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壮士”被删引起的论战

“五壮士”被删引起的论战

背景介绍(别说我不务正业,《闪箭》也有更新,但良心驱使我非写本文不可,朋友你也最好一读)

-在新的上海市二期课改语文教材中,《狼牙山五壮士》被正式删除。

据上海市教材编写组主编徐根荣介绍,当初选择这篇文章是出于与时代接轨的考虑。徐根荣告诉记者,在当时,教材中革命英雄主义占主要成分,“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在20世纪70年代人的心中很容易产生共鸣。而且那个时候,无论老师还是学生,从小都受到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对这些战争题材的故事有较深刻了解,甚至有些老师还亲身经历过,所以,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动情,学生听得也动心,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同样,把《狼牙山五壮士》从新课本中删除也是现代社会的需要。”徐根荣告诉记者,现在社会以多元化为主,学生们需要更多更新鲜以及种类丰富的知识,过去单一以革命战争题材为主的文章结构就与学生们的思想脱节。

-湖南教育出版社新编小学教材也删除了该文。

记者昨日采访了湖南教育出版社,该社编辑室一位姓罗的编辑明确告诉记者,虽然现在新教改的小学教材只出到2年级,但送到国家教育部审核的5年级教材,已经没有收录《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了。他告诉记者,新时期的英雄很多,比如袁隆平、任长霞等人的英雄已收录到新课本中。新的时期革命英雄主义仍然需要,只是这种需要应该转化形式。在和平时期,新英雄用新的方式付出与奉献,这些方式很贴近生活,与孩子们的环境接近,这对孩子们理解什么是英雄主义,怎么做到英雄主义有很大帮助。

-除了上海、湖南的新教材,目前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新课本也删除了《狼牙山五壮士》的内容。

语文教材专家对此的解释是,当初选择这篇文章是出于与时代接轨考虑;同样,把《狼牙山五壮士》从新课本中删除也是现代社会的需要。针对近日部分媒体报道‘小学语文教材删除课文《狼牙山五壮士》’一事,教育部有关部门负责人今天澄清了这个谣言。目前,《狼牙山五壮士》仍在小学语文课本中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负责人表示,出版社只是将该课文由小学五年级新课本调整到四年级的自读课本中去了,并强调不是删除只是调整。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这位负责人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2001年颁布后,该文被选入与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配套使用的《同步阅读》四年级下册中,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语文教材的广大实验区使用。这位负责人说,目前,国家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对教材的革命传统篇目有数量上的要求,没有规定具体篇目。因此,审查通过的教材中都有革命传统教育的篇目,只是不同版本选择的篇目不同。这位负责人表示,在中小学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任何时候都不能丢,特别是在新形势下更应该加强。

-------------------------------------------

分析(为何“狼牙山五壮士”题材适合做访谈栏目)

第一:辩论双方在概念上存在不小的差距:

从以上材料看来,删除“狼牙山五壮士”的地区主要有上海、湖南,和人民出版社的教材。删除原因主要因为该主题与时代“脱节”。但是,在新的形势下,似乎各地教材编写组主编依然强调“英雄主义教育”,而人民出版社则强调“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他们认为新时期的英雄可以取代过去的英雄,因而做出了这种“调整”的选择。这种论点与与目前大部分反对声浪之间有概念的差别,许多人认为“狼牙山五壮士”之所以不能删,是因为他们代表了民族的气节,是“民族英雄”,而这是大部分新时期英雄所替代不了的,也不是笼统的“革命英雄”,他们是“抗日的英雄”,这一点是教材编委一直回避和无法解释的问题。

第二:问题目前还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

虽然人民教育出版社声称并非“删除”而只是“调整”,但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在“调整”上避而不谈的问题是:“读本”不等同于“课本”。当人民教育出版社就《天龙八部》和《卧虎藏龙》两篇武侠小说节选内容进入高二语文读本一事首次公开接受媒体采访时,人教社办公室主任王志刚说,课本应指正式教材,即教科书。对于有媒体报道中所说的“高中语文课本”实际上并不是课本,而是与人教社编写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必修)》配套的课外读物。王志刚说:“既是课外读物,就不会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也不会纳入考试范围。”同样是“读本”,在这次“狼牙山五壮士”事件中,人教社却聪明地避而不谈,明显是在隐瞒对自己不利的信息,有蒙蔽广大反应者的嫌疑。换句话说,《狼牙山五壮士》现在享受的正是金庸小说的待遇。

