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 难民

六百、 难民

妹妹回头看了一眼,“海关”外的黑压压的难民,都无声地向这边看着。

她摇摇头,“不知道。我以前来,这里是很繁华的,没有这么多的难民。”

她们都疑惑着,沿着罗湖桥继续向前走去。

广九铁路以及她们现在踏上的罗湖桥,是由中国著名的铁路建筑工程师詹天佑主持设计建造的,始建于一九〇九年。

罗湖桥是一座铁桥,中间有两道铁轨。桥面是由木板铺成的,以便于行人行走。

她们走上罗湖桥时才知道,桥上还有一道关口。

两道布满铁丝网的路障交叉着拦在桥面上,形成一个狭窄的出口。

几名穿土黄色军装的海关人员站在路障旁边,检查每个人的行李。检查也很简单,他们只是把皮箱或提包里的东西大致翻一翻,就挥手让她们过去了。

再往前,木板铺成的桥面上画着一道粗粗的红线。

右少卿小声说:“这就是边境线。过了线,就属于香一港了。”

她们跨过红线,走到罗湖桥另一端,这里就是香一港海关了。

香一港海关的工作人员有香一港人也有英国人。他们都穿着整齐的制服,头上戴着大沿帽,很客气地要求每一个过关的旅客打开自己的行李。

他们的检查就很仔细了,几乎所有的东西都要看到摸到。

十几分钟后,她们终于离开香一港海关,进入了香一港。

她们乘了出租汽车,直接去了潮海大厦。她们按照约定,在潮海大厦里住下来。

29-2

左少卿在浴室里洗了澡,换了干净衣服,又仔细梳了头,然后对妹妹说:“你们两个休息一下吧,我要出去一会儿。”

妹妹睁大眼睛看着她,“你走得远吗?要不要我陪你?”。

左少卿说:“不远,就在这个楼里。”

她出了房间,乘电梯到了顶楼。她向寂静的走廊里看了一下,就走到一扇双开的门前停下,轻轻地敲门。里面立刻传出来“请进”的声音。她推开门走进去。

左少卿进了门,立刻就看见正在房间里来回走动的冯顿。

他们互相注视着,都有一些吃惊,好一会儿没有说话。

左少卿吃惊,不是因为见到了冯顿。杜自远已经告诉她,来香一港后就与冯顿联系,他会安排好一切。她吃惊的是,冯顿竟比两年前瘦了许多,脸色也不是很好。

冯顿吃惊,则是因为他真的没想到。

他没想到到今天和他见面的,竟然是两年前就认识的那个台一湾保密局情报军官左少卿。他当年曾经对她疑惑过,是不是她给自己打电话报警。但一查清她的身份,就相信不是了。

但今天一见面,他不用问就知道,当年就是这个左少卿给他的秘书打电话,提到了《小二黑结婚》。

他无声地走到左少卿面前,和她握了一下手。向沙发上一指,“请坐吧。”

他给左少卿倒了一杯茶,放在她的面前,也在沙发上坐下来。

左少卿笑着说:“冯先生,一转眼两年没见了。你比以前瘦了一些。”

冯顿默默地看着她,眼神里有一种很沉重的感觉。

他说:“我确实没想到是你。我们还是说正事吧。我昨天夜里刚接到电报,说你来香一港追踪的‘水葫芦’,名叫李铿一。他现在正躲在美国驻香一港的总领事馆里。”

左少卿注视着他,目光飞快地闪动着。

冯顿说的话,正和她心里知道的情况对应着。早在一九四九年,柳秋月调查“水葫芦”的时候,就从钱玉红在重庆铜梁县的结婚登记中发现,她男人不是姓李就是姓季。几天前,钱玉红神经失常时所喊的“铿一!铿一!”那就是这两个字了。

李铿一。好怪的名字,她在心里想。

让她心里紧张的,是这个李铿一竟然已经跑进了美国的总领事馆里。

这样一来,事情就很难办了。她不可能冲进或者潜入美国总领事馆里去找李铿一!

左少卿问:“他还会出来吗?”

冯顿摇摇头,“很难说。从道理上说,他不可能在领事馆里呆一辈子,但呆很长一段时间却是可能的。”

说到这里,他的眼神变得严厉起来,“美国人可能还要反复询问他掌握的情况!你也可以想像,他掌握多少情报!”

左少卿仍然有些不甘心,“我们就没什么办法?”

冯顿一摇头,“他只要不出来,我们就一点办法也没有。”

左少卿点点头,“我猜想,你一定对美国领事馆做了严密监视?”

