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第46章 统治精英与“隐形寡头”(5)

46.第46章 统治精英与“隐形寡头”(5)

除了财富,洛克菲勒家族还通过广泛的通婚与美国最具权势的各大家族建立了更加紧密的战略同盟关系,从而使其社会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扩张。据不完全统计,洛氏家族与美国最富有的60个家族中的一半有“亲上加亲”的联姻关系。其中,最主要的包括斯蒂尔曼(Stillman)、道奇(Dodge)、麦克艾宾(McAlpin)、麦克克米科(McCormick)、卡耐基(Carnegie)和奥里奇(Aldrich)等。

杠杆效应与财富控制

1974年《财富》杂志公布的最大公共持有公司中,埃克森取代通用汽车,成为排行第一的最大工业公司。洛氏持有价值3.24亿美元的石油股票,大致代表着在最大的4个石油公司中每家占有2%股权。1966年的派特曼国会调查案中披露的信息显示,9个洛氏家族基金会共持有约3%标准石油系下公司股权。这样算下来,洛克菲勒家族实际掌握着四大石油公司中约为5%的有效股权。加上其系下的信托、银行、保险公司和大学基金机构所持有的大量石油公司股份,洛氏家族对美国石油工业拥有直接和绝对的控制能力。

在银行业,洛氏家族控制的银行包括:第一国民银行(FirstNationCityBank)和大通曼哈顿银行。大通曼哈顿银行是世界第三大银行机构,这个第三是以规模而论,它实际上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银行。大通曼哈顿银行是大通银行和著名的犹太金融家族控制的曼哈顿银行的合并。这一合并给合作双方都带来巨大的商业成功和利益。后来,这一银行又合并为今天的摩根大通。

这并不是其资产的全部。

《纽约时报》的报道认为,大通曼哈顿银行的大量商业运作是通过其海外机构进行的,没有披露在公布的报表上。

1975年的《时代》杂志披露,大通曼哈顿银行有28个海外分支机构,在全球范围有5万多家附属银行。假设一家分支银行的资产价值为1000万美元,那么大通曼哈顿银行有着对高达5000亿美元潜在财产的支配能力。如此规模的影响力和支配力,可以顷刻间造成全球货币、外汇、黄金市场的巨幅震荡,然后趁势在震荡中制造恐慌情势,从中渔利,这是典型的剪羊毛行动。

尼尔森在参选副总统的听证会上声明:我自己不拥有大通曼哈顿银行的任何股份。

此声明从技术角度讲无懈可击,他个人的名字下确实没有一股大通曼哈顿银行的股份。但洛氏家族持有62.3万股(相当于2.54%)大通曼哈顿银行的股份,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持有14.8万股,洛克菲勒大学持有8.1万股,洛克菲勒家族和相关机构在大通曼哈顿银行共拥有相当于4%有控制力的股权。

1974年大通年报披露总资产额为42亿美元,洛氏家族年度净收入为1.7亿美元。

富豪家族对企业的控制力和所有权是被仔细保护的秘密,在被要求披露相关信息时,他们会交出一些金融代持机构(StreetNames)的名字轻松过关。金融代持机构的持有信息实际非常模糊,与真实情况大相径庭,更有些代持机构根本是虚构的,所谓的托管人信息完全不能反映真正持有人和受益人的身份。

除了大通曼哈顿银行,洛氏财团还控制着纽约最大的银行——国家城市银行(NationalCityBank)。这家银行的主席斯蒂尔格曼是威廉姆·洛克菲勒的生意伙伴,也是标准石油信托公司的管理人之一。他的两个女儿分别嫁给威廉姆·洛克菲勒的两个儿子。斯蒂尔格曼同时跟家财万贯的卡耐基家族联姻。这样的“亲上加亲”关系令洛克菲勒家族的势力更加庞大。

洛氏财团控制的第三家银行——汉华银行(ChemicalBank),主要控制人是哈肯尼斯家族。爱德华·哈肯尼斯是老洛克菲勒长期保持紧密商业关系的合作伙伴,也是标准石油信托公司的管理人之一。1939年,爱德华·哈肯尼斯仅排在老洛克菲勒后面,是标准石油公司的第二大股东。

在银行体系以外,洛氏财团还通过保险公司体系进一步放大对企业的实际控制力。众所周知,商业银行是对企业发放短期信贷的主要渠道,保险公司则提供长期信贷。通过并行掌握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等于用两条线把企业的资本命脉全攥在手里。

