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朝堂陛见
开封府,大周皇城,崇元殿。
大殿之上,周主郭威高坐御榻。崇元殿中,文武官员分列两班而立。
在后人的印象中,特别是在头挂猪尾、剔袖称奴的清宫戏里,朝堂上上朝议政,从来只有皇帝是坐着地,其余臣僚,或弯腰弓背,或趴伏在地奴颜跪拜,没有半点尊严。
但是,在这后周的朝堂大殿上,除了周主郭威,却还有一人也是坐着的。那人位于右手文臣排班之首,鹤发童颜,虽是年过古稀,却也精神矍铄。此人正是六帝宰相,自号“长乐老”的当朝太师,中书令冯道。
这个时候,这位历时四朝的老臣侧身坐在一张绣墩上,耷拉着眼皮。这张绣墩并不宽阔,冯道侧身而坐。他虽然说是坐着,却是只沾着半个屁股,一副谨小慎微的谦恭神态。他历经四朝,见惯了风雨,为人为臣之道,早已是出神入化。
看看时辰,已是巳时,这大周的朝堂上,文奏武对,议政将毕。
周主郭威龙榻高坐,虽然没有外间传闻的那样,身患沉疴,就要不日崩殂,但是勉强坐着处理了几个时辰的朝政,精神显然已是有些不济。
年轻时的战场撕杀,权力中心的尔虞我诈,虽然让这个出身寒微,原本一无所有的一代人杰,从一个社会最下层的军伍一跃成为一代帝王,但是这位皇帝的身体却也因此留下了无数创伤。
最关键的是,今年三月里,为了养子柴荣的顺利接班,他与自己多年的战友兼挚交王峻割袍断义,反目成仇,将之赶出了开封,贬到了商州。可以说在郭威一生的功业里,大多的时候都有王峻的影子。而郭威又是个十分重感情的人,因为王峻骄横跋扈,二人反目,这件事对他的打击很大。
“诸位爱卿,还有什么事就赶紧报上来吧。若是无事,这便退朝吧。”周主郭威身子倾靠在御座上,他话说完,又笑着对庭下打着瞌睡地冯道问道:“长乐老,可还有什么事要补充的?”郭威厚待老臣,对冯道又颇为恭敬,所以称呼其号,以示尊敬。
这边冯道听到皇帝召唤,耷拉的眼皮立时睁开,赶紧起身,恭声回道:“启禀皇上,满朝臣工任事干练,勤勉有加,老臣本无事要奏。只是皇上,近几日阴雨不停,又是时值六月,黄河进入汛期,还请皇上能多差调人手巡视黄河大堤,以防黄河决堤,引发水患。”
“长乐老说的是。虽然黄河进入汛期,未必就会有水患,但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还是十分必要的。长乐老果然是老成谋国。”郭威对冯道的话深以为然,点点头,有对立于冯道身后的开封府尹,晋王柴荣说道:“晋王,你现在是开封府尹,这加派人手巡视黄河河堤的事,就交给你去办了。此事关系民生,你务必要上心。”
“儿臣领命。”柴荣出列,躬身回道。
郭威很是满意,笑着颔首,又对冯道说道:“长乐老听说了吗,此次荆南来使,却是来了四位使节,一位正使,却跟着四位副使。荆南此举真是开千古未有之奇事呀,哈哈。”
“皇上圣明,威仪四海,荆南敬服我大周国威,所以诚心归附,不派重使则不足以显其诚。”冯道这马屁拍得太露骨,稍微警醒点的人就会听得出他这是在出言讽谏。果然,又听他说道:“只是,荆南虽是小国,皇上也应该以礼相待,为其他诸侯来投做出表率,以向天下昭示,中原朝廷的海纳百川之心。”
“长乐老说的是,朕受教。”郭威改容,收了对荆南的轻视之心,又朝殿下问道:“荆南使节可曾来了,快招上殿来觐见。”
崇元殿外,雨下连绵。
李紫木和陆扶由赵匡胤领着,在瓦檐下相候,等待召见。
与人相交,赵匡胤给人的感觉是忠直豪爽,可能是因为自己读书不多,所以对读了几本书的所谓读书人李紫木,很是谦恭有礼。他原本以为李紫木才识平平,是荆南哪家的出来混资历的纨绔。但是一番相处下来,知道眼前这位荆南正使出身寒微,身后并无背景,却能代替老资历的陆扶为正使,显然是有真才实学的。他自己早年做混混的时候,游历天下,书读得不多,却也颇有些见识。而李紫木来自资讯发达的后世,又是有心结交,每有所言必是戳到赵匡胤的痒处,言其所不能尽言之处,更是让他心中舒爽,如风寒后喝了一杯姜汤一般,茅塞大开。
他出身行伍,每日相交的又多是些军中武夫,平日里遇到那些文臣读书人,别人都未必就会给他个好脸色。惟独这荆南正使,态度诚恳,也不作伪,与自己交谈,并没有那种文人对武夫的轻贱之意。而且对方话虽不多,但是每每都能够说出自己不能尽叙之意,点到自己的心坎上。他平日也并不多话,但是今日碰到了李紫木,却是有一种挂肠搜肚,不吐不快的感觉,就要引他为知己。
历史上,赵匡胤的宋朝和朱元璋所建立的大明王朝,也算的上是汉民族王朝的两个极端。
赵匡胤确立了宋朝扬文抑武的国策,抑到最后,赵宋子孙对外族是每每退让,倍受其辱,只不过是又成就了几个石敬瑭。只不过,石敬瑭的那个养子虽然才具不足,但至少还算有些骨气,还有反抗的心思。但是赵宋的子孙里,软骨头的却是一大拉子。
反观朱元璋,则是文武皆抑,但他显然还是斗不过早已死了千年的孔老二,他所制定的这一治国方针,不过三代就被打破,弄到最后文臣结党,相互攻讦,败坏国政,民不聊生,人心尽散,又闹的是外族入侵。
不过朱元璋的子孙显然是要比赵宋的子孙们有骨气的多。对待外族,他们是打不赢也要打,就算是皇帝都被俘虏了,咱们另立一个皇帝,接着再打。尽管打到最后,直到把大明朝最后剩下的,本就不多的那点国力都耗尽了,也就亡了国。这大明朝,客观上来说,却不是被关外那些拖着辫子,刚开化不久的满洲人所灭的。朱元璋的子孙未必都是什么好东西,但是他们在骨子里,对待外族却有着那么一种蔑视,对待外族的入侵也从未妥协过。总结一句就是,他们自信。
同样是两个汉人所建立的王朝,差距怎么就会这么大呢?