第三:问题在社会上造成了非常普遍的反应,电视媒体不能够不闻不问。

这是一个值得媒体介入与关注的社会问题。媒体的作用就是传送与沟通,反映社会上不同的声音。虽然现在互联网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电视媒体单向沟通的功能,但是作为重量级媒体的报道,更具有传播效力。特别是,目前正方(教材编写组与人教社)拥有特定的教材改编权利,有权利作出教材改编行为,而反方(反对删除“五壮士”的社会人士)没有任何相应的权利,无论他们如何抗议,都无法改变正方的决定。这在社会结构上是一个不公平的现象,反方可以称为决策上的“弱势群体”,而新闻媒介则是弱势群体发挥影响的重要通道。他们虽然没有权力直接改变教材编写组的决定,但是他们的声音应该被听到、被传播,从而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即使最终改变不了“五壮士”被删的命运,至少有一个沟通对话的机会。

第四,问题对中国的未来一代有深远的影响。

小学时接受什么教育,对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决定性的影响。“《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是一篇教育学生非常好的题材。对现在的孩子,那段历史是一段空白,通过学习可以对孩子起到一个很好的教育作用。”长沙市芙蓉区蓉园小学五年级(3)班的肖利军老师这样告诉记者。作为语文老师,她上学期还教了《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课后孩子们积极收集有关五壮士的材料。不久前,当听说狼牙山五壮士之一的葛振林老人病重,孩子们纷纷拿着报纸告诉她,这位爷爷的事迹我们在课本中学到过,可见孩子们没有忘记这位英雄。然而,什么样的人才是英雄?刘翔等为国争光的人才是英雄,为了新中国浴血奋斗的革命先烈是不是英雄?英雄应不应该有古今中外之分?这些都是少年儿童们自己无法选择,而我们作为成年人却无法回避的问题。如今,删除“五壮士”这一草率的决定对于我们祖国的未来是不是最好的选择?教材改编组和人教社有没有剥夺全中国所有家庭的孩子接受民族英雄主义教育的绝对权力?甚至不允许为孩子未来担心的家长进行质疑?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个在美国实验室的中国留学生在网上留言说:为一个在异国他乡生活多年的中国人,我想我知道祖国多年来对我的教育给予我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那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特别是我们民族的英雄主义精神。我,恐怕做不了英雄,没有那个素质,但是,我可以保证我自己不做狗熊,更不做汉奸。我幸运的在童年接受了那些“老掉牙”的故事的教育,知道我们民族有那么多的英雄。今后的孩子们,还有我这样幸运吗?我们实验室来了一个台湾女孩,她是一个小**分子,我给她讲了黄继光,董存瑞,邱少云,狼牙山五壮士。她的眼睛,瞪的好大。后来,我本着平等的原则,对她说,这些人都是共军的英雄,我问你几个人,看看你是否知道。我说了张自忠,高志航,佟灵阁,赵登禹等等很多国民革命军的抗日英雄。令我遗憾的是这个小姑娘一个人也不知道。我很悲哀的看着她说,“如果说共军的英雄你不知道,那还情有可原,但是**英雄,你为什么也不知道?为了民族独立和尊严,在关键时刻我们是需要抛头颅撒热血的。”我就是想说――中国不能没有英雄主义。我为什么敢于让她随便询问实验室的中国人关于中国的“抗日英雄”?因为我自信,我相信每个中国人,未必有“作英雄”的勇气,但是,我知道每个中国人心里面都有英雄,都有血性。可惜,我已经是个三十出头的人,我的实验室的中国同事,也大多是我这个年纪或者更大一点。十年以后,当读着“武侠小说”课本长大的孩子们来到我们实验室求学,我还能有这个自信吗?我还敢让一个**分子去向这些不知道“五壮士”为何物的中国下一代询问中国的英雄吗?我恐怕不敢了。

第五,问题在引起社会争论的同时,也折射了社会转型期间的激烈文化冲突。

除了上述官方观点外,民间也有不少支持“五壮士”被删的论点。正反双方观点的对立,从各个方面充分体现了经济改革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的演变,很有访谈探讨价值,兹分列如下。

