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概述下
七、道教的宗派
张陵之孙张鲁,原居汉中,西晋永嘉年间第四代天师张盛移居江西贵溪龙虎山,
“五斗米道”遂在江南一带流传,为道教龙虎宗之肇始。到东晋末,“天师道”(27)代替了“五斗米道”的名称。
道教繁衍宗派,始自宋、金。道教史上因“道法承受”来源不同而分衍的宗派,最大的有四派:
(一)正一道:张陵后裔到元初已传至三十六代张宗演。元世祖命其主领江南道教。成宗大德八年(公元1304)授张宗演次子张与材(三十八代天师)为“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箓”(28),从此“天师道”又名正一教、正一道。
与张宗演同时,龙虎宗之另一支为张留孙。至元十三年
(公元1276)从张宗演入朝,与世祖言语相契合,遂不回山;世祖欲号为“天师”,但以“天师”有世嗣,不能由外人继承这个尊号,故改号上卿,命他专掌祠事,总摄道教。赵孟頫为张留孙作碑铭,首列有极长的官衔共四十五字之多,其文曰:“大元敕赐开府仪同三司、上卿、辅成赞化保运玄教大宗师、志道弘教冲玄仁靖大真人、知集贤院事、领诸路道教事”。可见当时正一道是很隆盛的。
自从道教分衍宗派之后,阁皂山主要传葛玄灵宝法箓,称灵宝派;龙虎山传张天师法箓,称正一派;江西一带流传许逊(旌阳)法箓,称净明派。
正一派道士大都是“专恃符箓,祈雨驱鬼”(《明史·方伎传》),《通鉴辑览》中说他们“世以鬼道惑众”。一般说,正一道主要从事符箓斋醮。
(二)全真道:北宋熙宁八年(公元1075),浙江天台山道士张伯瑞(紫阳),根据《参同契》原理作《悟真篇》,开南宗一派,此时尚未有全真之名。金世宗大定七年(公元1167),王嘉(重阳)至山东宁海立全真庵,开北宗一派,全真之名由此而起。以人的年代而论,张紫阳在前,王重阳在后,前后相距九十余年;以创立教派而论,北宗在前,南宗在后,张紫阳那一系在当初本无意创立教派,由于两者都重炼养,只不过在修炼法上有所差异,因此称南宗、北宗以相区别。
全真道的创立人为王重阳,立教大旨是:
1.出家须先投师住庵;2.云游求道,不厌险阻;3.学书,以心解为主;4.研究药物;5.庵须有屋顶,以避日月之光,但不能作高楼大厦而绝地脉;6.应有道伴以交流修道心得;7.静坐;8.求定心;9.调和五行精气于一身,以正配五气;lO.紧肃理性于宽慢之中以炼性;11.修性命;12.积功德;13.超出欲界、色界、无色界;14.养身;15.脱落心地,真离凡世(29)。在教规上与正一道不同的是:不娶妻室,不茹荤腥,为出家道士。
王重阳主张三教合一,他说:
“心中端正莫生邪,三教搜来做一家”、“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释道从来是一家,两般形貌理无差”,教其门徒讽诵《孝经》、《心经》、《道德经》。其弟子邱处机等仿佛教建立道教丛林制度,全真道士住丛林、重清修。
(三)真大道教,亦称大道教:创始人为沧州刘德仁,时在金熙宗皇统年间(公元1141—1148)。立教的宗旨共九条:“一曰视物犹己,勿萌戕害凶嗔之心;二曰忠于君,孝子亲,诚于人,辞无绮语,口无恶声;三曰除邪淫,守清静;四曰远势力,安贫贱,力耕而食,量入为用;五曰毋事博奕,毋习盗窃,衣食取足,毋为骄盈;七曰虚心而弱志,和光而同尘;八曰毋恃强梁,谦尊而光;九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30)。《元史·释老传》中说:“其教以苦节危行为要,而不妄取于人,不苟侈于己。”《大道延祥观碑》中说:“其教以无为清静为宗,真常慈俭为宝,其戒则不色、不欲、不杀、不饮酒、不茹荤,以仁为心,恤困苦,去纷争,无私邪,守本分,不务化缘,日用衣食,自力耕桑瞻足之。有疾者符药针艾之事无所用,惟默祷虚空以至获愈,复能为人除邪治病。平日恬淡,无他技,彼言飞升化炼之术,长生久视之事,则曰吾不得而知,惟以一瓣香朝夕恳礼天地。故远近之民,颇为弟子,随方立观者不少焉。”金世宗大定十五年诏刘德仁居京城天长观,赐号东岳真人,真大道从此流传。
