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第二章 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隆冬,皇帝李世民在太极殿宴请秦王府十八学士。秦王府十八学士是皇帝李世民最早的幕僚班底。包括房玄龄、杜如晦、于志宁、虞世南、孔颖达、许敬宗、薛收、姚思廉、苏世长、褚亮、陆德明、李玄道、李守素、蔡允恭、颜相时、薛元敬、盖文达、苏勖。一时间太极殿,热闹非凡,歌舞升平,欢声笑语。现场的欢乐气氛,让皇帝想起了李治,于是命人请李治过来。

李治进入太极殿后,就对着众人一一行礼。礼毕,李治就准备回到座位坐下。突然,放荡不羁、酒意正酣的褚亮对李治说:“既然你是晚辈,来晚了,就需要展示一下才华方能坐下。就请晋王殿下以这太极殿中的任意一物为题,作首诗吧。”众人也兴致勃勃的看着李治,都想看一下这位晋王的才学如何?

李治缓缓地走到一束梅花前,说道: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好诗!“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梅花严寒中盛开,只为向世人展示春天即将到来,当万花盛开时,它却隐藏了起来。可以看出来晋王殿下不怕困难,不计较名利,勇于奉献。整首诗读起来更是朗朗上口,应情应景,真的是好诗!晋王殿下请上座吧。”褚亮佩服的说。

众人也觉得褚亮分析的很有道理。李治也引起了在场很多人的注意,房玄龄和已经致仕的杜如晦对李治说:“请殿下以我二人为题,作一首诗如何?”

李治沉思后,说道: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

一为钓叟一耕佣。

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

兴王只在笑谈中。

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商朝开国宰相伊尹和周朝开国宰相吕尚(姜子牙)两位老人,曾经是农夫和渔翁,经历了所有穷困而发达。如果不是汤王、文王发现并重用,可能他们一辈子都将老去,才华无所施展。汤武二帝虽然是偶遇贤臣,使得如云生龙、风随虎一般,谈笑中建起了王业。可是直到千载之后的今天,伊、吕两人的功劳又有谁敢与其争比!

房玄龄和杜如晦听到李治在诗中把他们比作了伊尹和吕尚,功劳,即使千载后也无人可比。这让两人开心不已。

国子监祭酒、儒家名士、曲阜孔家传人孔颖达向李治问道:“读圣贤书,为了什么?”

李治回答:“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意思为孔子提倡“仁”,孟子提倡“义”,只有完全做到了义,才能成仁。读圣贤的书,为的是什么?就是为了做到仁至义尽,做一位仁义、有气节的大丈夫,做一个从生前到身后,都没有愧疚的人。

孔颖达很满意李治的回答,又问道:“读圣贤书,有什么意义呢?”

李治回答:“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好!晋王殿下今日准确的阐述了读书的意义。让人畅快淋漓,当浮一大白。”孔颖达边说边将酒杯里的酒一饮而尽。

李治的到来,让现场的气氛,顿时达到了一个**。众人喝酒喝得很尽兴,很开心。而此时李治则接着说道: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诗罢,众人更是夸赞李治有大才、有志向、有气节,很有趣。

不知不觉,一天过去了,众人也都尽兴而归,纷纷向皇帝告辞。杜如晦、孔颖达等人离开时,都拉着皇帝的手说:“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还能和陛下在一起,这么开心。值了!真是值了!纷纷夸赞李治有才华,皇帝教子有方。”

皇帝李世民也很开心,也觉得李治很有才华,很有志向、很有趣。

甘露殿,李治被皇帝李世民召进了书房,皇帝问道:“近日,太原留守高士廉上奏折,提议重新编写《氏族志》,希望我陇右李氏取代清河崔氏,成为《氏族志》首位,你怎么看?

李治说:“儿臣希望父皇不必修改。我乃陇右李氏,不管走到哪里,提起这句话,儿臣都会感到骄傲。有些人自诩为汉室血统,血统高贵,可天下周知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血统却一点儿也不高贵。英雄不问出处,出门何必处处提父祖。”

太宗笑道:“我儿对我陇右李氏有自豪感,自立,有担当。你师从赵恭存、许敬宗,学习多年,不知你有什么为政体会吗?”