冯顿冷冷地一笑,“是的。是几个点,二十四小时监视。你也不必问什么他会不会秘密离开的话。不可能!从领事馆里出来的每一辆车,我们都会追到底。直至查清车上的人员,他们的目的地,去干什么。李铿一不可能秘密离开!机场、港口,甚至包括渔港,我们都安排了眼线。香一港就是这么大的地方,从领事馆里开出来的车,还能开到哪里去?他们一出门,我们就能猜出他的目的地!”

这时,房间里就安静下来。

对左少卿来说,情况已经再清楚不过了。李铿一只要不出门,就拿他没有办法!他有可能在里面住很长时间。

那么,她现在承担的这个任务,也将是一个长期任务了。

她想了一下,又问:“美国人知道你在监视他们吗?”

冯顿笑了一下,“我们,台一湾方面,还有美国人,英国人,这四个方面,互相之间几乎是知根知底。这是没有办法的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嘛。”

左少卿明白这个道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水葫芦”就是这种人。

她可以想像得到,冯顿在香一港的情报组织一定相当大了,要想让组织内部一个“鼹鼠”也没有,那是不可能的!

这时,冯顿说:“左女士……”

左少卿立刻说:“请叫我左少吧,我叫你老冯,行吗?”

冯顿笑着一点头,“好,就叫你左少。两年前,你写了一个研究报告,被台一湾方面简称为‘左报’。我看过了,你写得太棒了!”

左少卿忍不住露出笑容,“是吗,你看过了?”

他一点头,“是的,我看过了,很认真地看了好几遍。后来,我和杜自远总结‘星辰’计划的实施情况时,老杜说了一句话,我印象很深。他说:‘星辰’计划里,就缺这么一下子了!他说:‘左报’给了台一湾方面最后一击!”

左少卿笑着说:“这样看来,是让我猜对了。”

冯顿又说:“不光这个‘左报’,你写的其他研究报告我也都看了,就是对国内经济的分析报告,也非常好。”

他这么一说,倒让左少卿想起了另外一件事。

她说:“老冯,有一件事让我很奇怪。我们今天从罗湖口岸进关的时候,看见外面聚集着许多百姓。他们衣服很破烂,脸色也不好。我估计,大约有三四千人吧。他们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聚在那里?”

这时,冯顿的脸色已经阴沉下来了。他盯着左少卿,很长时间没有说话。

“怎么回事,有什么不好说的吗?”左少卿疑惑地看着他。

冯顿长长地叹了一口气,终于说:“他们都是国内的百姓。他们是没有饭吃,饿得呀!否则,他们为什么要背井离乡往香一港跑!”

“为什么?怎么会这样呢?”左少卿更加不解。

两年前,她在香一港研究大陆经济情况时,得出的结论是,国内的经济建设非常好。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得很快呀!现在怎么会没有饭吃呢?

“你是从国内来的呀,你对国内的情况不了解?”冯顿盯着她说。

左少卿想了一下就明白了,从去年年底以来,她的全部精力都放在南越金兰湾美军基地的训练上了。后来就是马不停蹄的逃命,灾难一个接着一个。

即使到了南京,到了武汉之后,也是处处紧张。她的注意力从来没有放在国内的经济情况上面。再说,她从国外逃回国内,再到现在,还不到两个月,她不可能了解得很详细。

冯顿轻声说:“左少,你是个善于分析问题的人。你多看看报纸吧,很快就会看清楚。这几个月,从国内逃出来许多百姓,可能已经有十几万了!”

“十几万!”这个数字让左少卿大为震惊。

问他:“老冯,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怎么会有这么多难民跑出来?”

冯顿的眼神痛苦而沉重,摇着头说:“我不知道,不知道国内究竟出了什么事。”

房间里一阵沉默。冯顿和左少卿都吸着烟,透过重重烟雾互相注视着。

冯顿沉默了片刻,又说:“你知道我现在做了一件什么事吗?我组织了一些公司里的职员,每天在街上,或者公司里募捐。用募捐来的钱去买衣服和食物,再隔着那些警察建立的封锁线,扔进山里。左少,那里全是山,几乎没有路。我的职员们好不容易才把衣服和食物背进山里。但那里有好几千人呀!那么几包食物扔进去,那些难民们……就像……就像……”冯顿说不下去了,脸上的肌肉瑟瑟地抖着。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双谍传奇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军事历史 双谍传奇
上一章下一章

六百、 难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