金正大六年(公元1229),大道教曾一度被禁止传播。元宪宗时,赐大道教名为“真大道”,自此逐称真大道教。此派在元代颇盛行,后来逐渐衰微。
(四)太一道:创始人为卫州(31)肖抱珍,时在金熙宗天眷年间(公元1138—1140)。其教传太一三元法箓之术,故名太一。全真道和真大道教皆不讲符箓法术,而太一道独以此出名,颇与天师道相接近。主张以老子之学修身,以巫祝之术御世。元王鹗《重修太一广福万寿宫碑》说:“初,真人既得道,即以仙圣所受秘箓济人,祈禳诃禁,罔不立验;天眷初,其法大行。”当时信徒很多,“远迩向风,受箓为门徒者岁无虑千数”(32)。金熙宗皇统八年,遣使召肖抱珍赴阙,颇加礼敬,敕所居观额以“太一万寿”四宇。元宪宗二年(公元1252),元世祖忽必烈尚未登位,敕封他为“一悟真人”。传至第四代肖辅道,忽必烈使人召肖辅道赴和林(33),备极尊崇,赐号“中和仁靖真人”。至元十一年建太一宫于两京,命肖辅道弟子李居寿住持,领祠事,且裡祀六丁(神名),以继太保刘秉忠之术。至元十三年赐李居寿太一掌教宗师印。太一教传至毛颖远(元人),以后便失考。
北京白云观藏有《诸真宗派》,载有道教大小八十六个道派。现在道教主要是正一、全真两大派,其他一切支派皆归纳于这两派之中。全真派支派较多,其主要的是:
(一)五祖派;即道教传说之东华帝君王玄辅,号少阳,传少阳派;钟离帝君钟离权,号正阳,传正阳派;纯阳帝君吕崑,号纯阳,传纯阳派;重阳祖师王吉,号重阳,传重阳派。(二)全真道北七真派:即邱处机,号长春,传全真龙门派;刘处玄,号长生,传全真随山派:谭处端,号长真,传全真南无派;马钰、号丹阳,传全真遇仙派;郝大通,号广宁,传全真华山派;王处一,号玉阳,传全真嵛山派,孙不二(坤道),传全真清静派。(三)南五祖紫阳派:即张紫阳传紫阳派;石杏林(第二代);薛道光(第三代);陈泥丸(第四代);白玉蟾(第五代)。
道教传授经箓科仪的,旧分三宗,又名三山,即江西贵溪之龙虎山;清江县之阁皂山,江苏句容之茅山。这三山经箓总归为正一派。正一派支派也很多,主要有茅君派、净明派、清微派、武当派等。
八、道教所崇奉的神和仙
道教是多神教,崇奉的
“神”和“仙”很多。大体上说,道教所信奉的“神”,大都是承袭古代鬼神崇拜而来;“仙”是由道教的神仙信仰所臆造出来的。神和仙虽然同是道教徒所崇拜的对象,但两者是有所区别的。现分述如下:
(一)神:起初道教最崇奉的神是太上老君,即老子,以老子为教祖;六朝时又抬出来了“元始天尊”,地位更高于老子。从此道教崇奉的神日渐繁多。人间有帝王百官之封建等级制度,道教也把人间的官制等级制度搬用到了虚幻的天上。道教的天神也是分等级的,其最崇高者为“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住清微天之玉清宫;上清灵宝天尊,住禹余天之上清宫;太清道德天尊(太上老君),无世不在,无世不存。其次为“四御”,即玉皇大帝,又称昊天金阙至尊上帝,为总执天道之神,如人间之皇帝;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协助玉皇执掌天经地纬、日月星晨和四时气候之神;勾陈上宫天皇上帝,协助玉皇执掌南北极与天地人三才,统御诸星,并主持人间兵革之事;后土皇祇,又称承天效法土皇地祇,掌阴阳生育、万物之美与大地山河之秀的女神。
其他众神,大约可以分为以下一些神团,大明之神
(日),夜明之神(月),北斗之神,五星五行之神;太一、文昌、列星诸神;风雨雷电诸神;五岳、五镇、四凌、四海之神;山川、社稷诸神;五祀、八蜡诸神;城隍、土地诸神,灶君、门神、财神诸神;先农、先蚕、马牛、瘟疫诸神。
除上述天神、地祇外,还有属于人鬼一类的神,如各姓之祖先,历史上被誉为圣哲贤才和忠孝义烈之士,如关羽、岳飞等,都为道教所奉祀。
总之,道教所奉祀之神,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与历史性,足见道教是承袭了我国古代的宗教信仰和后世的民间信仰而完成的。
