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于日军拼刺刀退子弹的一点思考

我对于日军拼刺刀退子弹的一点思考

今日我购买了一本轻兵器杂志,是2010年第5期上,其中有文章介绍日军《步兵操典》的。我仔细地看了一遍。

发现文章作者沈可尼,讲述自己对照数套不同版本的日军《步兵操典》后,并没有发现《步兵操典》中有明文规定,要求肉搏时必须退子弹。倒是有1923年和1937年两个版本提到在肉搏时,要关上步枪的保险。

更有趣的是1896年的版本,还强调了火力而非刺刀的使用。到后来日本人开始师从德国,同时大力加强、培养军队中的武士道精神,这种火力至上的理念就被理所应当地抹去了。

但是我听说有不少和鬼子打过仗的老八路及国民党老兵,都说过日军有肉搏战时,退子弹的习惯。这又是为什么呢?甚至萨苏撰写的博文中,也提过关于在肉搏战中,如何“铁炮子的给”的问题。

后来我想来想去,突然让我想起以前看过的一部苏联电影,具体是什么名字忘了,内容是讲述苏联红军在远东地区边界驻守,看守边界,同时和日本关东军对峙的故事。那里有一段镜头,就是日军在边界的前沿阵地发动精神战的情景。

我想既然日军十分强调精神的作用,那么在拼刺刀时,退子弹,会不会也是精神战的一种形式?

“既然知道你肯定要被我杀死,那我就用最血腥的方式解决你!”正所谓杀鸡给猴看,我估计在日军肉搏战时退子弹,很有可能是打算发动这种精神战,把对方的气势压下去。

要知道,在美援大量进入中国前,当时国民政府的绝大多数军队的综合素质十分差。虽然他们努力用血肉去填平物质上的鸿沟,但还是让只装备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武器的侵华日军横扫了大半个中国(影响战争的其他因素就不谈了)。

同时作为敌后抗战的中国**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也很难让侵华日军正眼相看。因为他们的武器装备比国民政府的军备还要差劲。所以当时的侵华日军根本不把八路军当正规军看待,而是当做一群治安破坏分子。说难听点就是破坏社会稳定的流窜乞丐。

想想在敌后,大多数敌后游击队,不管哪一方的,**的,国民党的(或许武器能好些),民众自发的,用秃枪(没有刺刀步枪)、红缨枪去对付有刺刀步枪,用极少的子弹(3到5发,甚至没有)去面对一百二十发子弹(一个日军战斗兵的弹药基数),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战斗。

估计现代人是想不出来的,也不是想出来的。

2010年4月23日书友“22世纪风云人物”给了我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由于没有实际操作过,所以不知道其真实性,希望有条件的军迷可以验证一下。

以下是转述内容:

我看到的日军拼刺刀退子弹的解释:

第一,日军使用的步

兵轻武器性能限制。

日军的制式轻武器,最典型的就是三八式步枪。它继续了其前辈村田式步枪的特点,那就是弹丸初速高、瞄准基线长、枪身

长。这样的特点使三八式步枪射程远,打得准,也适合白刃战,不但日军喜欢用,中**队缴获后也喜欢用,战前还从日本进口过一批。但是它也有缺点,因为弹丸

初速高、质量好,因此命中之后往往易于贯通,创口光滑,一打两个眼,对周边组织破坏不大,在杀伤力上不如中国的中正式步枪。白刃战中,这个缺点更为突出,

因为白刃战中双方人员往往互相重叠,使用三八式步枪,贯通后经常杀伤自己人。而且,由于贯通后弹丸速度降低,二次击中后弹丸会形成翻滚、变形,造成的创伤

更为严重,而仅受贯通伤的对手未必当场失去战斗力,仍然能够反击!在二战中国战场,因为装备和练习的优势,日军人员损失与中**队相比,达到1:4甚至

1:6的水平,而且日军处于人员劣势。因此,使用三八式步枪在肉搏战中开枪射击,因为误伤造成己方大量减员,显然是赔本的事情。

第二,日军对白刃战的战术熟悉。

白刃战中,日军标准的刺杀预备姿势为一手握前护木,一手握枪托前段弯曲部,枪托稍下垂在支撑腿侧面,半斜向面对对

手,刺刀尖略与眉平。这样,枪从斜上方到斜下方,正好护住颈、胸、腹要害,而刺刀一甩就可以突刺。问题是假如摆一下这个姿势,就会发现原来这样一比划,枪

口根本就不是朝向对方,而是朝向斜上方的天空。因此,格斗起来,射击的机会很难比突刺的机会更多。而假如作射击预备,手指必须放在扳机上,这就造成了两个

严重问题,一,只要双方武器一相交磕碰,就会走火;二,手指不能全力握枪,影响了持枪姿态,拼杀中使不上全力。另外,三八式步枪太长,转动枪口瞄准对方的

力距也长,假如对方不是出现在正前方,转动枪口的时间太长,可能枪口还未到位,自己已经被刺倒,这时候使用枪托进行打击无疑是更为方便的作战方法。可见,

日军白刃战中能够有效射击的机会很少,保留枪膛中的子弹,取得战果的机会微乎其微,反而影响了肉搏动作的质量。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林家工坊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林家工坊
上一章下一章

我对于日军拼刺刀退子弹的一点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