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生意火爆
摆一个小吃摊,听起来似乎挺容易,可真正动手去做,才知道这事儿有多烦人。光是为了掌握烧烤的技巧,王涛便花去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从最开始烧得半生不熟,到最后似模似样,硬是把全家人都吃得满嘴上火才算是勉强出师。此外,什么卫生证,营业执照,地点的选择,食料的进货,每一样都得自己去跑,更别说每天还得抽出至少两三个小时写书,这其中的辛苦,就连父母看了都心痛不已,却也是无比欣慰,虽然在他们看来个体户并不是一个很出息的职业,但能够收起玩心踏踏实实的做事,这代表着他们的儿子已经开始懂事了。
经过近两个月的准备,王涛的小吃摊终于开张了。
90年代初,改革开放已经有了些年头,人们的观念也在渐渐的转变,对于自谋生路的个体户已经不再像一开始那样歧视,但多年的价值观却也并非一夕就能抹灭,对大多数人来说,就算是做生意也分个三六九等的,最光彩的不用说,自然是那些开公司的大老板,其次就是有个几十万身家的批发商或是建筑包头,再不济租个小门面卖点杂货或是开个小饭馆,勉强也能当得起别人叫一声‘老板’,虽比不上大老板那样光鲜,至少也不算丢人,唯有那些摆地摊的最让人瞧不起,若非是走到山穷水尽,一般人还真拉不下那张脸去干这种事。
可事实上,那些看起来满身油迹,站在街头风吹日晒的小摊贩真有人们想像的那样落魄吗?
第一天,出于谨慎,王涛只准备了两百元左右的食材,这原是预计着要卖三天左右的,因为家里没有冰箱,很多东西不能放得太久,可结果呢?这些东西却连一天都没的撑住就卖了个精光,生意好得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光是收钱就收得手都软了,到下午三点多便只能收摊回家,连晚饭后最黄金的销售时间都没有赶上。
第二天,有了第一天的经验,王涛准备了足足三百多元的食材,这几乎已经是他小吃车承载的极限,可依然只撑到了五点钟左右,这还是他一个人忙不过来的结果,很多生意都因为客人等得太久而白白流失了,如果能有个帮手,食料又可以充足供应的话,一天下来收入至少还可以翻倍。
第三天,销售额依然保持在三百元左右。
第四天……
到一个星期时,王涛略微算了下账,不算前期的投资,他的赢利就已经达到了一千七百元左右,比父母一个月的工资加起来还多了一倍有余。而这时,父亲工厂里一个正科级的干部工资也就七八百元,也算是让他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造导弹的不如卖咸鸭蛋的’。
让王涛有些郁闷的是,这些钱除了每天进货的一点流动资金,几乎全都被父母没收,他是一点都没落下——倒不是跟父母计较什么,可这样一来,他手上一点资金都没有,后续的计划根本就无法展开,眼看着哈里波特的第一部手稿就快要完成,算上翻译和寄出国外审稿的时间,留给他的时间真的不多了,再拖下去,原版的作者把书写出来,这到嘴边的肥肉就要飞掉,让他如何不急?那可是几十亿人民币啊!如果为了区区一点翻译的费用而损失这么大一笔巨款,他真的会疯掉的。
为什么就是不肯相信我呢?