(二)仙:仙与神有所不同,大抵天神是执政管事的,如人间帝王和下属官吏,仙则是不管事的散淡人,犹如人间的名士和富贵者;神大都有帝王“封诰”,享受祭祀,仙则大都由“得道”而成,并不一定得到祭祀。仙有天仙、地仙、散仙之分,天仙可能为天神,地仙则只在人间,散仙则天上人间飘忽不定。
神仙之说,最早见于《庄子》
(道教称为《南华经》),他说:“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逍遥游篇》),“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三患莫至,身常无殃”。关于仙人(或称真人)的状况,在《庄子》中有很多描绘。
《列子
·汤问篇》又引伸庄子的幻想,说仙人居于“归墟”内的五个大山上,“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间相隔七万里以为邻居,其上台观皆金玉,禽兽皆纯缟,珠玕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飞相往来”。把仙人的生活,描写得非常美妙与神秘。
在文学家屈原的《离骚》、《九章》以及宋玉的《高唐赋》等先秦文献中,也有很多对仙人状况的描绘,表示他们对外生死、极虚静、不为物累、超脱自在的仙人生活的叹赏。
远在战国时期,这种神仙传说便已流行于我国南北,而以燕齐一带为最盛。《史记
·封禅书》中有详细记述,说东海上有三神山,山上有黄金银为宫阙的仙人住所和不死之药,引起统治者的羡慕与追求。
以后信奉神仙之说的人们,根据这些虚妄的幻想,更加夸张虚构,仙真的人数也就一天比一天繁多了。西汉刘向作《列仙传》,共载七十余仙;晋葛洪作《神仙传》共载九十余仙;梁武帝时陶弘景作《真灵位业图》,仙真名号更加增多,并将位次予以确定,分为七阶;其后又有《历世真仙体道通鉴》
(亦称《仙鉴》),更演出很多神仙。在道教中奉祀最隆、在民间也传说最多的是“八仙”,即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旧时流传有“八仙庆寿”、“八仙过海”等神话故事。
九、道教主要的清规戒律
道教的清观戒律甚为繁琐,总的可分为戒律、斋戒、清规、禁忌四种。
(甲)戒律;道教认为人的罪福、生死、贵贱等都是“行愿所得也,非道非天非地非人万物所为也”,所以学道之人必须积善、定念、修德、理身,学道而不受戒是无缘登仙的。戒律就是教徒必须遵守的行为、愿念的规定,违背了要获罪受谴。道教戒律的种类很多,律条有简有繁、有松有紧,少者五戒,繁者一千二百戒,普通的约有三百条左右,分为上品戒、中品戒、下品戒。奉戒乃是禁制“恶心邪欲”,不令放逸,以自防护的意思。
道教的五戒和佛教相同,
(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八戒就是五戒而外又加三戒,(六)不得杂卧高广大床,(七)不得香油华饰,(八)不得耽著歌舞。这与佛教八戒也相同。十戒(一)不得违戾父母师长反逆不孝,(二)不得杀生屠害割截物命,(三)不得叛逆君王谋害家国,(四)不得淫骨肉姑姨姊妹及他妇女,(五)不得毁谤道法轻泄经文,(六)不得污漫静坛单衣裸露,(七)不得欺凌孤贫夺人财物,(八)不得裸露三光厌弃老病,(九)不得耽酒任性两舌恶口,(十)不得凶豪自任自作威利。又有老君二十七戒,元始天尊二十七戒等等(34)。道教传授戒法,始于金元时代之天长观(北京白云观),清顺治年间,全真道士王常月立全真丛林“三堂大戒”,即初真戒、中极戒、天仙戒。白云观所藏《全真说戒威仪科》,就是他遗留下来的演戒科仪。从他以后,出家道士不但要有“度牒”,还要有“戒牒”,即出家之后,还要经过受戒的仪式。
早期道教本没有这些戒律,道教订立戒律乃是受佛教影响而来。道教正一派对戒律较松弛,而全真派则较重视。
