最没办法的,就是孩童们嫌弃药味苦,而这伏茶,却常常是孩童们点名要喝的。
除了伏茶,倪以勒还建了一点免费施粥的地方,专门给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准备。
刚开始的时候,知道的人不多,常常只需要准备十斤大米,但是慢慢的,随着口碑的不断传播,大家都知道了这个免费施粥点,便都争相前来,其中甚至也有那些不缺吃穿的人。
这时候,有人建议倪以勒,要派人去监督,防止那些鱼目混珠的人。
但倪以勒却是微微一笑,只要有人要,无论是谁,都照样给。
就这样,倪以勒不求回报的付出,终于引起了一些爱心人士的跟随。
这个免费的施粥点,也渐渐汇聚了几个上了年龄的嬷嬷们,她们也都不求回报的参与这个免费施粥的工作中去。
而这,是倪以勒之前所没有想到的。
这种良好的回馈,让倪以勒更加主动的去做更多的公益活动。
也通过这种活动,倪以勒将西洋教中的爱人如己的精髓,给大大的扩散了出去,
其中,也有好多人最终信仰了西洋教。
在不断做公益的同时,倪以勒也是继承了父亲倪重阳的衣钵,开始了救死扶伤的事业。
因为有扎实的基础,又有医圣父亲的指导,倪以勒的医术,可谓是突飞勐进。
在方圆十里内,只要时间允许的,都会找到倪以勒。
而倪以勒也是认认真真,急人所急。
无论是否已经休息,倪以勒不会让哪怕一个人白跑。
而为了让四面八方的人方便,倪以勒在村口,又搭建了一处院子。
这院子不小,里面单单是马车队,就可以停上三四支。
除了普通的搭脉开药,倪重阳还开辟了给马匹养料的专区,也象征性的收一点点钱。
因为如今清河县已经成为了全国经济的重镇,来往的商旅,也是络绎不绝。
这个院子,算是驿站,也是倪以勒给出门在外的人们的一个温暖的港湾和保障。
在这个院子里,不仅仅可以得到疾病上的医治。
里面还有可以休息的床榻,以及可以吃饱足的饭菜。
如果倪以勒想靠这个赚钱,那其实很快就可以盈利。
但此时,赚钱对于倪以勒而言,绝对不是什么重要的事。
能够让更多的社会底层的人,生活得到保障,才是让倪以勒最有幸福感的时刻。
而渐渐的,这个院子,也被很多不留名的人给一点点建了起来。
每过一段时间,院子里都会突然多出一个东西。
有时候,院子里是多了一个石凳,而有时候,又是多了一棵果树。
这种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氛围,也是倪以勒很享受的过程。
渐渐的,院子越来越大,里面的东西,也越来越多,一些受恩于这个院子的人,也开始不断的给这个院子捐钱,而这,反过来,又让这个院子越来越出名。
以至于后来,江湖上就有这样的一种流传,没有到过这个院子的人,是没真正闯过江湖的人。
而这个院子,后来也有了自己的一个响亮的名字,叫做龙门客栈。
而倪以勒,却几乎不再出现在这个客栈里了。
这个客栈,完全交给了那些在江湖中的人。
每逢夜黑的时候,总会有马儿在客栈的院子里吃草料,而客栈里面,人们也是睡的很安稳。
至于后来,龙门客栈的变化,那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江南的屋檐下,总会有那么几个燕子窝。燕子妈妈们飞出去觅食,小燕子们在温暖的窝里,缩成一团,张着嫩黄光滑的小尖嘴。
那毛茸茸的的样子,让人看了可爱的想摸一摸。
可是,谁敢未经过燕子妈妈同意,摸它们呢?别欺负它们小,虽然燕子的力量弱,可是,母爱散发出的力量,却是无穷的。
如果让燕子妈妈感觉到,你会对小燕子们有危险,燕子妈妈可是会对你拼命呢。到时候,那嘴,那爪子,都将成为最最锋利的武器,比老鹰还要勐烈呢。
倪以勒虽然花了很多时间,去做公益的事情。
但最重要的,还是他自己的事业。
只不过,倪以勒没有继承皇家医馆的职位,而是选择了自由身,在百姓中给人治病,而他,也创建了永寿堂,将父亲倪重阳的医学经验,结合自己的心得,一起整理下来,传给喜欢歧黄之术的人。
这永寿堂,刚开始的时候,是一间在清河县的小医馆。
只有一间门面,一块简单的匾额,一张桌子,和一排的药罐。
但很快,大家都慕名而来,常常将永寿堂挤得满满当当的。
为了更好的将歧黄之术传播开来,倪以勒特地在医馆边另买了一间屋子,用来开设学堂。
而这个学堂,也是倪以勒比倪重阳更有突破性的地方。
因为父亲的名声在外,全国各地,很多人都带着行囊过来求学。
虽然倪以勒想把他们都接收下来,但无奈个人的能力有限,最后只能挑选了其中一些资质比较好的。
而对待这批幸运的人,倪以勒也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将所学的,全都倾囊相授。
而在教学的过程中,倪以勒也是很多创造。
将这些人分成两组,进行考核竞争式学习。
哪一组最先把所有的汤头歌诀记住,哪么另外一组的成员,就要负责旬日的卫生。
