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章 普通民众
说起来,这件事的因由还跟少佐有些关系,在关东军占领整个东北,成立满洲国之前,少佐向军部提交了一个报告《彻底灭绝支纳文化之策》。
据不完全统计,支纳民众共有四万万五千万人之多,而他们大日本帝国本土人口才七千万,堪堪超过支纳的一个零头,即使加上已经归化他们朝鲜国,那总共的人口也不到一亿。
要实现大日本帝国东亚共荣圈的梦想,靠杀人是杀不完的,这也是支纳人多的好处,只能同化,从根本上对支纳人进行皇民教育,禁汉语,说国语,如此两三代之后,支纳人变彻底的不复存在,就像他们在台湾做的一样。
这么做的好处是可以一劳永逸的解决所用问题,但缺点就是见效太慢,付出的成本太多,台湾那个小岛上存留的支纳人才几百万,而且支纳文化并不高,很多都是土著,即使这样他们在台湾岛实行皇民教育已经几十年,依然有人在不断的进行抵抗。
台湾岛的皇民教育成果也不能说是没有,但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如果想让台湾岛变成跟本土一样,那少说还得要五六十年的奴化才行,但问题是一个小小的台湾岛都让他们付出了那么的大的精力,至今还没有奴化成功。
面对支纳本土,这四万万五千万的人,他们真的能成功吗,对于他们大日本帝国的军人来讲,眼睛里是不存在失败两个字的,特别是他们几乎不费一兵一卒,就占领了比他们本土还要大,还要富饶,没有频繁地震的这片土地。
军队里,三个月灭亡支纳的声音更高了。
少佐在来关东军之前也是这么想的,他作为陆军大学的高材生,脑子里的对手都只是英美苏联这些工业国家,对于支纳这种农业国,自身的武器都不能制造。
这里大部分军队手拿的武器,甚至都是二十年前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水平,对于这种对手,三个月灭亡其国真不是只是说说而已,不过当少佐从本土来到东北这片土地上时,他的想法有了根本性的改变。
跟那些狂热的军事份子不同,少佐看到了这一连串胜利下的隐患,他不是担忧在正面战场上打不过支纳军队,而是打下来后如何治理的问题。
小小的一个台湾岛,上面的人口才几百万人都让他们付出了那么大的精力,况且成果还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
现在支纳的这片土地是不费吹灰之力的拿下来了,可是他们的皇民教育真的能成功吗,东北这片土地上的人口虽然没有支纳内地一个省就好几千万人那么多,但东北这片土地上所有的人加起来也足有两千万人之多,这可是比的人台湾岛上的人口多了将近三倍,更重要的是经过被他们炸死的那个军阀头头张作霖的治理。
东北的这片土地,工业能力要比支纳内地强上不少,可以说是少有工业能力的地区,有工业就有工人,有工人就有教育,尽管这里的教育水平还十分的底下,远远没到义务普及的程度。
但不管怎么说,这片土地上人的开化程度要比台湾的那些土人强的不知道哪里去了,少佐在来到关东军后,走访了不少地方,看到过很多一辈子面朝黑土背朝天的人,大字不识一个,连县城都没有去几次,对于支纳政府更是没有一丁点的好感,常常都是在背后不停的骂娘。
支纳政府给他们造成的各种苛捐杂税都已经提前收到了五十年之后,而当地政府拿着那些税收还一点作用都不起,所有的钱基本上都进了他们自己的腰包。
不仅如此,支纳政府的人还勾结土匪,做出一些让人想想都觉得匪夷所思的事情来,这样腐拜无能的国民政府,可以说是人心尽失了,普通的老百姓不会对这样的政府不会有一丝的忠诚,早就希望换一个统治者上来了。
少佐在最初看到这些普通民众的时候,还觉得挺高兴,既然支纳的普通民众对于谁来统治他们不会有一丝一毫的关心,那么他们大日本帝国来统治这些普通的支纳群众不是更好吗,这可以节省他们非常多的精力。
但随着调查的深入,他发现事实完全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
通的支纳群众对谁来统治他们都漠不关心是没错,只要新来的统治者少那么一些苛捐杂税,他们就会心满意足,不会闹事,老老实实的过日子,如果新来的统治者再能给他们谋取好处的话,那这些普通的支纳群众就会死心塌地的跟随新来的统治者。
按照这样的理论,支纳应该不会对大日本帝国有什么激烈的抵抗,即使因为国际原因,他们不得不先成立一个满洲国来进行过度,但最终还是可以很顺利的进行皇民奴化教育的。
事实却跟少佐以为的正好相反,无论是大字不识一个的农民,还是工厂里的工人或者是一些小商店主,对于他们大日本帝国的到来都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厌恶情绪。
根据少佐的调查,如果大日本帝国在这片土地上实行皇民奴化教育的话,必定会产生强烈的抵抗,这跟后来发生的事实相符,无论大日本帝国多么的宣传东亚共荣圈的梦想,但那些平时恨不得自己政府赶紧倒闭的普通民众,却一点都不认可他们大日本帝国的皇民奴化教育,尽管他们是一个贫穷的农业国,大日本无论是工业还是钢产量都比支纳这个国家高出不知道多少倍。
问题是,支纳的群众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有一种莫名的自信,你可以比我厉害,你可以在战场上打败我,我甚至可以统治我,但你想要我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抛弃中国人成为一个日本人,那是万万不可能的。
这不是某一个人的想法,少佐的调查走访过程中,大部分人自己都没有这样的意识,只是朴素的下意识的保护着自己的生活传统。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