因此,洛氏财团对企业的总控制力大幅提高。

洛氏财团与美国三大保险公司:大都会保险、大都会人寿保险和纽约人寿保险均形成董事成员互锁关系。据估算,洛氏财团控制着全美最大50家商业银行25%的资产和最大50家保险公司30%的资产。

通过高倍杠杆作用,洛氏财团对社会经济和财富的控制力在无形无影中被空前放大了。

根据1974年参议院银行委员会的报告,洛氏财团对大批公共上市公司持有5%的控制权。实际上通过其他金融机构,如银行和保险公司,洛氏财团对这些公司的控制力,以5%直接股权加2%其他股权再加管理层占股的形式,已被大大强化。这类公司包括:埃克森美孚石油、加利福尼亚标准石油、印第安纳标准石油等等。

除了三大银行和三大保险公司,洛氏财团还通过控制银行的信托部门来实现对企业的深度控制。银行信托部门对股票的拥有权和投票权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众多大投资者将股票托管到银行的信托部,同时将相应的投票权也一并委托,等于委托银行的信托部代表自己行使对企业的决策权。

有一个流行的说法:任何公司对银行的信托部门都是畏惧的。巨大和关键性的决策权很大程度上掌握在银行信托部门手里。1967年,洛氏财团拥有350亿银行信托资产,占全美信托资产的14%。

通过上述直接和非直接持股,洛氏财团对各行业各企业取得了强有力和高效的控制权。

大通信托投资管理公司是美国21家最主要公司的单一最大持股人。这些直接处于洛氏财团控制之下的公司包括:美联航、西北航空、长岛电力、国家钢铁、美国国家航空,以及其他16家主要公司。

通过高倍放大的控制权而纳入洛氏财团王国版图的公司包括:IBM、AT&;T、中央铁路公司、Delta航空公司、摩托罗拉、Safeway、惠普等。

通过银行信贷的影响力施加控制和各大公司董事席位互锁达到掌控的公司包括:杜邦、壳牌等。

将各条线索上的信息汇总,我们惊异地发现:洛氏财团实际上控制着全美最大100家工业公司中的37家,最大20家交通运输公司中的9家,最大电力、供水、燃气公司的全部,最大4家保险公司中的3家,以及无数家中小型投资、贷款、零售企业。

如此巨大和超乎想象的经济控制力必然能产生出相应的政治影响力。超级富豪财团和政府之间已经很难分清是谁在主导着决策权,双方已深刻地相互渗透融合为一个整体。

《华盛顿邮报》撰文指出,一旦尼尔森当选副总统,他几乎在处理每一项公共经济决议问题时,都会碰到与洛氏财团关联的利益,从而形成明显的利益冲突。

另外,各主要基金会之间也进行着管理层互锁和相互控制,著名大基金会如洛克菲勒基金会、福特基金会和卡耐基基金会都是如此。卡耐基基金会是洛克菲勒基金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运作人都是洛克菲勒基金会所控制的美国外交关系协会成员,财务管理委员会的6个主要会员中的两位是洛克菲勒财团金融机构的董事。福特基金会在1953年至1965年的总裁是曼哈顿银行的董事长,他的继任者也是曼哈顿银行董事,并曾任世界银行行长。福特基金会的多位掌门人和运作人都是美国外交关系协会成员。

国会的调查

洛克菲勒家族如此强大的财富控制力和政治影响力,当然很早就引起了美国国会的注意。

1950年,众议员派特曼发起了一场针对基金会资产的调查案,旨在调查基金会是否在利用各种资产组合变相操纵市场。这项调查案得出的结论部分这样写道:“我们整个国家的经济生活已和大量基金会的商业行为交织在一起。除非立即采取相应行动,否则美国生活的每一方面都会处于基金会的控制之下。”

此项报告提交后如泥牛入海,毫无下文,也没有任何实际行动被采用,最后无疾而终。

1952年,爱德华·考克斯议员(EugeneE.Cox)领导了美国国会第二次对免税基金会的调查,试图彻底搞清此类基金会是否利用其资源达到有违美国国家利益和传统的目的。自调查发起之日,洛氏财团就利用其长期盘踞的民主党当权派势力,对调查千方百计地进行阻挠。先是“惜时如金”,对这一项需要几年时间完成的庞大调查案只批准了6个月的时间,接着就屡次拖延资金到位,设置重重障碍,利用调查程序细节讨论反复拖延时间。

考克斯议员在重重挫折和困难中举步维艰坚持数月后,终于熬不过对手的层层阻碍,在调查过程中,积劳成疾,最后一命呜呼。

此后,众议员里斯(CarrollReece)第三次提起调查案,意图进一步推进并长期持续调查。此举立刻激起洛氏财团激烈反击。谁都清楚,如果调查案结论将基金会运作本质曝光出来,基金会制度将会受到强烈质疑和反对,极有可能被终止。