李治回答道:“父皇的重用人才、轻徭薄赋、打压豪族、整肃吏治、讨伐不臣,儿臣深以为然,而且甚为佩服,但儿臣还想做好另一件事。。。”说着他端起茶杯,说道:“假如这个茶杯是这个社会,是所有百姓,我希望我能托住它,给它一个保障,让所有的百姓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病了,有人看、年龄大了,有人照顾。”

太宗很感兴趣的说:“给所有人一个保障。那你对待豪族呢?”李治说:“如果他们能为我所用,我会依然让他们得享荣华富贵,并且比现在过的更好,如果他们胆敢威胁皇权、危害百姓,我会毫不留情的除掉他们。毕竟政权稳定,才是百姓安居的前提。”

李世民又问道:“如果让你主政一方,你会如何做?”

李治回答道:“一手拿笔,做好宣传,让贤才为我所用,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让百姓拥护我;一手拿刀,对危害百姓的蛀虫、危害边疆的外族,毫不留情。”

李世民赞道:“好!见解独特,却句句切中要害。那你对对外战争怎么看?”

李治郑重的回答道:“不惹事,但也不怕事,我不喜欢战争,毕竟战争就意味着死人,但是如果有外人胆敢屡屡挑衅,我会用重兵打服它,打怕他,不打则已,打则打出十余年甚至是几十年,数百年的和平。”

李世民大笑道:“不惹事,但是不怕事,这才像我李氏子弟。你退下吧。”

李治平静的说道:“儿臣告退,儿臣希望父皇能把今天的谈话当做秘密,不然儿臣会很麻烦。”

李世民调笑道:“知道麻烦,你还说?”“侍父以孝,伴君以忠!”说完李治转身离开。

李治走后,长孙无忌慢慢的从屏风后面走出,“辅机,你怎么看?”长孙无忌缓缓的答道:“晋王殿下,愿为百姓提供保障,是为仁;明知道可能会对自己不利,却对陛下毫不隐瞒,是为孝;提议不改《氏族志》,有担当,是为勇;请陛下保密,善于保护自我,是为智;更难得的是“不惹事,但不怕事”“一手笔、一手刀”可谓刚柔并济,有礼有节。臣以为,晋王殿下可大用。"李世民笑道:“其实我早就已经开始用他了,只是你们都不知道罢了。他遥授并州都督,长史是你,护军都督却是李绩啊。李靖年龄大了,毕竟六十多了,以后军中就是李绩领军啊,房玄龄、魏征、萧禹年龄也大了,岑文本、马周资历尚浅,以后朝中还得靠你呀。”长孙无忌连忙道:“陛下圣明,陛下深谋远虑,臣不及万一。臣虽愚钝,然臣得陛下厚望,必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长安,郑仁基府邸,郑仁基拿着一张纸对各位族长说道:“都看看吧,刚得到的消息,咱们精心安排到李世民身边的一位内侍传过来的,被发现了,杖毙。”

纸张在众族长手中传过,崔氏族长说道:“长孙无忌评价还算中肯,晋王殿下品行、才学均算上佳,不知该如何拉拢?”

郑仁基缓缓地说:“现在看来,皇帝是早有准备啊,咱们这时候再让支持魏王的中书侍郎岑文本岑大人、御史大夫萧禹萧大人再支持晋王,看来是晚了,听说晋王已成年,满15岁,却未婚娶,虽然咱们看不起他陇右李氏,可是让旁支嫁过去也没什么?王族长,当初,你王家扶持王世充,得罪陛下最狠,受的打压也最重,不如你王家出一女嫁过去,如何?”

王氏族长思索片刻,说:“好吧!不过我得需要时间准备。”

皇宫,长孙无忌走在回家的路上,他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养在深宫的晋王,会屡屡提到百姓,并知道他们需要保障?(他怎么知道,李治重生前,没车、没房、没女朋友、担心养老、害怕生病,没有未来的心情。)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重生之李治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军事历史 重生之李治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章 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