1)官方观点:“五壮士”与时代脱节。

徐根荣告诉记者,现在社会以多元化为主,学生们需要更多更新鲜以及种类丰富的知识,过去单一以革命战争题材为主的文章结构就与学生们的思想脱节。

反对方:a)英雄虽然产生于不同年代,为了真理而不懈奋斗甚至牺牲生命的内核却不会发生改变。这就是为什么岳飞、文天祥、林则徐这类更古老的英雄,其壮举今天依然能够深深打动人心的原因。革命先烈为了新中国浴血奋斗的英雄故事,与今天刘翔等为国争光的英雄故事,其内涵可谓一脉相承。英雄不应该有古代现代之分。

b)值此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我们不加思考,也没有什么更为充足的理由,就做出了这么一个让人为之心痛的举动,到底是谁给了你们这么大的权力?在删除之前,想到过那些个曾经遭受过日本侵略者蹂躏的人的感受吗?想到过全中国人的感受吗?

2)官方观点:“五壮士”在新时代引不起共鸣。

官方观点:“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在20世纪70年代人的心中很容易产生共鸣。而且那个时候,无论老师还是学生,从小都受到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对这些战争题材的故事有较深刻了解,甚至有些老师还亲身经历过,所以,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动情,学生听得也动心,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但现在则不同了。

反对方:a)这个观点,及其可笑。师生没有共鸣?责任在老师不在学生。如果说,老师就对于“英雄”没有共鸣,你让孩子们如何取得共鸣呢?孩子都是无瑕的白纸,你要让他们变成什么色彩那就是什么色彩。如果说教师本身就是不务正业,没有爱国之心,报国之志,那么,你能指望你的学生当中出现矢志报国的弟子吗?连堂堂教科书主编,都能够自我阉割掉民族气节,那么基层的老师还能有什么“血性”呢?如果现在这些读武侠小说课本的孩子们有朝一日成为了教师,那么他们教育出来的学生,能是个什么样子?我不敢想像了。

b)芙蓉区蓉园小学五年级(1)班的班主任谭莹老师说:“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从写作角度看《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写的非常精彩,文章很有气势,文章渲染的氛围、情绪非常浓。”谭莹老师认为,不应该把《狼牙山五壮士》从教材中删除,有保留《狼牙山五壮士》的必要。“教材选择是多元化和多类型的,有壮烈的美,也有震撼人心的感动,《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就是如此。”

3)官方观点:新时期英雄更贴近生活。

像杨利伟、刘翔、姚明这样的新时代楷模,他们的事迹都有电视直播,全世界几十亿人都能看到,所以他们的事迹是真实可信的,是值得无数青少年学习的。

反对方:a)说句实话,刘翔我很佩服,但把他写进课本我坚决反对,刘翔与姚明等运动员主要是身体的先天优势与后天的训练,并不符合真正“英雄”的定义。更不能替代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英雄。

b)什么是英雄?徐主编用几个生活中的个体,来替代五壮士,这是我不能认可的。无论是刘翔,桑兰,还是杨立伟,都不可能具备五壮士的英雄气概。什么叫做“英雄”什么叫做“勇敢”?我个人的理解只有“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人,才算是英雄。五壮士正是这样的人。在他们上山的时候,作为熟悉地形的战士,他们就知道自己走上了“绝路”,他们面临的只有“被俘”或者“死亡”。他们有没有活路?他们有。但是,为了掩护上级机关,主力部队,还有根据地转移的老百姓,他们选择了牺牲自己。这是真正的英雄。这是历史证明的英雄。无论刘翔,桑兰,还是杨立伟,谁面临这样的“生死抉择”了吗?谁也没有。刘翔是一个优秀的运动员,他在全世界面前,证实了我们这个“人种”同样具备不亚于其他人种的优秀的体育素质;杨立伟,绝对是一个优秀的军人,我不怀疑他面对敌人的时候同样能够爆发大无畏的崇高品格,之不过航天飞机不是狼牙山的“死地”,默默无闻的工程技术人员是不会把优秀的战士送上绝路的;至于桑兰,怎么说呢?我只能说是意外事故的悲剧牺牲品。“身残志坚”值得称道,但是,她也只是个人的英雄,不是民族的英雄。这些被徐主编提出的个体,每个人都有很优秀的地方,但是恕我直言,这些人不算是我心目中的英雄。这些人不能替代五壮士。从这个意义上说,五壮士是不能被替代的,更不能被删除的。

