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 狠狠一耳光
给了朱棣狠狠一耳光的不是别人,正是他最近格外倚重的解缙。
解缙要编出一部旷古绝今的《永乐大典》让朱棣名垂千古,朱棣自然对他相当倚重,动不动就当着朝臣的面说什么“遇到解缙是朕的荣幸”这种很容易让人误会的话。
别人听多了怎么想的不知道,反正解缙听多了这样的话,他的心思自然而然的就大了。
解缙曾经年少成名,却也因为少年意气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虽说朱元璋当时没要他的小命,可解缙也被弃之不用了十年。
用个时髦点儿的词就是,他被雪藏了十年。
十年,正好是他最好的光阴,结果就这么蹉跎了过去。
等建文帝用他的时候,他已经是三十好几,既没有时间,也不愿意再蹉跎了。
如今朱棣肯用他,又时不时说什么看重他的话,解缙心里的权力欲望自然是不断膨胀。
说句不好听的,他就是给点阳光就灿烂,给点颜色就妄想开染坊。朱棣说那些话虽然的确是看重他,可朱棣看重的是他的才名和修书的本事,可不是让他勾结皇子,玩弄权术的!
解缙现在是意气风发,显然没看透这一点。
为了能够早日从修书这个苦差事里头摘出来,完成他自己的权力抱负,解缙直接给朱棣玩了一回敷衍了事。
永乐二年,他匆匆了事,然后就迫不及待地捧着编好的书去找朱棣了。
去的时候,他满心以为朱棣会大大奖赏他。
然而,等朱棣看到他送来的书,朱棣的脸色就青了。
他翻了一页又一页,越看越是觉得不顺眼,这都是什么鬼玩意儿!他让解缙编的是一本能够传世的巨作,可不是这种让人看笑话的破烂玩意儿!
朱棣气得直接把书撕成了两半,砸了解缙一脸,又把他臭骂了一顿。
要不是想到今后还需要解缙编书,他早已气得把这人看了。
解缙的胆子真是太大了,居然糊弄到他的头上来了,这是仗着他不会罚他?
解缙吓得趴在了地上,一颗心七上八下,慌乱异常。
他从来不知道,朱棣生气的时候竟然如此可怕!
他也从未想到,死亡竟然离他如此之近,他这次是生是死,全在朱棣一念之间。
他吓得出了一身冷汗。
好半晌,就在他以为自己会死的时候,朱棣的声音才再次响了起来:“你下去吧,好好把《永乐大典》编出来,没有下一次!”
朱棣的声音虽然很冷,可这话听在解缙耳朵中却是犹如天籁,他如蒙大赦,怕朱棣反悔,赶紧一番表态,就差赌咒发誓说出什么什么“拿人都担保”这种话了。
等他退出大殿,离朱棣越来越远,解缙才擦了擦脑门子上的冷汗,觉得刚刚在鬼门关前面转悠了一回,差点儿就进去了。
这次之后,解缙果然不敢懈怠了。
他就是想懈怠也做不到,朱棣特意派了道衍来监工,又给他找来了许多帮手。他要是再修不好书,在朱棣面前就交代不过去了。
解缙想必也是知道这一点,他这次格外卖力,坚决不给朱棣抓他小辫子的机会。
然而,解缙在修书上倒是老实了,可他的心思早就装满了权力欲望,不再如过去那般纯粹。
眼看着年纪越来越大,他又怎么可能真的老老实实,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管修书?
朱棣没找他的麻烦,他自己倒是蠢蠢欲动了。
他私下里结交了朱高炽,想要拥立朱高炽当太子。
这其实没什么好奇怪的,朱高炽对外的名声跟朱允炆有点儿像,打的都是“喜好读书,性情仁厚”的人设。
朱允炆已经退位,这辈子是没可能翻身了。
可是没了他,不是还有个朱高炽吗?
朱高炽明显是跟他们读书人一派的,只有他登上了皇位,对他们才有好处。不然若是酷似朱棣的朱高煦登上了那个位子,他们的噩梦岂不是还要继续?
这绝对不行!
朱元璋是他们的噩梦,朱棣同样是他们的噩梦!
眼下朱棣已经坐上了皇位,他们拿他没办法,决不能再坐以待毙,眼睁睁地看着朱高煦接任朱棣的位子,把这个噩梦继续下去。
太子必须让朱高炽来当!
解缙看得很不错,历史上的朱高炽当上皇帝后,他们这些文官们的好日子就来了。不仅如此,朱高炽还特别好说话,文官们一上奏,他就跟自己老子唱起了反调,没少给那些被他老子杀死的臣子平反,还要给个不错的谥号,活生生打他老子的脸。
他这么做,也不知道是真的太好说话了,还是被朱棣压制太久了,故意跟他唱反调。
不过历史上的朱高炽也的确倒霉催,虽然当上了太子,可朱棣活得实在是太长了。
朱高炽硬生生当了几十年的太子,从二十几岁等到了四十几岁,眼看着都快五十了才终于熬死了朱棣,坐上了龙椅。
可惜他的年纪已经大了,身体也受不住,屁股都没坐热,他就暴病而亡,将大好的江山留给了他儿子朱瞻基。
朱瞻基的运气倒是不错,从小就受朱棣这个亲爷爷的宠爱,又在二十几岁的大好年华坐上了龙椅。
可惜他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居然还没他老子活得久,三十七岁就死了。
当然,这都是姜明华所知道的,另一个位面的历史,这里的解缙可不知道。
他更加不知道的是,另一个位面的他虽然成功将朱高炽扶成了太子,却没能看到朱高炽登上皇位,就惨死在了诏狱里。
死因仅仅是朱棣的一句话——缙犹在耶?
这话翻译过来就是——解缙怎么还没死?
原本他若是不死,再过不久就能等来大赦。只可惜,朱棣不愿让他活着走出诏狱。
另一个位面的朱棣是这样,这个位面的朱棣虽然没那么凶残,却也开始看解缙不顺眼了。
又过了一阵子,各地的藏书楼完工了。各地的士子都非常满意,写了不少文章来歌颂朱棣的仁德。
消息传回京城,朱棣心里舒爽极了。
他既然爽了,总得给儿子封赏。然而就在封赏的时候,出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