(乙)斋戒:斋戒在我国古已有之。在古代“斋戒”二字是连用的。《易经·系辞》上说:“圣人以此斋戒”,《孟子·离娄篇》上说:“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礼记·曲礼篇》上说:“戒斋以告鬼神”。可见斋戒是分不开的。后来道教虽然把它分为两事,但“斋”字仍包含有“戒”宇的意思在内。《太上太真科》中说:“消遣世务三业为修斋。……斋者齐也、洁也、净也。……能得一者,心摄三业,能摄身者端拱不扰,能摄口者默识密明,能摄心者神与道合。如斯为主,成圣真仙”。如修斋不能达到这样的程度,其次则是:“摄身朝礼,离杀盗淫,摄口诵经,免妄言绮语,两舌骂詈,摄心存神,脱贪恚痴,十恶既去,十善自来,来去至极,与道合真”。虽名为“斋”,实际上也包括了“戒”。
道教斋法略有三种,一种是设供斋,一种是节食斋,再一种是心斋。各种斋法都有很多规定,这里不必录举。修斋的日期:
(一)六斋月,每逢单月即是;(二)十斋日,即每月初一、初八、十四、十五、十八、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三十这十天;(三)三元日,即正月半(上元)、七月半(中元)、十月半(下元);(四)八节日,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冬至、夏至;(五)甲子日;(六)庚申日;(七)本命日,即每年自己的生日。其余日期尚多,不能备举。修斋的主观愿望,不外是“积德解愆”、“和神保寿”、“夷心静然”、“内外清虚”。其仪式极为繁杂。道教认为凡是要仰仗神力的事,如祈福、禳灾、拔苦、谢罪、求仙、延寿、超度亡人等等,都要修斋,所以诵经、礼忏、祭炼、建醮并一切法事,都包括在修斋范围之内。
道教注重斋法始于东晋之葛巢甫,到南朝刘宋之陆修静作《三箓斋法》,五代杜光庭作《玄门科仪大全集》,道教斋法遂基本完成。
(丙)清规:清规是各道观自己订立的对道众犯过失的处罚条例,轻者罚跪、责杖、驱逐,重则处死。北京白云观是道教全真第一丛林,该观的清规,可作为全真道的代表,现略举数条如下:
开静贪睡不起者,跪香(就是罚跪,等一支香烧完了才准起来);
早晚功课不随班者,跪香;
上殿诵经礼斗,不恭敬者,跪香;
本堂喧哗惊众,两相争者,跪香;
出门不告假,或私造饮食者,跪香;
三五成群,交头结党者,迁单(迁单就是驱逐);
公报私仇,假传命令,重责迁单;
毁谤大众,怨骂斗殴,杖责逐出;
茹荤饮酒,不顾道体者,逐出;
违犯国法,奸盗邪淫,坏教败宗。顶清规,火化示众。
(丁)禁忌:道教经书上禁忌条文很多,有些是医药卫生的常识,有些是民间相传的迷信。这方面条文、口诀虽多,但大都不过只是虚文,教徒并不重视,故不一一列举。
十、道教的宫观
道教祀神的祠庙叫道宫、道观。
本来帝王居处叫宫,城堞可供眺望之处叫观。封建时代,统治者尊崇天神,所以祀神之所也叫宫,候迎天神之所也叫观。
早期道教有靖治和静室,南北朝时有仙馆,这都是道教的宗教活动场所。北周武帝时改
“馆”为“观”;唐代尊奉老子为宗祖,并以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五帝画象陪祀老子,因而“观”也称“宫”。以后道教祀庙遂称道宫、道观。
道教相传,最早的观是陕西的楼观,说关尹子结草为楼,在这里精思至道,因草楼可以观望,故号此宅为关令楼观。又说周穆王好神仙,召尹轨、杜冲居终南山,尹真人草楼因号观,由是奉神仙之所皆名观。这只是宗教传说而已。
最早的祀神的宫观,出现于汉武帝时,据《史记
·封禅书》记载,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齐人公孙卿上言武帝:“仙人可见,……今陛下可为观如缑城,置脯枣,神人宜可致也。且仙人好楼居”。于是武帝令在长安作蜚廉桂观,在甘泉作益延寿观,使公孙卿持节设具而候真人,又建甘泉宫,中为台室,广置祭具,以致天神。
南北朝以前,道观的规模无史料可考,南北朝期间,南朝曾在虞山建招真馆、南岳衡山建九真馆、桐柏山建金庭馆、茅山建曲林馆、太平山建日间馆。唐高祖武德九年