c)北京市海淀实验中学初二的几名女生表示,自己还非常清楚地记得小学这篇课文的内容,如果这篇课文被删了,“实在太可惜了”。同学们坦诚地说,如果是刘翔和五壮士摆在一起,那一定会更加喜欢看刘翔的,但是这不代表历史题材的课文就应该消失。连孩子们都这样认为,五壮士是五壮士、刘翔是刘翔,时代不同,英雄人物也赋予了不同的内容,这的确是值得我们很好反思的一个问题。

d)上海、湖南教育局的主持人应该自责!现在,作为地方主管,起码的"教"书"育"人原则已没有了,而是极力地迎合着一些追星族的空虚心灵,如近期的:政治不记分(美其名叫“减负增效”,而使社会主义政治边缘化),投票选“爱国主义歌曲”(对投票很感兴趣啊!只要投票,就“民主”了吗?当今,美国在世界各地培植反对派,鼓动投票,民主吗!?太平吗!?再则,如今这些孩子在“德”“智”“体”上,如果已成熟到可以用投票方式决定国家民族的前途、自己的命运了,那还要你这个学校“教”“育”吗!),到删革命英雄主义课文(美其名叫“现代社会的需要”,当今的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是大主编说的那些吗?非也!!!)……,等等。你们也是追星族啊!你们如此追星,是想”育”什么样的人啊!应该有个交代吧!但可以肯定,绝对不是我们国家迫切需要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台湾地区歌手周杰伦的一首《蜗牛》被收入上海中学生爱国主义歌曲推荐目录之列,这是记者在昨天召开的上海市德育教育工作会议上获得的信息。同时被收入的还有《真心英雄》、《中国人》等多首港台流行歌曲。上海市教委教研室音乐教研员王月萍是此次选取曲目的负责人,她告诉记者,由政府部门出面向学生推荐歌曲这还是第一次,向中学生推荐的100首歌曲主要还是学生喜欢唱的。至于何以会选择周杰伦的《蜗牛》,“关键是这首歌的歌词挺好的。”王月萍说,由于感觉这首歌的思想内容十分上进,唱起来朗朗上口。

《蜗牛》歌词(节选)

“该不该搁下重重的壳

寻找到底哪里有蓝天

随着轻轻的风轻轻的飘

你静得像都不敢歇

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

等待阳光静静看着它的脸”

这是爱国主义歌曲吗?

4)网友观点:“五壮士”事迹不可信。

网友观点:狼牙山五壮士”的事迹有谁看见了?日本人看见了,但是谁能拿出日本人写的事迹材料来?他们的事迹就只有几十年来,一直被选在教科书上那个版本。但是,这个版本真实吗?按照这个版本的说法:狼牙山五壮士奉命阻击大批日军,掩护机关和群众转移。他们一直坚守在阵地上,打退了敌人多次进攻,打死了几十名敌人。后来,弹药打光了,他们就用石头砸,石头砸光了,他们就宁死不做俘虏,纵身跳下了悬崖。三人牺牲,两人被救。这样的故事可信吗?五个人就能把大批日军阻击住,还打死几十个,而且,到最后,他们五个人一个也没被打死,这简直就像好莱坞电影里的兰博!爱国主义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老一套的东西已经不管用了,强行使用只会成为笑柄,只会起到越来越相反的效果。

反对方:a)这是信仰!有一些虚构有什么关系?这是信仰,你这种缺乏信仰的只相信眼睛看到的真实,跟不会抽象思维的动物有什么区别?人的精神与情感,远远超过“真实”带来的震撼!美国人还不是信奉虚构的天堂,皈依基督?美国人以绝食反对军舰取名“圣体”被亵渎,中国人以什么方式抗议“五壮士”被删?

b)五壮士要是知道今天的ZF是这个样子,我想他们是决不会选择跳崖的,投敌算了,他们可能会更加后悔参军闹革命,图啥呀!

c)只觉得,透心的凉!一个民族是否有希望,关键看民族的精神!一个代表民族不屈服的精神的事迹,却被人这样置疑?试问,这和现在日本人置疑,南京大屠杀是否真的存在,是一个道理!

