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请兵迎驾
但是,徐晃惊奇地发现,醒来之后的杨奉像是被洗了脑一样,突然间从一个伪君子变成了一个大丈夫,不但开始心忧汉室,关心天下黎民百姓疾苦起来,更是不顾身价地频频向自己请教武艺和兵法,甚至于还提出了要和自己结拜兄弟,若非自己以主从有别,不可羁越为理由苦苦拒绝,说不定现在自己和他已经成为兄弟了。
而且,杨奉对李榷也并非是那样忠心了,反而时常为无法将献帝救出李郭二贼的掌握而整日忧心不已。更让徐晃感动的是,杨奉竟然将他心中的想法丝毫不隐瞒地告诉自己,显然已经将自己当作了他最信任的人。
杨奉并没有注意到徐晃已经开了小差,依然顺着徐晃的话题继续道:“不错,这个问题我也知道,此去洛阳千里迢迢,即便我们能够强行突破这一关,只是过了长安之后,又哪里还有兵力保护皇上,恐怕到时候几百人的盗贼就能将皇上掠走。”
杨奉的话说的不错,现在大汉已经是没落的夕阳,不但各地军阀割据,互为攻战,各地的盗贼更是数不胜数,少则几百人,多则上万人,他们都是凭借一些易守难攻的地形赖以生存,时不时外出劫掠一番。
“那,以主公之意...”留在此地不行,东去洛阳也是不行,徐晃越来越猜不透杨奉的想法了。
“办法也不是没有,明日我便请皇上降诏,让关东诸侯派兵迎驾。”杨奉一脸阴沉地望着忽低忽高的油灯火焰,一字一句地说。
“让关东诸侯派兵救驾?”徐晃吓了一跳,这不是将羊向虎口里推嘛。
对于关东诸侯那些人,徐晃还是有一定的了解的,袁绍、公孙瓒、吕布、袁术、刘备,这些人哪一个不是狼子野心。当年董卓乱政,他们也只是聚在一起摇旗呐喊了一段时间,没过多久便一哄而散了。又到后来,李榷、郭汜二人兴兵为董卓报仇,赶跑了吕布,逼死了王允,把持朝政,这些人竟然连摇旗呐喊的功夫都不愿意出了,只是默默地看着皇上每日备受李郭二人的欺凌,自己却在暗中培养实力,互相攻打,只为扩张自己的地盘,增强自己的实力。
杨奉看着徐晃不可思议地眼神,似乎明白他心中的想法,轻轻叹了一口气道:“公明是不是在想,这样做分明是把羊向虎口里推,是吧。”
被杨奉一语道破了心事,徐晃脸上不由一红,说话也有点吃吃艾艾:“主...主公,属下...属下不是这个...意思,属下...属下是说...说...”
杨奉看着徐晃尴尬的样子,心中不由一乐,挥了挥手,阻止徐晃结巴下去,以免真的成了结巴:“公明,你认为在这个年代中生存,最重要的是什么?”
徐晃一愣,不明白杨奉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也难怪,杨奉的话题转变的太快了,让徐晃没来得及有丝毫的准备。
杨奉见徐晃没有明白自己的意思,于是便进一步解释道:“我的意思是说,在这个乱世中生存,最重要的是什么,我们最必要的是什么?”
“哦”,这次徐晃算是听明白了,这个问题不算是什么难题,徐晃只是稍稍想了想便道,“军队,地盘,这是最必要的。”
杨奉微微点了点头,又轻轻摇了摇头道:“公明只是说对了一半,不过这也是我们目前最急迫的。实力,我们现在就是因为实力太弱了,所以做什么事情都不能放开手脚,这也是我决定要这样做的理由。”
看着杨奉一脸坚毅的模样,徐晃知道他下面还有话,便不敢接话,只是静静等待。
果然,杨奉稍稍缓了一口气,继续道:“如今天下形势,乃是诸侯割据之势,其中又以袁绍最强,占据了青州、冀州和并州,正在北上攻幽,而幽州公孙瓒已经成不了大气候,为袁绍所灭只是迟早之事。而曹操则正和吕布争夺衮州,吕布虽有万夫不当之勇,又有陈宫为辅,但其人只是一武夫,向来心高气傲,自以为是,听不进陈宫之计,断然不是曹操的对手,虽然目前暂时占了上风,最终还是打不过曹操(其实吕布已经快败了,只是杨奉没有得到情报),曹操一旦重新夺回衮州,下一步必然还要再次对徐州动手,如此一来,江北的形势将会是袁曹并立。”
徐晃听得是一头雾水,中原的形势不用杨奉介绍,徐晃也是很清楚,虽然没有杨奉的这般大胆揣摩。这和放弃皇上有什么关联吗?徐晃虽然心中迷惑,却也不敢去问,只是静待杨奉的下文。
“汉室已衰,大权旁落,前有董卓,后有李郭,皇上只是成了天下诸侯把持朝政,发号施令的一颗棋子,只要是稍有实力的诸侯,都想挟天子以令诸侯,自然袁绍和曹操也不例外,即便我们能将皇上安然送到洛阳,也必然会落到袁绍或者曹操的手中,到时候反而你我的性命也不保。当然,我杨奉并非是吝惜这一条性命,只是死有轻于鸿毛和重于泰山之分,与其死于袁绍或曹操之手,还不如将皇上暂时让他们二人之一保护,我们在此坐地发展,等日后有了足够的实力,再将皇上从他们手中救出来。”
杨奉的话终于说完了,徐晃也终于听明白了,心中来回默认着“死有轻于鸿毛和重于泰山之分”这句话,大帐之内顿时陷入了寂静。
这时候两人才发现一丝光亮从帐外射入,原来是天亮了。
匆匆洗漱一番,杨奉便到献帝的大帐求见。
颠沛流离的生活和皇宫的锦衣玉食相差何其大,是以献帝自从李郭之乱以来,每晚都是担惊受怕,从来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这一次在杨奉大军(说大军其实有点可怜)的保护下,是献帝半年来睡得最安稳的一觉,足足到日上三竿才算是起床。
听说杨奉在帐外等了近两个时辰,献帝匆匆擦了把脸,便让人将杨奉请进来。献帝虽然年轻,但长期的宫廷生活和后来寄人篱下、看人脸色的不自主生活使得他明白现在杨奉是他唯一的靠山,丝毫得罪不起,要礼遇有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