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科举以及军队软弱无力的根本原因
宋代的科举以及军队软弱无力的根本原因
“宋代的选官制度”,当时并没有八股选士的说法,其官吏的选任,沿用唐代的科举制度,但宋代由于经济上的发展和门阀制度的衰落,科举考试向庶族地主及中小地主知识分子广泛开放。对于士大夫,正如陈傅良在《答林宗简》所说的“家不尚族谱,身不重乡贯”,只要文章、诗赋合格,就可录取。这是扩大统治阶级基础的重要措施。
有常科、制科和武举。考试的科目:《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学究、明经、明法等科。考取的人,称为进士,考试内容着重诗赋。除进士科外,诸科则重帖经、墨义。
神宗年间,王安石变法,废除考诗赋、帖经、墨义。每个考生在《易》、《诗》、《书》、《周礼》、《礼记》中任选一经,兼治《论语》、《孟子》,每试四场,考试方式是试策、试论、及经文大义。王安石着手整顿太学。将太学生分为三等:外舍、内舍和上舍。以考试的成绩和平时的表现作为升舍、应试和授官的根据。这种制度称为“三舍法”。
而后,司马光执政,将王安石的三舍法废除,将进士分为经义和诗赋两科,罢试律义。这样一来,进士便分为两种,一曰经义进士,一曰诗赋进士。
直至南宋未年,选举制度又反复过几次,终于在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恢复司马光时的诗赋和经义两科进士,至宋末不革。
军队无力的原因---初探
1、宋代的武科。据《宋史·选举志》记载,先试骑射,然后试策,“以策为去留,弓马为高下”。可是不久就停止了。后来,虽然也曾设立武学和恢复武举,以马射、步射、武艺、策略作为教学和考试的内容,但是并不为人重视。直至孝宗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武举殿试之后,才和文举一样赐给黄牒。这科共选33人,第一名赐武举及第,其余并赐武举出身。但是,此后的武举并没有选拔出什么人才,只是为一些人提供进身之阶,于军队毫无意义。
2、程朱理学和反道学之争。朱熹提出的道学主张,曾引据周宣王“内修政事,外攘夷狄之道”,说是“其本不在乎威强而在乎德业,其备不在乎边境而在乎朝廷,其具不在乎兵食而在乎纪纲”。
以为整顿边防、充实仓库、训练士卒,不值得考虑。应该考虑的就是修德业,正朝廷,立纪纲。”
他说,这样,就会使金朝害怕,而宋朝的形势也就会自然强起来。
而当时的皇帝孝宗,便多次对大臣们说:“近时儒者多高谈,无实用”,“儒者不肯留意金谷(理财)”,儒生“不达时变”不能为用。
朱熹得不到孝宗的赏识,不能侪于高官的行列,但在社会上影响渐大,形成道学集团。不但如此,在不孝子光宗(孝守的儿子。孝宗死后,光宗不去尸前服丧,使老子的葬礼都无法进行)、宁宗以后成了中国的正统学说,从此结束了天下的思想争论,并让朱熹的主和言论成为朝野主流,使不抵抗有了实施基础,对军事准备给予沉重打击。
3、宋王朝在政治上更加腐朽,分为战、和两派,整个统治阶层不但没有形成一以贯之的统一意见,反而内斗不止,相互攻讦。抗金名将张浚建万弩营,修造海船,修筑水陆防御工事,布防海州、泗州。一年后,妥协派汤思退得到孝宗信任,立即命令解散万弩营,拆除张浚修筑的水陆防御工事,解散海州、泗州守军,作割地求和的准备。
自北宋主战派岳飞被赐死,改革派王安石下野,南宋主战派韩侂胄被害死(元代修《宋史》,将韩侂胄与秦桧并列,辱骂他是“奸恶”,完全颠倒了历史的是非。在当时,韩侂胄是反道学反妥协的先锋,为抗金作出很大贡献),反道学派陈亮遭受严刑毒打。至此,反战主和的妥协、保守势力,终于大获全胜,同时也为他们赖以得道的统治阶级掘下坟墓。
军队为政治服务,便因为政治斗争,使军心涣散无以为继。
4、国内各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层出不穷。外有强敌,内有自斗,宋朝元气大伤。
5、经连年征战,南宋经济上日益崩溃,再加之以上种种内耗,终不免于被元朝所消灭。
~~~~
今日无事,又没心思码字,便写出这些东西,多有空漏失误处,请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