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第十八章

浙江至广西的路途漫长,肖克垣与沈括等人慢慢相熟,发现除沈括外,其余等人均对宋朝的军力软弱感到无奈,甚至不满,更有人对朝廷的**愤愤不平。

肖克垣在记忆中,只知道宋朝的岳飞、沈括、王小波、李顺、秦桧等人的一些众所周知的事情。对其他情况掌握不多。无法利用当时的阶级矛盾使自己获得广泛的支持。众人中有个叫做李承顺的人,此人的博学与见解引起肖克垣的极大兴趣。多次推心置腹后才知道,他竟然是李顺的后人。(993年王小波率众攻打江源县。他在战斗中身先士卒,不幸被流矢射中额头,伤势过重牺牲。起义队伍共推王小波妻弟李顺为统帅,宋军进围成都时,正值农民军大都四出攻取其他州县,只有10万人守卫成都。经过拚死抵抗,大多数人英勇牺牲了。不久城破,李顺在群众掩护下出城不知下落,宋军抓了一个貌似李顺的人杀头报功。至此王小波、李顺起义被彻底镇压,李顺逃到钱塘隐居)。

李承顺对北宋王朝恨之入骨,本来是不愿去九海的,那晚肖克垣的激昂的话语使他听出了弦外之音,肖克垣的推心置腹让他知无不言。

李承顺给肖克垣详细介绍了宋朝的现状。

北宋王朝自建立到宋仁宗庆历年,已经统治了80余年,其间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趋尖锐,财政危机日益加深。宋初以来,大官僚大地主阶级竟相兼并土地,造成“势官富姓,占田无限”的严重局面。土地集中的过程,就是农民们倾家破产、流离失所的过程。同时,宋初一些强化**主义中央集权的政策和措施,逐渐转化成为它的对立面,“冗官”、“冗兵”和“冗费”与日俱增,使宋封建国家陷于积贫积弱的局势中。

宋太祖开宝年间,作为正规军的禁军约有38万人,宋仁宗时为对西夏用兵和加强对内镇压,各路广募兵士,仅禁军就激增至80万人,还有厢军四五十万。北宋政府官僚机构日益庞大,通过思荫(任子)、科举、进纳、军功、胥吏出职等途径入仕者不断增加。军饷和官俸随之而都成为一项庞大的财政开支,单用于养兵的费用竟达全国财政收入总数的十分之七八。在和辽国订立“澶渊之盟”后,每年又须向辽国交纳银10万两、绢20万匹的所谓岁币到宋仁宗宝元、康定年间(1038—1041年)为了抵御西夏的军事侵犯,调集大兵到陕西诸路,军费开支陡然大增,支出总数达3390万两。当西夏犯边时,辽国又乘机迫使宋廷把每年交纳的岁币在原数的基础上再多增加了2成3。北宋政府只有依靠增加课税的收入,主要是依靠加重按地亩征取的农业税来解决这些问题。当时的官僚豪绅大地主阶层都享有免税免役的特权,赋税的负担都落在中小地主以至自耕农民的身上,这就促使广大的负担赋税者和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中小地主的赋税负担,总是通过加重地租或放出高利贷而转嫁给佃农,这就促使农民阶级对地主阶级及北宋统治集团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肖克垣听了沉思不语,这种形势是揭竿而起的最佳时机,何况王小波、李顺起义提出的“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的“均贫富”口号,已在百姓中得到认知。只是由于农民们倾家破产、流离失所,致使农业不景气,对自己的后勤保障极为不利,湖南、湖北是产粮大省,却是北宋控制最严密的地区。如何建立自己的根据地是当前最头痛的问题。九海的工业基地更是举事的基础,凭现在的实力,根本无法保障不被吃掉。

李承顺看着踱来踱去的肖克垣,隐隐猜到他心中的想法。按常理,一个镖头或是商人(现不能说是企业家),绝对不会对整个民族的崛起而感什么兴趣。能够有如此高瞻远瞩的人,在他看来绝非池中之物。只是对自己还不能真正完全信任而已,但愿眼前的肖克垣,正是多年来所期待和要扶持的明主。

(作者按:鉴于在书评中一位网友对本文流水帐似写法的批评,本人在此表示感谢。前面已经发出的,便不再修改,以后的章节我会注意改正。还有的网友指出的关于年份等局部错误,也已经进行了修改,另外的一位网友说不够曲折,亮点不足,是因为主角现在的科技及军事实力,是无法应付众多波折的,之所以去钱塘前留给施庆春众多的任务及情报部的成立,就是为马上大面积的展开做好铺垫。对诸位网友提供的众多资料与建议(尤其是精华贴),将逐渐采纳,毕竟查找资料太麻烦。在此,本人向支持我的网友们给予衷心的感谢。)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迷失特种兵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迷失特种兵
上一章下一章

第十八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