(公元626年)颁僧侣道士沙汰诏,大量拆毁道观,并规定京城只许留道观两座,地方各州县只许留道观一座。高宗时,幸泰山,祀吴天上帝,改年号为乾封,在山东兖州建紫云、仙鹤、万岁三观;弘道元年又放宽建立道观的禁令,容许上州建观三座,中州建观二座,下州建观一座。中宗神龙年间建中兴观。睿宗景云二年作金仙玉真观及玄元皇帝庙(祀老子)。玄宗二十六年,改各地有名道观为开元观,天宝年间又设置真符玉芝观、升仙观、太清宫、太微宫等,并在各地建立玄元皇帝庙。当时劳民伤财,大兴土木,修建了许多巍峨的道观。宋真宗时,作玉清昭应宫,日以继夜,七年方成,凡二千六百十一楹,甚为宏丽,屋宇稍不中式,虽金碧已具,必毁而重修。历代宫观建筑形式,虽规模有大小,但形式大都为宫殿式,也大都金碧辉煌,甚为豪华。封建统治者不惜耗费巨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来兴建宫观庙宇,就是为了扶持、利用宗教以维护其统治,同时也为了满足他们自己的迷信和**,而被压榨、奴役的是广大劳动人民。
全真道观的规模,主要部分为:三清、玉皇、灵官等殿和山门。正一道因无从林制度,大多数教徒与非教徒混居,或有一些较小的神庙,其最大宫观为江西龙虎山天师府,茅山元符万宁宫,苏州穹窿山上真观。全真道著名宫观很多,如北京白云观,成都青羊宫,沈阳太清宫等等。两派的建筑形式与神殿的层次,虽有广狭多少之别,大致是相同的。
十一、道观內的宗教活动
道教有全真道宫观与正一道宫观之分,而全真道宫观又有十方丛林(35)与子孙庙之分。正一道宫观与子孙庙,一般宗教生活并不严格。现在仅就全真道第一丛林
—北京白云观内的宗教活动状况,作简略介绍。
(一)日常宗教功课:道观内以敲钟、击鼓、打云板为日常生活号令。每天五更开静,洒扫庭院殿堂、整齐冠服之后,道众便齐集七真殿拈香行礼,念诵早坛功课经。早坛功课经包括:《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太上洞玄灵宝升玄消灾护命妙经》、《太上灵宝天尊说穰灾度厄真经》、《无上玉皇心印妙经》以及诸宗师名号。早坛功课经并不一定都要念,一般主要念《玉皇经》和《清静经》。早坛功课之后,列队入斋堂用膳、以后便各司殿堂,执事各行其事,道众研习教义及自作“功夫”。晚上有晚坛功课经,包括《太上洞玄灵宝救苦妙经》、《元始天尊说升天得道真经》、《太上老君说解冤拔罪妙经》。晚上起更止静。
每月的初一、十五为斋日,早晚功课还要诵念《玉皇经》、《三官经》、《真武经》等。
(二)节日:道教以神、仙之诞辰为节日,到时要举行比较隆重的斋醮,包括祭星与设道坛诵经。有的节日还有庙会集市。北京白云观每年最隆重的节日有五次:1.正月初七、初八看顺星、即香客拜本命之神(36);2.正月初九玉皇大帝圣诞;3.正月十九日邱长春真人圣诞,北京人称为“燕九节”;4.二月十五日太上老君圣诞;5。
四月十四日吕洞宾祖师圣诞。道教界依各自宗派不同,还重视以下节日:1.三月三日王母娘娘圣诞,俗称“蟠桃会”;2.二月初六东华帝君圣诞;3.三月十五日张天师圣诞;4.六月二十四日关圣帝君圣诞;5.九月十七日财神圣诞;6.十一月冬至日元始天尊圣诞;7.十二月二十二日王重阳祖师圣诞;8.十月初三三茅真君圣诞。
(三)受戒:全真派之正式道士,必须经过受戒仪式。出家初入道教宫观为道童,拜师学经,蓄发结辫。在此期间,要诵习《早晚功课经》、《三官经》、《玉皇经》、《斗科经》以及作道场的诸经。等到著名丛林开坛受戒时,师父便介绍其赴丛林受戒。戒期为五十天至一百天,住在大丛林里过严格宗教生活。在此期间要诵习全真三堂大戒的条文。传戒高道称为“传戒律师”,律师之下有证盟师、监戒师、保举师、演礼师、纠仪师、提科师、登策师、引请师、纠察师、道值师等,共同主持授戒。道童受戒后便名入“登真箓”,取得戒衣、戒牒,便成了正式道士。以后或住丛林,或住小庙、或云游参访,行动自由。
四、建醮:即作道场。信徒常给道观若干费用,请求诵经祈福、禳灾、拔苦、谢罪、求寿、求平安以及超度亡魂。这是平时道观的一大收入。除在观内建醮外,也有外出建醮的。
