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镖局的行业规矩
在弄清镖局的规矩之前,我们照例先来看一个小说中关于镖局的一段描写:
一日,一位江湖侠士到某镖局登门造访:“各位当家的,在下有礼了!久闻贵镖局各位武艺高超,在下粗识兵器,略通拳脚,今日登门,特来向各位讨教,为的是以武会友,望各位当家的不吝赐教!”众镖师摸不清此人来路,也从未在江湖上听闻此人,总之孤身上门挑战,定是来者不善,打不打?打吧,若输给他岂不是丢镖局脸面,不打吧,那不是当了“缩头乌龟”?正在大当家的犹豫之际,一位镖师纵身跳出,手中一横镔铁盘龙棒,喝道:“在下某某不才,陪你过上几招。”说着……其实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出现的,比较有名的大型镖局,往往直接或间接结识一些形形色色的人。一旦上门挑战,无外乎是潦倒的习武者来寻救济,要么是真有本领的武林高手希望到镖局工作,或者是一些秧子们(富贵或者官宦人家的衙内、公子)来捣乱。
凡是遇到这种事情,镖局的规矩是:以礼相待,忍让为上,不被逼到万不得已的份上,决不动手伤了和气。而上门闹事的人呢,也知道镖师不是泛泛之辈,真要动起手来,吃亏的往往是自己。所以,前来寻求救济的习武者只要能得到镖局几两银子的周济,一般会抱拳谢礼而去。至于那些秧子们,也就是说上几句奉承话,哄哄他也就罢手了。
我们知道镖局的主要业务是走镖,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和镖局走趟镖,感受一下镖局的一些规矩吧。
水路三规
走水路镖,泛舟而行,得免鞍马车骑之劳,称得上是件美差。那么,水路镖为什么会是件美差呢?是不是走水路镖就跟旅游似的,任意行事而无所顾忌呢?
其实不然,水镖大多沿运河而行,途经地区多属富饶之地,虽然铤而走险的盗贼相对来说比陆路要少很多,但是水路镖同样存在着难以预料的变数。因此,要想一路平安不出岔子,必须遵守水路“三规”。
第一规是“昼寝夜醒”。白天除了值班的镖师以外,其余的镖师都进舱酣睡,直到红日西斜才走出船舱,准备夜晚上岗。因为白天几乎不会发生拦河抢劫的事情,只有夜晚贼人才常常会前来偷袭,或偷或抢,镖师不得不防备。
第二规是“人不离船”。运河沿线多是人烟稠密的地区,城、镇、村、集数里相望,一些繁华地段,茶楼、酒肆比比皆是。不但献艺者、卖唱者出没其间,村会、社戏亦属常见,运河之中“花船”、“江山船”(这些都是载妓女而行的船)经常是笙、管、笛、箫歌舞翩翩。但是镖师决不能登岸围观或者移船观看,因为走神将意味着失镖,镖师们不但不会离开船去看热闹,也不会离开船去追贼,怕中贼人调虎离山之计。岸上出事,镖师绝对是置之不理,甚至恶棍欺男戏女,也不过问,这并不是说镖师没有一点的正义感和公德心,而是这种欺男戏女的事情,说不定就是“套子”,因为贼人常常利用镖师们扶危济弱的武德,调虎离船后好下手。
第三规是“避讳妇人”。船家以船为家,妻女同舟,船家女在封建社会中是最开放的女性,而镖师多是阳刚豪爽的汉子,按照旧小说中英雄美女、才子佳人的套路,那将是一路行舟一路情,郎情如意妾情浓。其实不然,镖师向来重视武德,船家女亦守妇道,皆知自尊自重,恪守封建道德规范。镖师登船后均不入后舱,一帘之隔如内外宅之分,如雇主携有宝眷,镖师更是退避三舍。至于沿途青楼女子、花船歌妓,镖师绝对不屑一顾,怕“色眩”误事,也怕贼人“放白鸽”。因为这样才能使船家和雇主放心,如果镖师登船吓跑了盗贼,自己却色狼入舱,那岂不是一得一失,得失之间船家和雇主就要“细权量”,这个镖局也许就因为这一两个镖师被毁掉了名声和信誉。
陆路三不住
我们知道,走陆路镖,护送镖车,是镖局的主要业务。自从大运河断流之后,陆路镖更是成为镖局的主打产业,走陆路镖的规矩自然也就更加多而繁杂,那么究竟都有些什么样的规矩呢?