5)网友观点:语文教材不应该用在政治教育上。

网友观点:我看了一些有关的争论文章,大多在什么“爱国主义教育”、“革命英雄主义教育”上做文章。我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这篇文章是被删除出语文教材,不是政治思想教育教材。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课都被当作思想教育的工具,这是语文教育的误区。让语文还原为语文,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坚决支持把《狼牙山五壮士》一类的政治教育文章驱赶出语文教材。我当然不反对爱国主义教育,但这不是语文课的任务。

反对方:a)这不是“政治教育”,这是“民族精神”的继承。如果在我们的教科书中,把这一抗日战争题材的内容删除,我们的后代只能从枯燥的历史中知道有抗日这么一回事,更无法身临其境地体会“狼牙山五壮士”英勇抗日的英雄事迹了。《最后一课》这篇法国都德撰写的爱国作品还保留在初一的语文教材中,而我们自己的民族英雄故事却要被删除了。“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一个悲哀的民族;然而一个有英雄却不知尊重、不知珍惜的民族,则是一个可怜的民族”。在笔者看来,这删除的不仅仅是一篇文章,删除掉的是中华民族巨大的精神财富。

b)孩子们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是潜移默化的作用,无论是语文课本、历史课本都可以成为载体,让孩子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幸福生活。中国教育,一向是讲究“教书育人”的。育人,是目的;教书,是手段。从古代开始,中国人就讲究“教化”。所谓“教”就是教育;所谓“化”就是通过教育改变被教育的对象。教而不化,就丧失了教育的目的。怎么化?用什么来化?这是教育工作者应该慎重考虑的问题。难道说,用“和孩子们生活脱节”这样的托词就可以恣意阉割我们民族的最可宝贵的英雄主义精神吗?恰恰相反,不但不能阉割,而是要想办法把英雄精神传成下去。因为教育恰恰是要用优秀的东西来“化”人的。英雄主义就是最优秀的东西之一。就算是语文讲究“美”,那么,五壮士的英雄主义精神难道不“美”吗?红妆少女,玉笏牙板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美;难道关西大汉,铜钵铁板的“大江东去”就不是美吗?不要忘了,没有关西大汉舍死戍边,红妆少女恐怕只能是被侵略者蹂躏的牺牲品了。美,需要付出代价,有时候甚至是鲜血和生命的代价。和平很美吧?没有人用生命保卫和平,我们就只能是亡国奴。如果说有人认为敌人刺刀下的“和平”更美,那么,我就无话可说了。

c)什么叫做“语文”。中国文章,应该讲究“义理”“考据”“辞章”的――我的语文老师就是这样教育我的。三个关键因素,“义理”排在第一位。文字,永远仅仅是表现形式,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文字,也是人类思想和文明的载体,丧失了内容的载体,就没有存在意义了。抱歉,我是一个“文以载道”的支持者。我认为,文章,必须要有精神内涵。否则,就不成为文章。至于说一段文字,一篇文章的内涵是否被读者接受,那就看这个文章的表现形式是否能够深入人心了。换言之,文字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让读者接受你的“观点”。教科书,更是这样。美好的文字,容易被人接受,但是,如果仅仅是表现形式的美,丧失了文章的“精气神”,那么,这样的文章,就根本没有意义了。

d)中国的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怎么可以抛弃英雄主义?难道说,这个世界真的就没有战争,我们的民族真的就没有危机了吗?不是的,恰恰相反,中华民族在我所能预见的未来,还是我们的国歌所唱的“最危险的时候”。人在海外,才更加清楚的认识到了“危机”:四周列强林立,祖国还没有统一,我们有什么理由刀枪入库马放南山?