每天天不亮就得起床忙活着进货,加工食料,十点钟左右时就得出摊,然后便像个机器人般的不停的烧烤,油炸……一天忙完,回到家时累得人都像是散了架一般,吃过晚饭,又得强打起精神拼命赶稿——虽然情节不需要再构思,但他显然不可能把只看过一次的小说通篇都给背下来,书中的语言文笔还得他自己琢磨的,这并不是个轻松的活……不知有多少次写着写着,就累得睡了过去,然后又猛然惊醒,用冷水淋一下脸,再继续接着写……身体与精神的劳累都算不得什么,可让王涛无法容忍的是,既便他付出这样的努力,在父母的眼里,依然还是个必须管束的孩子,甚至连独立的经济权都无法得到,不仅每天的收支都要清清楚楚的报账,赚到的钱也必须全部上交。
虽然不会怨恨父母,但随着时间一天天的过去,内心的焦急就像火一样无时无刻不在焚烧着他的心。他也知道这种事情急不来,但更明白自己等不起——看起来拥有十几年的记忆,但要说发展的机遇,其实全集中在这头几年,过了这段时间,再想要白手起家,对他这样并没有什么商业天赋的人来说,根本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不知有多少次心中的压力突然爆发,恨不得把身边的一切统统砸碎,但冷静下来,依然还得继续做好每一件事,甚至不敢将自己内心的焦急表露半分……王涛不知道这样下去自己还能坚持多久,但他已经想得很清楚:最多再等半年,如果还是无法得到父母的支持,哪怕是离家出走,也必须独立!
……
“老板,这肉串怎么卖?”
“一块钱四串。”
“给我来两块钱的。”
“行,您稍等一下……要辣吗?”
“放点吧,别太辣就行。”
手边不停的翻动着烧烤的肉串,脑子里还得计算着另一边油锅里的时间和温度,同时还得不停的收钱找钱,既便是烧烤,因为客人来的时间不一样,点的东西不一样,需要翻动的时机也就自然不同,一心三四用,这看似简单的活儿,脑子稍微慢点,还真玩不转。也只有在这忙碌的时候,王涛才没有闲心去想那些令他烦心的事。
正忙得头晕脑涨,突然,听得有人问道:“小伙子,能跟你打听个事吗?”
抬头看了看,是个四十多岁的陌生男子,王涛点了点头:“行啊,什么事?”
男子显得有些据束,试探着问道:“其实也没什么……我就想打听一下,你这车是哪买的?”
微微一愣,王涛抬头又看了他一眼,若有所悟的问道:“你也想做烧烤?”
男子慌忙摆手:“不,不,我就是想问问……其实是我有个亲戚,在外县的,现在下岗了,我看他没事做,你这车倒是挺不错的……”
听着这此地无银般的解释,王涛失笑道:“您别急,我就是随便问问。这车不是买的,我老爸是机械工,这是他帮我做的。”
“哦,自己做的……那谢谢了。”男子生硬的笑了笑,显然不信王涛的话,却并没有再追问下去,一步三回头的打量着这辆车,似乎想从上面看出点什么来。
这件事并没有让王涛放在心上,在他看来,一件新事物引起人们的观注那根本是必然的,要知道后世里这种小吃车可是满大街都是,它的优点是个人都能看出来……但接下来几天,一连又有好几个人前来打听,有的甚至还装作是买东西的顾客,这却是令他心中一动,想到了一个很精典的故事:矿工与铁锹!
一名矿工发现了一座山上埋藏着大量的金矿,靠着挖矿,他很快富了起来,但消息也随之传了出去,引来了大量的挖金者。粥少僧多,山里的那点矿显然不够这么多人来分,矿工的收入越来越少,于是,他想到了一个主意,干脆不再挖矿,改卖起铁锹。铁锹是挖金必不可少的工具,挖金者的眼里都盯着金子,自然不会计较这点投资的成本,就算卖得比外面贵点他们也乐于接受。一支铁锹值不了几个钱,但架不住人多,就靠着卖铁锹,矿工居然赚到了比他原来挖金多得多的钱,成了当地有名的富豪。
因为有着后世的记忆,所以王涛非常清楚:别看他现在生意这么火,这只是占了市场先机,暂时还没有竞争者的结果,但这种优势不会永远存在,像这种小吃生意根本没什么门坎,是个人都能做,看他生意这么好,人家肯定会来跟风。这车又没多少技术含量,有心人多观察一下,仿制起来根本不成问题——与其让别人仿制了赚钱,为什么不干脆顺势而为,自己来赚这份钱?反正对他来说,烧烤的生意本就是权宜之计,正好借这个机会脱身,也顺便赚上一笔,改善一下家里的经济情况,同时也让爸妈看清楚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