与洛氏有密切关系的《华盛顿邮报》立即跳出来,以少有的严厉口吻指责此调查案是彻底愚蠢、无用、浪费公众资源的行为。

各大主流媒体皆不甘落后,群起攻之,众口一词抨击里斯和此调查案,冠以“阴谋论”标签,竭尽能事进行污蔑、攻击和嘲讽,把里斯描绘成“麦卡锡主义者”。

调查几乎是在被全面封杀的状态下进行着。

随着调查极其艰难地进行,里斯发现,在5名调查委员会成员中,除了他本人,另外4位全是洛氏的代理人。在这几位成员中,众议员韦恩·海斯(WayneHays)对调查的反对、阻挠和对抗最为激烈。海斯每周定时到华盛顿某宾馆吃午饭,他在这段时间会见几大基金会代表,密商对策。

在调查案听证会上,海斯非常突出地表现了打断别人的能力,在一场历时185分钟的听证会上,海斯竟然264次打断别人的发言。他还拒绝服从听证会制度,不断攻击、谩骂和贬低证人证词,不间歇地干扰,终于导致听证会中止。

海斯还透露,白宫方面与他联系,商讨如何终止委员会进一步调查。

里斯委员会无奈之下,只能将调查范围一再缩小,最后集中调查最大的3家基金会。但是由于受到越来越强大的压力和阻挠,以及时间、资金、人员等方面的种种限制,终于不了了之。

在1954年8月19日,里斯总结这项调查活动说:“基金会是仅次于联邦政府的第二权力……或许国会应该承认,基金会在某些领域已变得更加有权力,至少比政府立法部门更有权力。”

自此,政府和国会针对基金会有组织的抵抗再也没有出现。

基金会、精英集团与政府

垄断资本主义的最高境界就是压制对手、消灭竞争。为达成这一目的,与政府的合作成为必要。而在更广泛意义上实现对工业、商业、资本、技术、人力、资源的更大控制力,则必须取得政府的协同,直至实现世界政府。

国际银行家对政治和政府的影响主要通过发起并资助美国外交关系协会的途径来间接实现。美国外交关系协会从成立之初直到现在始终处于洛氏财团控制之下。

美国社会每一位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人士,从律师、银行家、教授、将军,到记者、编辑和官员,他们中凡是对美国政府政治决策,尤其是外交政策具有某种影响作用的重量级人物,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外交关系协会招募的对象。

美国罗斯福总统以来,历任总统中的绝大多数也都是外交关系协会成员。总统是按届轮换的,政府官员也都是流水的兵,但是站在总统背后的金主,政府背后的家族势力集团,三权背后的金权,始终没有改变。

洛克菲勒家族对白宫的影响力,在1894年麦金利总统大选时就开始显现,延续到罗斯福时代,洛氏的影响逐渐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罗斯福新政实为洛克菲勒新政。新政出台的大部分措施都直接体现出利于洛氏财团的商业利益。洛克菲勒在罗斯福身边安排的重要代理人是哈里·霍普金斯(HarryHopkins)。霍普金斯管理着一个社会服务机构,在十年间接受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资助。霍普金斯是富兰克林·罗斯福的另一个自我,他们之间的关系就像豪斯上校和威尔逊总统。“二战”期间霍普金斯的实际权力仅次于罗斯福总统,在华盛顿是排名第二的最有权势的人物。霍普金斯承认,洛氏对他帮助良多,他欠洛克菲勒很大人情。

尼尔森·洛克菲勒与罗斯福的关系渊源深远。在任美国商务部长期间,尼尔森·洛克菲勒是罗斯福新政的重要执行人。《纽约时报》1960年5月20日的一篇文章称,洛克菲勒是罗斯福关系非常亲密的好朋友。他们在假日里一起到香格里拉,即今日的戴维营度假。

艾森豪威尔的第一任国务卿杜勒斯是洛克菲勒的表弟,第二任国务卿克里斯是美国外交关系协会成员,同时也是标准石油公司的主要管理人。艾森豪威尔的总检察官是外交关系协会成员,同时也曾是洛克菲勒的雇员。艾森豪威尔上任后挑选了数百个联邦法院和地方法院的法官和大律师,以及政府高级官员,这些人与艾森豪威尔政府的17个主要政府官员全部是外交关系协会成员。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货币战争2:金权天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货币战争2:金权天下
上一章下一章

46.第46章 统治精英与“隐形寡头”(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