以上是我对“五壮士”被删正反观点的总结,其中有部分是我本人的观点,大多数则是集合网上各位的观点,作了非常小的修饰,去掉了一些双方论战时过于偏激的词语。

---------------------------------------------

总结:个人观点:

我从自己的专业角度提出一些善后的看法:

“五壮士”被删这件事情本来应该在第一时间迅速解决的。可惜,市场经济搞了这么多年,中国企业已经基本接受营销观念,但中国非营利机构(包括政府、医院等)对于营销观念认识十分缺乏。不能说专家的意见就没有道理。毕竟,历史总是在前进,那种烽火连天、血雨腥风的岁月对今天的孩子而言,已经遥远得如同传说了。让孩子们从这样的故事中去学习语言文字,确实会出现理解上的困难。但是,无论他们有什么样的道理自圆其说,他们面对重大的公关问题却只想避而不谈,或者以“调整说”代替“删除说”,是解释?是辟谣?还是开脱?面对沸腾的外部反应,他们没有想到可能产生对于教育部门极大的不信任的后遗症,是其本身形象的巨大损失。教育部也应该出面干预,因为国内众多人的反对之声,绝对不利于教育工作的开展,也有违教育改革、教材改革的初衷。将“五壮士”加回到正式课本之中,只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我们的教育部门为何想不开,为何要与社会公众进行对决呢?一个非常不明智的决策。

举两个例子,在营销国度的美国,人们如何妥善地处理公关危机,挽回企业或者政府形象:

第一个例子:为什么美国人不接受“新可口可乐”?可口可乐就是传统美国精神的象征。

上个世纪70年代末,可口可乐公司为了扭转产品占有率不断下滑的局面,决定推出新口味可乐,因此在1982年实施了“堪萨斯工程”。“新可乐”上市初期,市场反应非常好。1.5亿人在“新可乐”问世的当天品尝了它,历史上没有任何一种新产品会在面世当天拥有这么多买主。

然而好景不长,风云突变。有的顾客称可口可乐是美国的象征,是美国人的老朋友,可如今却突然被抛弃了。还有的顾客威胁说将改喝茶水,永不再买可口可乐公司的产品。在西雅图,一群忠诚于传统可口可乐的人们组成了“美国老可乐饮者”组织,准备在全国范围内发动抵制“新可乐”的运动。许多人开始寻找已停产的传统可口可乐,“老可乐”的价格一涨再涨。到6月中旬,“新可乐”的销售量远低于可口可乐公司的预期值,不少瓶装商强烈要求改回销售传统可口可乐。

在经历美国人民的强烈抵制后,7月11日,可口可乐公司决定恢复传统配方的生产,可口可乐公司的高层管理者还站在可口可乐标志下向公众道歉,并宣布立即恢复传统配方的可口可乐的生产。消息传来,美国上下一片沸腾。所有传媒都以头条新闻报道了“老可乐”归来的喜讯。华尔街也为可口可乐公司的决定欢欣鼓舞,“老可乐”的回归使可口可乐公司的股价攀升到12年来的最高点。

第二个例子:绝食抗议者通过记者联系总统,成功更改军舰亵渎“圣体”的命名。

在里根上任伊始的时候,有一次,记者尼古拉斯-冯-霍夫曼求当时的众议院议长奥尼尔帮忙,去阻止一个叫米奇-施奈德的家伙自杀。这个人是一个政治活跃分子,后来因为呼吁改善无家可归者的条件而名声大噪,不过,当时他从事的事业还没有那么大:五角大楼打算把一艘核动力攻击舰命名为“圣体”号,他认为这是亵渎而进行了绝食抗议,此时已经到了第n天。

奥尼尔打电话给里根的助手米歇尔-迪弗,请他调查一下“圣体”号事件。并告诉他,无论他能做点什么,众议长都会欣赏的。迪弗直接去找了里根,事情有了戏剧性的变化。

里根推翻了国防部长温伯格的意见,亲自把军舰原来有争议的名字改为“圣体之城”。军舰的名字世俗化了,米奇-施奈德也结束了抗议,重新开始吃饭。总统避免了一个公共关系上的难题,同时也为一位未来的英雄人物、华盛顿解决无家可归者问题的推动者,多争取了几年寿命。

综上所述,对民意决不能掉以轻心,非营利机构包括教育、医院等组织也存在公共关系问题,必须及时、妥善、正面地解决公共危机。为了方便访问,请牢记bxwx小说网,bxwx.net,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闪箭,原《我是箭,我是闪电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闪箭,原《我是箭,我是闪电
上一章下一章

“五壮士”被删引起的论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