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节长芦盐场

第三十六节长芦盐场

第一章韬光养晦第三十六节长芦盐场

河间府沧州

运河上船只遮天蔽日、帆影摩梭,岸上也是人来人往、摩肩擦踵,各种做生意的小档摆满了运河两岸。沿江的大街上最多的就数镖局武当行了,一间接一间的数不胜数。

这里最多的还是那些贩盐的小贩和商贾,一挑一挑的用扁担挑着的绝大部分都是盐,一车一车所运的也绝大部分的是盐,着了几乎成了盐的天下了。这里是河间府的沧州县,是大明四大盐场之一。“万灶青烟皆煮海,一川白浪独乘风”描绘的就是这里盐业生产的盛景。

林洲一行人此刻正走在沧州的大街上,看着身旁来来往往的商贾不由的感叹大明帝国的繁华来。至于林洲为何要到沧州来?那还不是被钱该闹腾的。想要做一番事业就得要有资本,可是他的那个便宜皇帝老爹可是什么都没有给他留下来。身后只是一个千疮百孔、负债累累的朝廷,就是连官员的薪俸都是发不出来,更不用说能给他留些个零花的钱财了。自万历七年起,这一桩桩的事情,每一件都是白花花的银子流水般的花了出去的。要不是林洲左右腾挪的,从内宫和御膳房革制中捞了点银子,怕是他连一件事都办不好。这编练亲军、兴建学堂、支持丈量田亩等等的事,哪一个不是填银子的大窟窿。帝国的财政已经是没有什么指望了,要是都指望着文味轩的那一点点利润也是朝不保夕的。

没有办法,林洲只能去做这个时代最能捞钱的营生了,那就是盐铁。只是限于能力,目前林洲只能盯着盐业这一块了,要知道冶铁可是属于重工业的范畴,那是要用金钱砸出来的行当,就林洲的口袋来说还没有这个条件的。所以就只能从盐业入手了。

这个时代的盐,大多是指淮盐,也就是今天淮河流域地区和江苏北部沿海地区盐场所产的盐。明代各大盐场中,淮盐的质量是最好的,其质地优良,色泽白艳,口味鲜美,成为明朝廷食盐采办的主要对象,光禄寺、神宫监、内宫监,于两淮地区设专供,特意采办。至于靠近京师的北直隶沿海地区的长芦盐场,这个时候还是默默无名的。不过林洲是知道后世的长芦盐场可是中国最大的盐产地了,所以才会带着一帮子的随从赶到这里来。

林洲就是要在这未来的盐业中心上开发,建立一个压倒淮盐的基地来。所以他才说通了内阁诸人,合并了山东盐运使司、长芦盐运司,改为北直隶盐运使司。职责也是扩大了不少,从山海关到山东海州一线沿海,近两千里的范围内都属于其管辖范围。不过在林洲的心里还是以沧州黄骅到山海关这一段为主的,这里正是后世的长芦盐场的范围之内。

沧州是一个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县城,它的盐业历史自汉代就已经是闻名天下了,跟淮盐、井盐和青海岩盐主宰着华夏千百年来的制盐业。这也是林洲今天来到这里的原因之一。

古代制盐都是煮盐,也就是弄一口大锅用火来熬干海水从而得到盐巴的,普通的一口大锅一天不停的运转也就能制个二三十斤而已。这个时代还不是大规模的盐田制盐的,顶多也是有一些简单原始的盐田,那可不能跟后世的大规模的盐田想比的。

这个时代不能使用盐田制盐的局限有很多的原因,重要的就是没有能够制造盐田的材料。盐田是要保持它的平整和庞大面积,这样才能够一次性获得更多的收成,但是砸没有水泥等建筑材料的明代,这个方法显然是行不通的。加上这沧州地界处于卫河、洋河入海口地区,属于冲击平原地形,土质松散主要以沙土为主,是无法形成盐田生产的必要条件的。

京杭大运河穿越沧州而过,给这个古老的县城带来了繁华,也是带动了这里盐业的发达。在这个制盐关系到国家强盛的时代,这里的制盐业也就愈发的繁荣了。

“吴庆,你看现在这沧州地界的盐业还是可以吧?”林洲对着身后之人淡淡的问道。

吴庆即是林洲千挑万选来执行自己构想的人物,此人是嘉靖四十三年进士。历任吏科给事中、翰林院编修、工部主事和员外郎等职务,不过这些都不是重要的,关键是此人是出身于山东利津县的一个世代灶户家庭,也就是煮盐人家,不过是从小过继给了其舅舅。

所以对于跟制盐有关的事物,吴庆都是了熟于心的。

“相较之洪武朝,还是颇有不足,如果陛......,如果公子决议在此建设那图中的伟业,我吴庆就是拼了这把骨头也要给公子一个满意!”吴庆趋身上前,恭敬有加。

“本公子意已决,给你的那幅图并不是水中月,只要你能实现,本公子定不会亏待于你的。小理”林洲充满的淡淡的笑意。这吴庆还是这么的小心,已经都告诉他多少次了,但是还是没有都有疑虑。怪就怪在林洲所做的规划实在是太过于惊人了,真的要是成了,必定是能够名留青史的事,由不得吴庆多了几分心思。