按理讲,陆路镖都处于平原,一路上镖师多是骑马护卫着镖车。一旦贼人出现,就能迅速灵活地做出反应,没有多少可担忧的事情。其实事实没那么简单。特别当走镖投宿到一些较大的村镇过夜时,更须事事留意,处处小心。因为这种村镇的地方势力一般都比较强,一旦惹上麻烦,可就要吃不了兜着走。因此,“三不住”依然是镖师的出行原则。
一不住新开设的店。因为镖师一般都是走固定的镖路,对沿途客店均很熟悉,并和店家结成了好朋友,对新开设的店由于不知道底细,总是驱车直过,决不留宿,怕遇见《水浒传》里张青、朱贵式的店,闹个人财两空。
二不住易主之店。老店突然易主,必定有其原因,在没有弄清之前,镖车对这种店总是敬而远之,怕老店易主之后,成为贼店,贼人埋伏在先,单等镖车到来。所以镖车在未进村镇之前,镖师中总是策马先行一个,前去打听一番,以便掌握真实的情况。
三不住娼店。所谓娼店,就是旅馆、妓院功能二合一的客店,这种客店门前总是站着几个花枝招展的女人,卖弄风姿,招揽客人,娼店的客人正经人少,歹人比较多,难免会有明者为**,实际上是来偷盗的贼人。
进店三要
按理说镖师押着镖车走了一天,到了旅店应该好好休息,事实上不是这样的。可是如果不好好休息,第二天走镖肯定是会困乏的,如此形成恶性循环打疲劳战不会失镖吗?
但这种可能性很小。因为住进店以后,镖师并不急于休息,而是要按照“进店三要”的规矩,首先在店内巡视一遍,看看有无“异相”,以防被贼人“瞟上”。二是要在店外巡视一遍,看看有无“异风”,以防被人“贴上”。三是要进厨房巡视一遍,看看有无“异味”,以防人暗中下药。
所谓“异相”,就是店里有可疑的人,“异风”就是店外可疑的迹象,“异味”就是厨下食品中作手脚。如有异相、异风当立即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如有异味,就宣称大家已经“打过尖了(吃过饭了)”,等晚上关上房门,再吃些随身携带的干粮充饥。
吃过晚饭以后,除了值更者以外,镖师都要上炕睡觉。北方人睡觉的习惯都是头枕炕沿,图个暖和,免得窗外寒风吹着头部。可是镖师一年四季都是头靠近窗户的一边睡觉,脚蹬炕沿,因为这样一是便于视听窗外的动静,二是一旦有情况不用翻身下炕,只要一蹿,就能着地。一般人上炕时总是鞋的后跟向外,下炕时再倒过来穿上,但是镖师却养成了脱鞋上炕时就把鞋倒过来的习惯,让鞋跟向着炕,一旦出事,跳下炕来也就穿上了鞋。镖师的这些习惯都是在血的教训中养成的,因为一旦发生夜袭事件,刹那之间,生死已定。
人常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作为镖师更是要遵循这样的原则。进了旅店之后大大咧咧,躺下就睡,而且也不会“失镖”,倘若真是这样太平的社会,商人也就不会请镖师保护了。好和坏都是相伴而生的,没有坏的衬托,也就没有好的彰显,太平盛世照样有不太平的人。
睡觉三不离
镖师睡觉是有规矩的,据方彪先生在《京城镖行》中介绍,入睡时,镖师必须要执行“三不离”的“睡法”。
第一是武器不离身。这条规矩的目的不言而喻,一旦手无寸铁,镖师比常人也高明不了多少,电影里的武打镜头都是拳术,八卦掌、鸳鸯腿之类的套路,使观众眼花缭乱,其实真正搏杀起来,是你死我活的拼命,有谁会靠拳头取胜?所以,兵器是决不可离身的,特别是“腰间之物(清末时的手枪)”不但决不离身,而且决不示人。贼人的规矩是不许向朋友借腰间之物一用或者一睹。镖局中的人久和贼人打交道,也知道“借枪”和“下枪”的关系,所以也以借腰间之物一用、一睹为大忌,怕遭人暗算。况且腰间之物不外乎是盒子(驳壳枪)、撸子(白朗宁)、左轮,一旦“曝光”,动起手来对自己不利。
第二是身不离衣。镖师在旅途中一年四季都是和衣而卧,因为一旦出事,绝对没有穿衣服的时间。北方的冬天更不是赤膊上阵的天气,镖师一旦听到动静,翻身下床就能对阵,这才是硬道理。
第三是车马不离院。镖师进店以后,就有值更的负责看护马车,院外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情,镖师均不管不问,怕中“调虎离车”之计。
我们可以看出,睡觉的规矩虽然严格了点,可是其内涵还是为了镖师自己好,只有遵循了这“三不离”,才能更好地确保安全。在现实社会中,有的人总是抱怨外部条件不宽松,其实即便是客观条件再宽松,最好还是在自己的心里给自己定一些规矩。也许规矩多了会感到繁琐,或者觉得这样太累,然而当这些规矩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最为关键的时候发挥作用时,我们才感到原来“严格就是一种宽松,劳累也是一种轻松”。
三会一不
如果说“三不离”的规矩有点“可笑”,那这条规矩连可笑都算不上了。但往往是这些不是规矩的规矩,或者说常识性的东西才是镖师在镖路上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的规矩。
