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李恪
李恪
李恪(619年—653年),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母杨妃是隋炀帝之女,有同母弟蜀王李愔。其子四人:李仁(李千里)、李玮、李琨、李璄。
【生平履历】
武德三年(620年),封长沙郡王,根据《职官志》所载,此为“恩进”;
武德九年(626年),封汉王(两唐书),墓志云为汉中郡王,疑为墓志贬义行文所需;
贞观二年(628年),封蜀王,领益州大都督(今四川成都),未之官;
贞观五年(631年),转秦州都督(今甘肃天水),未之官;
贞观七年(633年),转齐州都督(今山东济南),之官一年;
贞观八年(634年),复转益州大都督,遥领,开亲王或宰相遥领大都督的首例;
贞观十年(636年),封吴王,转授潭州都督(今湖南长沙),未之官;
贞观十一年(637年),年初,转授安州都督(今湖北安陆),之官,世袭;年末,因狩猎过度被弹劾罢官(《新唐书》上记载是李恪与乳母之子赌钱而被弹劾);
贞观十二年(638年),复安州都督;
贞观十三年(639年),太宗罢世袭诏,诸藩王都督衔留存情况、之藩情况不明,待考;
贞观十七年(643年),被太宗提议立储,遭长孙无忌反对作罢;
永徽元年(650年),拜司空,梁州都督(今陕南地区);寻又授安州都督;
永徽二年(651年),迁太子太师;
某年,镇宋州(今河南商丘);
永徽四年(653年),因受房遗爱谋反案牵连,被冤致死;四子,仁、玮、琨、璄并流岭表;
显庆五年(659年),追王郁林,为立庙,以河间王孝恭孙荣为郁林县侯以嗣;光宅中李荣获罪,适逢李仁兄弟被赦免,以李仁袭爵;
神龙初,赠司空,备礼改葬;
神龙中,复爵土。
注:神龙(705年正月—707年九月)是武则天和唐中宗李显的年号。神龙元年二月中宗复国号唐。综合赠官考量,应为神龙元年(705年)年末或神龙二年(706年)年初。
根据墓志记载:永徽四年二月初二,李恪在长安宫禁之内被缢杀,年约三十四岁。
唐太宗第三子李恪的真实历史
李恪出身高贵,继承了两代帝王的血脉;他文武兼备,具备做帝王的才华;作为唐太宗最心爱的儿子,李恪为何威加海内却无缘皇位,命运多舛甚至含冤而终呢?
李世民共有十四子,系皇后及九位嫔妃所生。若论这些王子的母亲,则三子李恪的母亲最尊。
《旧唐书.太子诸子传》记载:恪母,隋炀帝女也。”《新唐书》中也记载:“(恪)其母隋炀帝女,地亲望高,中外所向。”从史书的记载看,李恪身上有着隋唐两代皇族的血统,可谓是大唐最尊贵的王子。
李恪不仅身份尊贵,且“善骑射,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类己。既名望素高,甚为物情所向”(《旧唐书.太宗诸子传》)。《资质通鉴》所记与此相同,并综合评论说:“太宗诸子,吴王恪,濮王泰最贤,皆以才高辩悟。”可以说,李恪是唐太宗最出类拔萃的皇子。
这样,有资格继承王位的,只能是正宫长孙皇后所生的李承乾.李泰.李治兄弟三人。李承乾8岁即被立为太子,不想成年后喜好声色,漫游无度。当着太宗,言必忠孝;返朝回宫,便与群小亵狎。骄奢的他甚至说:“我作天子,当斯吾欲;有谏者,我杀之,杀五百人,岂不定?”(《新唐书》)这样的一位储君,怎能担当一国之君的重任?
李承乾有足疾,怕因此被废,所以深嫉恨受太宗喜爱的璞王李泰。后来,他欲谋杀父王而“抢班夺权”,而璞王李泰密谋夺太子位,兄弟二人双双败露,一废为庶人,一贬徙勋县。唐太宗有鉴于此,曾下了一道诏书:“自今太子不道.潘王窥望者,两弃之,著为令。”(《新唐书.太宗诸子》)
太子被废,而唯一的嫡子九子李治性格怯弱.资质平平,少雄主大略。所以太宗欲立李恪为太子,但遭到了大臣长孙无忌(长孙皇后的哥哥)的反对。唐太宗对长孙无忌说,你长孙无忌是不是不把李恪当作你外甥,其实李恪英武果敢很像我啊,将来说不定也能像对待亲舅舅一样对待你,保护你的。这番话并没有打动长孙无忌,他的情感天平仍倾向于他的亲外甥--晋王李治。(《新唐书》记载:“帝初以晋王为太子,又欲立恪,长孙无忌固争,帝曰:“公岂以非己甥邪?且儿英果类我,若保护舅氏,未可知。”无忌曰:“晋王仁厚,守文之良主,且举棋不定则败,况储位乎
?”帝乃止。故无忌常恶之。”)
对于太宗来说,当时,魏征.杜如晦已死,房玄龄.高士廉疾病缠身.时日不多,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大权在握。一来要将贞观事业发扬光大必须依靠长孙无忌集团,而长孙无忌与李恪素来不合(史载李恪“为长孙无忌忌嫉,离间父子,遂为豺狼”),定不能悉心辅之;二来为了巨大的政治利益,为了大权在握,长孙无忌定会拥立怯弱的亲外甥李治。
所以,立李恪为太子,很可能会在初建不久的大唐朝堂上掀起一场立储的血雨腥风。
可能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李恪身上流躺着前隋的血液。
他是前朝皇帝的外孙!在当时,虽然可以娶前朝皇室女子为妾(因为她们出身高贵),但是指定她们的子嗣为继承人,还是要深思熟虑的。毕竟,两朝距离太近,心理上对前朝皇室的排斥,统治者对其权位的担心都会阻碍李恪被立。
最终,唐太宗做出了选择--立李治为储君。他的决定,不仅注定了李恪的人生悲剧,也为后世的李氏子孙几乎带来了灭顶之灾。
李世民死后,李治即位。长孙无忌成为托孤大臣后的第一行动,就是帮李治镇压反叛.清除异己。“永徽中,房遗爱谋反。”因为房遗爱的妻子高阳公主与哥哥李恪感情深厚,所以趁此时机,长孙无忌“因隧诛恪”(《新唐书》卷八十),其四子被流放岭南之外。
长孙无忌由此扫清了一切障碍,达到了“以绝天下望”的最终目的。而李治却以其最大的勇气,最狂热的迷恋,将武则天接回了宫中,并封之为皇后。他不理朝政,导致武则天专权。后来,武则天如法炮制,陷害长孙无忌谋反,诛杀其宗室。李恪死前的诅咒,一一应验!
假若李世民传位于李恪的构想得以实现,那么“贞观之治”后的大唐在李恪的经营下,会不会有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之盛呢?可惜,历史不能假设,太宗的立储选择,仍旧没有避免李唐王朝的子孙遭受一场血雨腥风的浩劫,历史的长河在此打了个深深的旋涡!
_________
寒晨一向非常欣赏李恪此人,在此书里,李恪的命运定然不会如历史上那般冤死为了方便访问,请牢记中文网,手机访问请上,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