“只是这投入却是......”吴庆还是无法放心。那份规划上所要求的资金几乎相当于大明财政收入的十分之一,这对于现在的朝廷来说就是一个根本不可能达到的数字。

“这个吗!本公子自有办法,你只要整合好这北直隶盐运使司衙门就行了,一切都不能马虎,尤其是在对待这管辖范围内的几十万灶户盐丁上,定不能让他们有所不满,以至于产生什么动荡来。”林洲很是无奈,吴庆的本事是有的,只是为人太过谨慎了。

是啊!这一动对于山东和直隶地区的那些盐户们来说,肯定会产生巨大的冲击。

盖因为林洲所筹划的长芦盐场的生产方式跟这个时代的制盐方式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林洲来自后世,所以对于规模化的生产有着浓浓的情结。盐铁在这个时代是属于战略物资,盐铁的生产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强盛与否。林洲也是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弄懂了制盐生产的流程,并用自己领先于这个时代的知识进行了改造。

古代的海盐、湖盐、井盐,大体都是取卤做原料,或柴火煎熬,或风吹日晒,水分蒸发后便能得到盐。宋代以前的海盐制造,全出于煎炼。海盐是刮土淋卤,取卤燃薪熬盐。海盐锅煎之法和用具,历经元、明各代更替,并无明显差异。崂山青盐迟到光绪二十七年,盐民才用沟滩之法,改煎为晒,从而结束了煎盐的历史。煎盐耗费大量柴草,费工费力。从北宋开始,海盐出现晒法,由于技术的原因,效果并不太好,所以煎盐仍多于晒盐。到了清末,海盐各产区大都改用晒制之法,技术逐渐完善起来。那些沿海岸线架设的燃烧了几千年的烧锅煎盐设备,自然成了历史的陈迹。在南方如海南岛地区,阳光充足,是晒盐理想的场所。最简便的方法是用经过太阳晒干的海滩泥沙浇海水过滤,制成高盐分的卤水,再将卤水存在池中,在阳光下蒸发结晶成盐。井矿盐的生产分为采卤和制盐两个环节,古代提取天然卤法的方法多为提捞法,现代则有气举法、抽油采卤法、自喷采卤等方法。在岩盐型矿区大多采用钻井水溶开采方法,有的采用单井对流法,有的采用双井水力压裂法。古代井盐制盐采用煎法,与海盐煎法相似。

这样原始的制盐方式也是持续了几千年的历史,制盐的过程也是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所以有明一代的盐工、盐户数量多达二十万户之多,他们大多在淮盐和沿海地区。在传统的山东和直隶盐场中大约也是有近五万户,近三十万人,他们现在已经都归于直隶盐运使司衙门管辖了。所以在实行大规模制盐的同时,也不能不给这些盐工们一个出路,否则也就有可能造成民变了。

很快的几人就走到一处酒楼前,这里实在码头的外围,从这里正好可以看见沧州最重要的盐运码头的繁忙。

这时有个酒厮走了过来,招呼他们。

走了也有小半天的时间了,光顾着沿途的景致和民生了,倒是忘记了时间,一晃竟然已近午时了。几人出来的也是时间不晚,这时腹中多少感到有些饥饿来。

“你看,都已经到了饭时了,我们还是进去边吃边聊吧?”林洲看到来到近前的酒保,才感到确实是有点饿了,早上的时候他因为有些水土不服的所以也是没有吃多少的东西,这又走了这么多路,此时闻到饭菜的香味,顿时就觉得腹中空空。

随同一起的有七八个人,除了两个侍卫外,其他的就都是直隶盐运使司的高层人物了。有盐运大使吴庆、同知孟和林、副使林勤允、张晃,还有一个叫做黄炳超的判官。这些人都是林洲从京城中带来的,在林洲看来这些人可都是专家级的人才。

众人听到皇帝的要吃饭了,自是殷勤的很,不待林洲说完就有一人当先拉着酒保说道:“快去弄间雅室,一桌上好的酒席。”说完冲着林洲弓着身子说:“不知公子都想吃些什么?也好让这些下人们去弄些来!”

“不必了,我也是没有什么特殊的爱好,对于吃食方面还是没有什么挑剔的地方,一切随便吧?”林洲也是不再理会,径直的穿过前门顺着楼梯往楼上走去,众人也就随后跟上。

“这之梦兄也太......”一人对于先前那人的这幅摸样自是看不惯。虽说都是读书人,也是学的忠君爱国之类的文章,但是看见别人的殷勤样子多少心中是不快。

后面的几人自是知道想说的是啥,但也是没有多计较。还是随着林洲的脚步往楼上而去,大家都是京中的清贫官儿,平时的薪俸也是没有几个,加上朝廷财政困难也是拖了数月才于月前盐税的到来才发了薪的。现在也是囊中羞涩的很,可是跟着皇帝出门还能让皇上来掏钱不是。几人怀着同样的心思,走在后面,想是凑些银两好付了酒菜钱。