这主要还是因为宋朝的开国皇帝们,没有给后世的子孙做出一个好的榜样,也就是没有开个好头。
赵匡胤的天下得的太过取巧,太过容易,说好听一点,就是什么兵不血刃,直接就窃取了后周柴荣所创下的大好局面。果然是窃国的的大贼呀,在他之前的那些大贼们,没有一个,运气是有他这么好的。历史上,靠着类似如篡国得天下的,往远了说,南北朝时的宋齐梁陈,有刘裕萧道成萧衍陈霸先,往近了说,五代时的朱温李存勖石敬瑭刘知远郭威,没有哪一个不是先学学曹操,奋斗个大半辈子,弄一个位极人臣,然后再取而代之的。只有这赵宋赵太祖,年纪才过儿立,就能够靠着几个结义兄第外加相好的,就能直接从一员还算大的统兵将领登上皇帝的宝座。而且所受的阻力还不算大,就连反对的声音也没几个。果然是“枪杆子里出政权”啊。
但最关键的还是他人品太好,生在了五代。历经唐亡以来几十年的乱世,治世法则被打破,朝代更迭频繁,文臣武将们早就没有了前人们忠心效主,从一而终的气节,就算有,那也是极为淡薄,还不至于能让人为之而丢掉性命。乱世破坏了一切的世间法则,更加践踏了为人处事的基本纲常,忠义廉耻,变地再也没有性命重要。有句话怎么说来着,不是他们不明白,只是这个世界变化太快。
至于赵匡胤之后的赵老二,那就更加不堪了,人品不敢恭维不说,也不知道用了什么法子坐上了兄弟的位子,几次北征契丹,也都是丢盔弃甲,大败而回,损伤国力无数,也给后世子孙的心里留下了对抗外族的恐惧阴影。
可以说,五代十国,天下割据的局面成就了赵匡胤,让他轻松上位,但却给整个的汉民族留下了无穷贻害。
有人要说了,宋朝的文治鼎盛,那是中国历代王朝之最。确实,没错。但是没有强大的武力作保证,那些所谓鼎盛文治还不是些虚幻泡影,北方外族铁骑稍一践踏,便皆尽破碎,留给后人的只是些风花雪月。徒留后世如我等一般的书虫,掩卷长思,抚今追昔,叹惋不已,直叹,可惜了可惜了。
还有人说,宋朝其实也不算太没用,统计有关史书中记载的,宋朝对外战争,这胜率还是挺高的。呵呵,我们且不论这所谓的史书,可信度有多高。单说,宋朝在历次的对外战争中,无论是对契丹、金、西夏还是后来的蒙古,更多的时候是取着守势。别人来攻城掠地,你龟缩在在坚厚的城墙里,别人是奈何不了你,但是却把血与火烧到了平民百姓身上,在城外大肆烧杀抢掠一番,奸杀你妻女,夺你财物,然后满载而归,这也算是敌人落荒而逃,然后你就打了胜仗?国家是干什么的,政府是干什么的,不就是用来保护平民基本权益不受损害的吗?
又有人说,那是宋朝,那是封建社会,狗屁的“国家是保护平民的基本权益”。
唵?是这样么,我还以为古今没什么两样呢。
呃,写着写着,又一发不可收拾了,扯了这么远。
话说回来。
赵匡胤态度谦逊,一般人与他交谈,无论是谁,总会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愿意同他亲近
虽然李紫木从千年之后而来,熟知历史,算不得是一般人,但是在这从驿站到皇宫的路上,他同赵匡胤却也聊得甚是相得,大有相交甚欢的态势。谁叫人家是未来的太祖皇帝来着,虽然李紫木没有贴上去巴结,要投资做从龙功臣的打算,但同这未来的天下之主打好关系,将来日子也能过得更加舒坦滋润些不是。
不好意思,写着写着,就不吐不快了。
【独家上传,十国春秋,地址:http://157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