哪一组可以最准确的将所有的药材都一一鉴别出来,那么就可以有机会,跟随倪以勒参与日常的诊治过程七天时间。
这种互动性的考核,让所有人都是卯足了劲的学习。
而在教授歧黄之术的同时,倪以勒还是把倪重阳教授给自己的武学,也进行的传承。
这在外人看来,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却有很深的蕴意在里面。
一个好的大夫,自己必须要有一个好的身体,另外,一个好的针灸郎中,自身的功力,也是很重要的。
在倪以勒的叮嘱下,这些学生也很是配合的艰苦训练。
春风又吹桃花树。犹记当年别样红。这世界上最锋利的武器,不是宝剑,而是人心。所以,倪以勒知道,还有比习武,更加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改变人心。
而改变人心最重要的手段,便是读书。
所谓读书改变命运,便是对这一论述的经典解析。
一个好的医者,最重要的,也是医德。
而这,也是从倪重阳开始,永寿堂所秉持的最高理念。
几年之后,随着这批学徒的学成归家,永寿堂,也像雨后春笋一样,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
而这些学徒,也是谨遵倪以勒的教导,以仁义行医,将永寿堂良好的口碑,不断的传播开来。
而这其中,有一个女学徒,没有选择回家,而是最终留在了倪以勒的身边。
这个女学徒,名字叫余秋雨,是一个很安静的女生。
在来永寿堂学习之前,是京城内一大户人家的闺女,而且还是四个哥哥下,唯一的一个女孩子,自幼就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当所有人都以为余秋雨会嫁给权贵,富贵一生的时候。
她却大胆的选择了自由。
非但让她的父母很是诧异,她的哥哥们,也是很不理解余秋雨的想法。
但余秋雨却心意已决,这歧黄之术的神奇和伟大,就像一个魔咒一样,牢牢的吸引着她,让她宁可改名换姓,女扮男装,也要混进永寿堂。
而在永寿堂学习的过程中,余秋雨也是处处以高标准要求自己,竟把其余的男生,都比试下去了。
后来,要不是余秋雨自己揭穿自己的身份,恐怕,所有人都会以为,永寿堂又出了一个好大夫。
当余秋雨脱下男装,换上罗衣裳的时候,那飘逸的身姿,让倪以勒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虽然倪以勒见过很多长的漂亮的女孩子,但却没有任何一个女孩子,如余秋雨这般独立。
犹如寒冬中的梅花,又如酷暑下的荷花,余秋雨所展示出来的气质,远不是普通女子所具备的。
这跟家世无关,跟年龄无关,甚至也跟相貌无关。
这种感觉,也许就是天生的,就像余秋雨天生喜欢歧黄之术一样。
两人一见钟情后,倪以勒就在大家的祝福声中,将余秋雨娶回了家。
婚后,余秋雨没有一般大小姐的脾气,很好的扮演起了贤内助的角色,又因为有很好的歧黄之术的功底,也能很好的配合倪以勒展开行医治病的工作。
而有了余秋雨的协助,倪以勒也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整理总结之前的一些经验,也跟父亲倪重阳一样,准备着书立作。
余秋雨很是支持倪以勒这样的决定,也是更多的支撑起了家里的事情。
而很快,余秋雨就给倪以勒生了一个男孩。
而倪以勒将这男孩取名叫倪璞圭,寓意美好的意思。
从此以后,倪以勒的生活中,就多了很多愉悦的欢声。
余秋雨常常抱着倪璞圭在院子里玩耍,而倪以勒则坐在书房里,埋头写书。
但倪以勒写累了,就会走到院子里,蹲下身子,和倪璞圭一起玩耍。
倪璞圭长的,跟小时候的倪以勒很像,但比倪以勒要讨喜很多,圆嘟嘟的脸上,让每一个人,都有想上去掐一下的冲动。
而有了倪璞圭的加入,倪以勒的生活节奏,也加快了很多。
很快,就完成了一部医学着作《倪氏医案》。
而这本医案,后来也成为了所有学医之人的必读经典。
为了让倪璞圭有更好的开始,倪以勒开始让余秋雨一心在家带孩子。
而倪以勒,则完全的支撑起家里的经济来源。
但是,哪怕身体很是疲惫,倪以勒的心,却是温暖和幸福的。
每当回到家里,温暖的厨房里,总是有最贴心的饭菜,诱人舌尖,谁让倪以勒,娶到一个好妻子呢,做的菜肴,色香味俱全,简直看了就让人暖心。
而这时候,淘气的倪璞圭,也会很主动的爬上倪以勒的膝盖,用自己那柔软的双手,在倪以勒的身体上东瞧瞧,西打打,似乎是在给倪以勒做按摩。
不用两下,倪以勒就又觉得全身充满了力气。
春去秋来,日复一日。
清河县的人们,又完成了新一轮的接替,很多倪以勒不认识的新面孔,又出现了。
只是那县城山脚下的那棵大松树,依然屹立在原地,而且越长越大,几乎都要将整个山脚都覆盖住了。(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