“诸位大人想必都是饿了吧?今日就有朕来请客,一是先给各位道贺,二是还是要拜托各位务必把朕交代的差事办好。”几人好不容易凑好了银子来,却听到皇帝如此说,一个个的诚惶诚恐的,纷纷表示忠心。

一路走来林洲都是掩盖自己的身份,也是叫着大家称呼其为“公子”。现在这间包厢里已是没有了外人了,也就不存在保密的需要了,林洲才是拿出了皇帝的架子,不过显然他还是没有一个做皇帝的自觉。即使是他一句话谁人也是不敢怠慢的,也不必如此的“亲切”的给众人拉近关系。

“臣等惶恐,自知此事对于朝廷的重要,定不敢有所玩忽,必竭尽全力的把差使干好,才不有负皇上的托付和朝廷的期望。”作为一把手,态度是重要的,所以吴庆向前代表属下一众官员表态。

“放心,只要能够办好朕的差事,朕不会亏待他的,来来来,大家都坐下吧!”林洲笑着招呼着大家围坐在一起,就是连着两个侍卫也是坐了上来。今天随行的是御前四品带刀侍卫暮云和徐西黄,也是因为林洲有着另外的一个重要任务才会把他们两个带来。

大家坐在椅子上多少还是有些不自在的,虽说是在外边,事从全急的多些,但是要是让别人知道竟然和皇上同坐吃饭还是免不了被舆论一番的折腾的。这几天来对于这些原本只有五六品的小官员们来说,皇帝并不像其他人传言的那样可怕,至少还没有这方面的感受来。皇上也不像想的那样的威严四伏让人不敢亲近,几天来皇上的表现在这些人心中自是留下一个深深的印象来。

“万岁,现在已近五月,离着七八月份也是没有多少的时间了,恐怕林大人和张大人无论如何也是赶不上工期的了。”专业的人总是要来些专业的事,还没有把屁股捂热,吴庆就开始讨论起皇帝的伟大前景上来了。

这里不能不提一下林洲的野心来。盐政在古代科技商业均不是很发达的时代,那就是朝廷财政的重要保障,历朝历代的财政收入一半都是来自盐政收入。有些数字林洲还是很清楚的,也就是万历初年扬州一地的盐业资本不下三千万两,每年可得利润九百万两,除去税额一百万两和各项费用支出三百万两外,其纯利润就高达五百万两之多,明朝朝庭的盐税收入是:每引得银六两六钱四分(古代各个朝代的盐政都是发放盐引的,不过却没有固定的每引具体数额),应得白银一千三百二十八万两白银!但实际上最多时只有二百五十万万两白银,盐税大量流失。而盐商们所得的利润就已经是超过朝廷一年的财政收入了。由此可见制盐的暴利是多么的惊人了无怪于即使是杀头的抄家的大罪历朝历代还是少不了在这上面动心思的,这也是林洲想要分的一杯羹的原因所在。

现在的盐几乎都是出自两淮,因为质量的原因两淮地区的盐行销大江南北,已经是处于垄断地位了,就是在扬州地界上纵横的大盐商们也大多是山西的商人居多。要想打破他们的垄断,就只有不断提高国有盐场的产量、质量,降低成本,才能跟两淮的盐来一争高下。

于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制盐工艺就在林洲的大力支持和提点下,在工部数十位能工巧匠的努力下诞生了。

说来也是简单的很,盐的产量取决于制盐的方法,晒盐是这个时代提高盐产量的唯一方法了,但是这个时代没有一些可能大面积建造盐田的材料,虽然个别的地方已经有了盐田的存在了,但是也是一些利用天然形成的沟壑而已,产量上不来。这一切都是难不倒林洲的,在他的指点之下,工部的工匠们已经利用官窑烧制出了水泥的原始产品,虽说在强度和凝合力上差了一点点,用来制造盐田已经是足够了。林洲相信凭借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更加高质量的水泥诞生只不过是迟早的事情。

至于晒盐的其他的工艺流程,林洲也是耗费了大量的脑细胞,十几位工匠用了大半个月的时间才设计完成了第一代大规模工业化制盐的所有工程设计,这里当然是少不了林洲的功劳的,就是有了他多几百年的智慧才能用这么短的时间完成这个划时代的工程。

晒盐的关键就是加速海水的蒸发,快速的获得用于制盐所用的卤水。林洲根据这个要求才想出了用分级提水加强流动和提高海水温度加速水分蒸发的方法,设计了一个用七级长长的平整缓坡来蒸发海水中的水分,并在每个分段上建造大池用草灰、沙子、木炭、棉纱和其他吸附物来净化制盐用的卤水,以便获得高净度的原料。这个缓坡就是林洲设计用来加速蒸发海水的装置,表面上是没有什么玄机的,但是在下面却是使用了水泥建造的管道,用加热的方法来蒸发海水。这个原理出自林洲以前在同学家的炕,作为一名哈工大的学生,怎么能不知道东北农村的那些土炕呢?

....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万历新朝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万历新朝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三十六节长芦盐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