以上都是解放前道教内的一般宗教活动情况;解放后由于道众大都参加生产劳动,宗教活动情况有较大改变。
十二、解放后道教界的情况
一九四九年全国解放后,道教徒在政治上和其它各界人民一样,享有公民权利,在宗教信仰上享有充分信仰自由的权利。道教界各宗各派联合一致,于一九五七年四月在北京成立了中国道教协会。当时议定其宗旨为
“联系与团结全国道教徒,继承和发扬本教优良传统;并在人民政府领导下,爱护祖国,积极支持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参加保卫世界和平运动;协助政府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著名道教学者陈樱宁及著名道士易心莹、蒋宗翰等人当选为会长、副会长。
陈撄宁先生
(一八八零年——一九六九年),安徽怀宁人,毕生主要精力用于对道教的研究,他通晓内、外丹经及养生修持之道,在道教界有广泛影响。著有《灵源大道歌白话注解》、《黄庭经讲义》、《孙不二女丹诗注》、《太平经的前因后果》、《静功疗养法》等书。并重新整理了《道藏》目录。一九五八年后,他曾任第三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
中国道教协会成立后,在团结道教界人士积极参加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方面,作了一些工作;在对道教历史资料的整理、研究方面,也作出了一些成绩。特别是在一九六二年第二届全国代表会议之后,道协出版了《道协会刊》;开展对道教的研究;并为培养道教界的人材,开办了道教徒进修班。
解放后,道教界的状况有显著变化,在旧社会,正一派道士大都以为民间度亡作道场和宫观内
“香火”为主要生活来源;全真派道士住丛林大都靠庙产、香会、布施为主要生活来源;少数游方道士也有借医(为人治病或卖草药)卜星相为生活来源的。现在道教徒绝大多数都有正式职业,自食其力,以劳动所得为主要生活来源。如散居在乡村的,已参加人民公社,同农民一样的劳动,一样的按劳取酬,若道众比较集中的丛林,便自己组成农业生产队,也有在山里从事育护森林及种植果树的;住在城市的,大都参加了工厂或手工业;住在名胜风景区的,大都从事为旅游服务的工作。总之,现在的道教徒大都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抛弃了过去被目为“靠迷信吃饭”的状况。在宗教活动方面,如斋醮道场等仪式,只在宫观内进行;个人修炼,大都按自己信仰的修养法,自己安排时间作“功夫”。
注释
1、《道教概述》。
2、方仙道:战国时期齐燕沿海一带宣扬神仙方术的流派。《史记·封禅书》中说他们“竞传邹衍之术”、“形解销化,依于鬼神之事”。
3、黄老道:汉代凡讲神仙之术者皆托名黃帝,凡讲道家之学者皆崇拜老子,两种性质本不相同,后来两种结合在一起,总名为“黄老道”。
4、龟筮:古代用龟壳或蓍草以占吉凶,单用龟壳者叫作卜,单用蓍草者叫作筮,两种并用叫作卜筮。
5、《老子》中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
6、讖纬:汉代流行的宗教迷信。“讖”是巫师或方士制作的一种隐语或预言,作为吉凶的符验或征兆。“纬”对“经”而旨,是儒生编集起来附会儒家经典的各种著作。
7、浮屠:浮屠—作佛陀,是梵语译音,简称为“佛”。
8、琅琊:汉代有琅琊郡,地点在今山东诸城县东南沿海一带皆是,因海边有琅琊山而得名。
9、巫觋:觋音锡。古代有人以歌舞事奉神灵,自称能传达神的意旨者,女的名曰巫,男的名日觋。
10、钜鹿:汉代有钜鹿郡,旧址在今河北省界內,今钜鹿县也是其中的一部分。
11、首过:有病者在神位前坦白自己的罪过。
12、张陵:即后世道教中所称第一代天师张道陵。桓帝时另有一个张陵,官至尚书,因二人姓名相同,世俗遂称前一人为张道陵。东汉有沛国,原址在今江苏徐州西面,是张道陵出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