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七章 大战将起人心乱
杨未央虽然不曾沉浮于宦海,可是也听出来了推脱之意,这也是整个官场最常见的的风气。
谁做的不好,就让下面的人顶锅。正所谓官官相护,然后,自然是普通百姓遭殃。
可他是房玄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也是大唐王朝除了皇帝,权利最大的一批人。如果你以为他是在开脱,那便大错特错了。
房玄龄说的的确没错,长安府尹虽然大才没有但是小才还是用的,当不得大官,至于维护长安的治安问题还是没有这个所谓的问题的。
然后就是三省六部的兵部,城卫司是隶属于兵部下面的一大部门,掌管着整个长安城的安危,或者说皇帝的安全就全靠他们。
他们的确管不了武道高手,可是大军要是摸过来了,他们能够第一时间得到警报。
不要以为这样的事没有,被敌人摸到都城了还没有反应过来。长安城的上一位主人,大奉王朝便是这样灭亡的。
大奉王朝当年实力也是在诸国中不算强大的,可也不是太弱的,他能够在一夜之间分析崩离,就是因为他们城防太过于松懈,被杨秀暗中摸了进来,导致整个大奉王朝的灭亡。
这也是春秋当中最为知名的战役之一,三万藤甲灭大奉。
虽然杨秀已经名气到达了顶峰,可是这一战中却将西蜀军中的一名谋士给托显出来了。
此人名为郭向阳,字子谋,徐州人士。
有卧龙之能,有阴沉之心,有万夫莫敌之策。
郭向阳又被后春秋的人称为毒士,他擅长阴谋,而且每个阴谋都能够让人无形当中掉入他设计的大网。他在外界或许会招人愤恨,可是在西蜀军中他的声望却是奇高。
不过这样的人自然不会有好命,坑杀二十万大奉儿郎损了阴德,所以在他三十五岁的时候便患病死去,西蜀步卒也不不复鼎盛的时期。
长安城现在的布防,其实有一部分是出自郭向阳之手,可是当年杨秀因为娶了杨未央的母亲和文帝及独孤皇后的关系特别紧张,即便生下了一子一女,可是也没有能够得到他们二老的青睐,才导致杨秀并没有出蜀,将王府移居到长安这个地方。
天下有识之士都曾观望过,长安有定鼎天下之势,有望龙之意,得到天地照顾,得到大气运的眷顾,未来未必不可以一统中原。
当时大隋王朝强大无比,内有文帝治国有方,外有文帝四子杨秀征战无敌,可惜还是落得了如今这个局面。
城防司至关重要,他们自然只能把守城门,而不能派兵去挨家挨户的搜。就算李渊下旨挨家挨户的搜也不太合适,毕竟在大唐王朝的所有百姓的眼中,大唐王朝国力强盛,路不拾遗,要是挨家挨户搜查就会丧失了民心。
民心这个东西,历代帝王除了那些昏庸无比的皇帝,都无比重视。百姓为水,王朝为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是也是为什么大唐如今能够如此繁荣,即便其他四国想要学,也是学不来的。
房玄龄此人平常看起来显得老神在在,可是真让他去处理什么事,那肯定是做得让人挑不出瑕疵的。能够做到宰辅的人,谁又是没有城府之辈。
房玄龄突然眉头微皱,对着李渊开口:“不知道陛下和西蜀王杨秀有何等大仇?”
李渊自然不会实话实说,回答:“朕和杨秀无仇,不过大唐王朝想要西进大楚就必须要搬掉西蜀这块绊脚石。”
房玄龄一急连忙说道:“陛下,不可啊!我朝位于南方,如果真想要征战大楚,也可以绕过西蜀,何必一定要搬开西蜀。西蜀如今二十万步卒编制完整,我们相邻于长江,虽然我朝水师三十万,可是在长江上我们不一定是西蜀步卒的对手。”
“哼,我大唐水师无敌。金陵十三万水师更是无敌之师,杨秀的二十万步卒之师马上和陆地战厉害,如何比得了我大唐水师。即便金陵十三万不敌,长江沿岸的十数万,难不成还会输给小小西蜀这个弹丸之地。”
房玄龄不说话,李渊自然也知道自己强词夺理了。他昔日为太原太守,怎么会不了解西蜀步卒的可怕,可是他现在是一国的皇帝,怎么也不可能表现出在乎西蜀当年战绩的样子。
李渊虽然如此,可是杨未央却不得不思考。如果真的和大唐打起来,不说输赢,首先就会死很多人。死的不仅仅是大唐的士兵和西蜀步卒,还有长江两岸沿河的百姓。
这些百姓是无辜的,并且他们世代居住在此。双方水师一旦交战,不说他们的性命得不得到保障,就连两岸都会泛滥,会造成大灾难的,这可是亏损阴德之事啊!
而且大唐虽然号称三十万水师,可绝对没有三十万。但金陵的十三万水师是无敌之师,这是不可否认的。
大唐研究的海上战舰更是高达三层,用铸铁水打造的矩形战舰,西蜀对比起来就要吃大亏了。
蜀中唐门和当年鲁家的一群人也在研究新型战船,已经有成果了,但是建造一艘就需要一年半,也就是说西蜀至少几年内,适不适合与大唐起冲突的。
大唐的士兵虽然多被誉为有文人气息的儿郎,但是正真打起架来绝对不弱的。
李世民所统领的三十万铁军,杨未央可不愿意和他对上。如果真要对上,也绝对不是现在。何况还有天策神策两只军队俯视东北方。如果有必要,这两只精锐,杨未央不信他们不会参战。
杨未央打定了主意,只要这一次能够安然无恙的回去,一定要针对大唐王朝做一番部署。即便他觉得李世民是天命之子,可是此刻,李世民只是秦王,他还有一个老子,轮不到他做主。
而此刻李渊再次开口杨未央也是有些脸色变了:“突厥王帐的狼牙兵已经开始突进了,大隋王朝根本坚持不了多久,我们也要早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