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无情打击

第八十三章无情打击

丞相被放倒了,从此朝廷上下对晁错更刮目相看。

御史大夫陶青被升为丞相,从此就开始了西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丞相一般都是从御史大夫升上去的。至于陶青,这个人历史记载非常少。这一点我非常奇怪,整个《史记》和《汉书》对一些当朝的大员基本都立传,尤其是做到丞相级别的,但陶青没有,为什么?唯一能知道的就是他老爹陶舍是刘邦的老功臣。

于是晁错就破格被提拔为御史大夫,破格到什么程度?他连个侯都不是,这使他成为汉朝为数极少的没有爵位而直接位列三公的主。

晁错对削藩那是吃了称砣-铁了心了。前154年,他又上书了,这次矛头还是指向了吴王刘濞。以前一方面汉文帝对他的态度暧昧,令一方面他也没有什么权势。所以汉文时代他也只隐约指出吴王应该削。如今自己位列三公了,还有什么不能提的呢?

他正式上书要求削吴王刘濞了,理由是:前面吴王因为太子的事,诈病不朝,安律当斩。可是文帝不忍,赐予几杖,本想让他改过自新,不料这小子变本加厉,反而更加骄横。开山铸钱,煮水为盐,招天下流氓之徒密谋反叛。如今看来,削他他反,不削他他也反。削他,他早反,则祸小;不削他,他迟反,则祸大。

文帝不是不想削,而是自己没本钱。至于削了早反,不削迟反,这个逻辑更看不懂了。反正晁错的意思大家都明白了,就是要削并逼他反。但是反了会有什么后果,估计他也没有想清楚,甚至到死他都没想清楚。

前面改改法令,立立规矩也就算了,毕竟是人民内部矛盾,好解决。如今可好,你刚上台就开始搞敌我矛盾,刘启也觉得有点棘手了。

那就听听大家的意见吧,于是刘启开始召集会议了。其实会议是捣浆糊的好地方,好的可以捣成坏的,坏的也可以捣成好的,有的事可以捣大,有的事可以捣小,关键是看老板想怎么捣。

会议参加者有公卿,列侯,宗室成员,清一色的大员。能混到大员级别的当然眼神的好,一看是晁错提出的意见,大家伙开始掂量了:要是同意吧,吴王真反了,到时候镇压成功了还好说,要是不成功呢?要是不同意吧,晁错谁敢得罪啊。于是乎,基本都保持沉默。

刘启很奇怪,行与不行你们总该表个态,不能一直这样划水吧。

这时候有个人跳出来表示反对,原来是窦婴。

敢提反对意见的,尤其是敢反对反对晁错的自然是有两把刷子的,原来这窦婴是刘启老妈窦太后的侄儿,属于皇亲国戚。正是由于这层关系他被任命为詹事(主管皇后,太子家务,副部级)。

刘启也不傻,知道削吴王那是自讨苦吃,见有人反对了就立即捣捣浆糊,把这事糊弄过去了。

吴王没有削成,但另外个人却是可以打击一下的,就是吴王的相袁盎。

袁盎前面汉文帝比较赏识他,但是在淮南王刘长事件中袁盎表现的很不地道,明明知道汉文帝那点小九九,可他偏要点破,弄的汉文帝很不爽。正好匈奴14万人进攻陇西,杀了陇西都尉,汉文帝就就把袁盎给发配过去做新任的陇西都尉。到了陇西,袁盎又惹麻烦了。袁盎这个人有个很大的长处就是好士,也就是喜欢交结侠客之类的人。在陇西他任然保持了这个传统,对手下的士兵特别好,弄的士兵们“皆争为死”。

刘恒有看不下去了,这哥们如此得人心,要是哪天和匈奴联合起来,那还了得。就把他弄到齐国去了。本来汉文帝对齐王刘襄兄弟就很忌惮,还好刘襄死的早,没把他怎么样。刘襄的儿子齐文王继位,但这哥们在前165年就挂了,无子,国除。

后来,刘恒思念刘肥功劳,就把他剩余的六个儿子也都封了王,刘将闾为齐王,刘志为济北王,刘贤为淄川王,刘雄渠为胶东王,刘卯为胶西王,刘辟光为济南王。请记住这些人,他们在吴楚七国之乱中都将隆重登场。

立了王就要派相过去,这是汉朝的定律,于是袁盎就有了份新的工作:齐相。

也不知道为什么,没多久袁盎又换了份工作:吴相。那时候刘濞的反形以具,袁盎的主要工作当然是劝他不要反。袁盎可是天下名士,不反其实对刘濞好处是大大的,反正他做的是土皇帝,谁也不用理。反叛成功与否,是有概率的,要是反叛失败,自己练老本都得赔进去。所以,他本意不愿意反,既然袁盎代表党中央来给自己递话了,刘濞乐得顺水推舟,对袁盎也相当的不错。

但是晁错有想法了。

晁错跟袁盎那是针尖对麦芒,谁都不卖谁的账。

也不知道在何时因为何事,俩人就结下了仇恨。从此,只要有袁盎的地方晁错就避开只要有晁错的地方袁盎就避开。(两人未尝同堂语)

如今,晁错是想方设法逼刘濞反,但袁盎老说刘濞不会反。弄的晁错很郁闷。终于晁错对袁盎下手了,手段当然是大小报告,理由是袁盎收受刘濞的贿赂。

于是袁盎就被贬为庶人(平民百姓)。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风烟大汉四百年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风烟大汉四百年
上一章下一章

第八十三章无情打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