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李自成的溃逃
第7章李自成的溃逃
李自成在这次战役中撤退的很突然,表现是很不负责任的。
本来大顺军虽然呈现败象,如果有点秩序,还能保存有生力量,这样李自成拔腿就跑,直接导致大顺军溃不成军。
对于李自成为什么要逃跑,我认为主要原因是害怕清军。这反映了他的自身能力问题,李自成作战,只能打顺风战,打不了逆风战,从他几十年和明朝作战的结果就可以看出,李自成作战,除非兵力远大于对手,否则很难取胜。
当年洪承畴、卢象升打的李自成满地找牙,李自成对这些人是很害怕的。对农民军来说,卢象升就是卢阎王。李自成不可能不知道,这些人最后的结局要么牺牲,要么归降,遇到的对手都是清军。
这就使得李自成还没打,就有点害怕了。加上清军又是在大顺军疲惫的时候突然发动攻击,一举击溃了大顺军的侧翼,和吴军对大顺军形成夹击之势,李自成的心气就没了。
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李自成只能欺负弱小,只能欺负手无寸铁的北京人民,只能欺负已经投降的明朝官吏。
他没有战略眼光,他的优势仅仅是比一般的人多打了几仗,积累了一些战场的经验。
他在造反斗争中,仇视统治阶级,看到了人民生存的疾苦,同情最底层的农民阶层,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负担,但是当他手握权力的时候,他不能很好的转换自己的思路,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
机会只会青睐有能力的人。
李自成意识不到管理一个国家不能带有情绪,国家各个阶层的矛盾需要的是调和,而不是激化。激化矛盾所得到的后果不是消灭剥削阶级,而是天下大乱。
在灾区以及被明朝财政制度、贪官污吏们盘剥得无法生活的西北、西南等农村,“
而在北京这样的地方,他们最需要的是一个安居乐业的环境,而不是满街抓人拷打索取财物。
他颁布了追赃助饷这样不成熟的法令,让这样的行为披上了合法外衣,并被推广成为一项运动以后,马上会进入一种失控的无序状态,绝无可能那么容易就被制止,即使是发起者也一样不能。
三百年之后,我们国家同样出现过这样的事情:文革十年,毁掉了一代人的成长,拖慢了中华崛起的节奏。
他没有做好统治中华大地的准备,建立政权一年多,连政府没有最基本的立国之本——完善的财政和赋税制度都没有能够建立,而是靠“劫富济贫”这么一种近似抢劫的形式,来维持庞大的财政和军费开支。
国家统治,需要的是制度,需要的是法律,而不是领导者一拍脑袋,在封建社会这只会引起人民大众的恐慌。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毛主席语。
大明帝国的官僚除了贪污,他们的确还是有点治国能力的,这是李自成集团所缺少的,他没有看到。他只看到了贪官污吏。
李自成摧毁了旧的统治集团,尽管这个统治集团是腐朽的,但是他却没有能力建立一个新的秩序,占领北京后依然停留在摧毁阶段,没有进入建设阶段。事实证明,没有秩序比腐朽的秩序更让民不聊生。
中华大地从此再没有形成过统一的政府,没有统一的号令,去抵御清军的南下。各个政府在互相倾轧中被清军逐一击破。
所以李自成不是英雄,终李自成一生,他只是停留在造反这个最初级的层次上。
落入俗套地说,他的成功是极其偶然的,失败是必然的。
山海关之战,李自成率领的东征军基本损失殆尽,步兵被全歼,骑兵伤亡过半,这次战役中死亡的双方士兵遗骸,甚至在三年后还依然可以看见,足见死亡人数之多。
山海关之战的后果是惨重的,中华民族被奴役了将近300年,中间发生了无数屠城事件,无数平民百姓流离失所。李自成带领穷苦百姓造反的意义是积极的,让大家有口饭吃,但是带来的是结果却是十室九空。
我不知道该怎么评价李自成的功过是非,也很难说清楚李自成到底是进步的还是落后的,历史也没有如果。后来者需要做的是吸取李自成的教训。这才是第一位的。
经过山海关之战,大顺的精锐部队被全歼,只剩下少数骑兵,这还不是李自成最大的损失,李自成手上还有几十万的地方部队,这一战最重要的是击溃了李自成的信心。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满清当然确实强大,但是满清有个最大的缺陷,人少。
如果好好的整顿一下,李自成也不见得就会这么快失败。
但打仗打的就是个自信,《亮剑》里,李云龙为什么打仗那么猛,主要就是他有那么一股子精神气。
李自成只要好好整顿,假以时日,训练出一只部队并不难。
四月二十六日,李自成率领战败的三万多人马退到了北京,距他第一次进北京的时候,只有40天不到。
如果李自成还想东山再起,他应该赶紧组织有生力量,抵抗清军。然而失去了信心的李自成,他现在更多的想着逃跑,当然在此之前,还要做一件事情:把吴三桂一家38口给杀了。
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北京称帝。追尊七代考妣皆为帝后;立妻高氏为皇后,使牛金星代行郊天礼。
过完皇帝瘾后,李自成立马率兵逃跑。
本文由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