大家知道走镖是一件辛苦的事情,特别是走北道的镖更是一件非常辛苦的工作。从北京城出来过昌平州就进入了山区,长城蜿蜒于燕山之间,有许多的关口,如古北口、冷口、喜峰口、杀虎口等等,所以一出长城就统称为“口外”了。当时口外人烟稀少,不论东路还是西路,食宿都很不方便,镖车在途中一旦出点差错,就会造成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局面,只好就地风餐露宿了。所以,走北道的镖师们都在传授徒弟的时候,教授其“三会一不”的技能,慢慢地成了一种规矩,因为不懂得“三会一不”,还真走不了北道的镖。
三会首先就是得会搭炉灶。无论是山区还是平地,路遇风霜还是雪雨,镖师们都得会因地制宜、因天制宜地搭起一个大炉灶,埋锅做饭;其二就是会修鞋。旅途之中如果鞋子发生了问题,是很烦人的,所以出远门的人要备有新鞋,但是新鞋上脚别扭三天,因此镖师们都得会修鞋,以保自己的脚不受委屈,得到很好的休息备战;三是会理发。一路之上风尘仆仆,胡子头发乱成一团,过城镇村屯时,免不了要去拜访地方势力,如果一副狼狈的样子,就容易被人看轻了,所以镖师要理过发以后再前往。理发刮脸后换上一身干净的衣服,气宇轩昂地前往会晤地方头面人物,一者不跌份,二者也显示镖局的气派。
“三会”之外,还有“一不”。这“一不”就是不洗脸。口外冬季寒风凛冽,春秋风沙扑面,夏季骄阳似火,用土碱洗完脸之后,凌厉的风一吹,像刀子一样就把脸给割破了。所以在北道走镖的过程中,“洗脸”和“到家”是同义语,年轻的镖师欣然说“明天该洗脸了”,也就是明天该到家了。
客镖三忌
走镖有时保护的不是财货,而是旅客,因此被称之为“客镖”。想来保客镖应该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吧?你想啊,镖是活的,匪徒来了可以跟着镖师跑,安全的时候大家唠唠嗑,打发一下旅途的寂寞,多好啊!可是实际上保客镖并不如想象那么简单。
要知道能雇用镖师护驾的旅客肯定不是平民百姓,这些旅客大多是上下任的官员,或是迁居及回籍探亲的富商大贾。他们不是有权,就是有钱,或是二者兼备于一身,毕竟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雇请镖师护驾都是携带眷属、携带钱财的阔主,是贼人算计偷袭的对象,不但目标大,而且行动不方便,所以保客镖比保货镖还要难,不但不能丢镖。而且还要给大人、小姐、老爷、太太们以诸多方面的安全感。
保客镖有“三忌”的规矩。
第一忌是忌问囊中何物,只问一旦发生意外时,哪件行李是必保之物。因为财聚于身德失于心,旧社会发财的人,发的多是不义之财,最怕露白,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怕“曝光”。为商者害怕“曝光”后树大招风,为官者怕“曝光”后御史闻风参奏。
第二忌是忌同雇主“宝眷”接触。高官富贾大多是三妻四妾,平日家居,金屋藏娇,最怕戴绿帽子,甚至男仆人都不许进入二门。但是旅途之中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均无法回避镖师,所以心中总有些异样之感。因此镖师只和男主人一人打交道,这样一是可以让大人、老爷们放心;二是也避免太太、小姐提出些不好解决的问题,造成不愉快。
第三忌是中途“讨赏”。因为中途讨赏往往被视为敲诈勒索,即使是意外之事开口借钱也会被认为是企图“讹一笔”。一般来说平安到达终点后,雇主总会酬劳镖师一宴,并给些赏银,这就是镖师的外快。
如果违反这三忌,往往会带来一些不愉快,影响镖局以后的生意。况且雇主都是有钱有势之辈,即便是下任的官,凭三寸官帖,仍然可以给镖师些颜色看看。所以三忌之道,实为走客镖的路规。
镖局的规矩不是什么人定的,而是在多年的实践中形成的,既代表了镖局的利益,也代表了镖师的利益,同时也包含着雇主的利益,可以说是十几代镖师用血的教训写成的经验总结,在自然形成的过程中得到了自觉的贯彻执行,并且一代一代地传了下来。同时在执行的过程中又进一步得到了完善,逐渐达到了规范化、制度化的标准。维护这些规矩的思想基础是镖师的武德之道,执行这些制度的外在力量是群体的凝聚力,持之以恒的原因是这些规矩和镖师是浑然一体的。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世上诸行各业,无不有其行规。这些行业规矩,既具有行业习惯的功能,也是该行业赖以存在的基本形式之一。在清至民初,中国镖局的诸多规矩,主要表现在陆路行程走镖、水路行程走镖、途中宿店离店以及护院保镖等当行行事的操作方面。
保镖行业是颇具武林及江湖文化色彩的特别行当。虽如此,亦自然产生并传承着独具本行业特点的各种行业规矩。在具有行业规矩这一点上,并不例外或“特别”。纵览镖局规矩,其突出的行业特征,是以防御夺镖为核心内容。换言之,所有的镖局规矩都是围绕着保镖活动而形成和操作的。这一点,恰也是诸行行业规矩的客观性、实用性、行业性等基本属性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