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教 学 相 长
南岩相会忆东莱
考亭再会论理学
辛弃疾首先谈起淳熙九年的南岩之会。那年秋天,因弹劾唐仲友不成,朝廷将朱熹改任江西提刑,朱熹对朝廷这种和稀泥的做法极为不满,愤而辞职,由浙西转道信州,看望已致仕的师祖韩元吉,为他祝寿。
韩元吉,字无咎,号南涧,官至吏部尚书。宋代自真宗朝以后,豪门士大夫之家有两大姓,地位相当显赫,一是吕姓,一是韩姓。其中韩姓又有两大家族,一为颖川韩氏,韩家京师府邸门前多植梧桐,又称桐木韩氏,其发达之祖叫韩亿,曾官至参知政事,他有八个儿子,皆在朝为官,其中韩缜、韩绛都为宰辅,以后子孙繁衍,兴旺不衰,而韩元吉则为韩绛曾孙;另一为相州韩氏,中兴之祖乃三朝为相的韩琦,此公有子六名,长子韩忠彦,徽宗朝宰相,幼子韩嘉彦为神宗齐国公主驸马,韩琦孙辈多至三十四人,曾孙八十余人,韩侂胄是其中年纪较小之一。
韩元吉也是程氏理学传人。当年程颢、程颐有四大弟子,分别为杨时、游酢、尹熔和谢良佐。韩是尹熔弟子,而朱熹呢,比韩晚两辈:杨时传弟子罗从彦,罗传弟子李侗,朱熹则是李侗的学生。
乾道年间,朱熹母亲去世,家中困窘不堪,朱熹向在婺州任职的师祖韩元吉借钱。当时,韩元吉家中也遭不测。
早年,韩元吉在湖州德清读书时,就结识了吕祖谦,这个来自婺州的少年,尽管只有十六岁,却才思敏捷,神采非凡,韩元吉极为喜爱。十年后,他将年仅二十的长女韩馥嫁给了吕祖谦。第二年,吕祖谦果然不孚众望,连中博学宏词和进士二科,吏部免于磨勘,直接授官。几年后,长女韩馥突发疾病去世,仅二十七岁,所生的男孩随后夭折。过了两年,韩元吉又将三女韩嫘,再嫁给吕祖谦,又过两年,三女儿韩嫘也染病而亡,也只有二十七岁,而所生幼女也相继夭亡。连丧两女,白发人送黑发人,韩元吉痛不欲生。
伤心人相见分外伤心。韩元吉尽其所能,资助朱熹办理母亲丧事。
此次,朱熹到韩府,韩元吉很高兴。二人叙话,不知怎的,说起了吕祖谦。韩元吉顿时满脸忧伤,原来吕祖谦即在头年冬去世,年仅四十五岁。
为了让师祖散心,朱熹约信州士人徐衡仲,一道陪韩元吉外出游览。
此时,辛弃疾住城北带湖,而韩元吉则在城南南涧,两人多有来往。辛弃疾得知,带着礼品,赶到韩府,四人一同游览南岩一滴泉。
四位把酒临觞,吟诗填词,不亦乐乎。辛弃疾作《太常引》为老尚书祝寿:
君王著意履声间。
便令押、紫宸班。
今代又尊韩。
道吏部、文章泰山。
一杯千岁,问公何事,早伴赤松闲。
功业后来看。
似江左、风流谢安。
谈到这里,朱熹起身,让书僮研墨铺纸,提起一号羊毫,写下两幅字:夙兴夜寐,克己复礼。
墨干后,送给辛弃疾。
辛弃疾高兴道,“夫子的大字为天下一绝,夫子的教诲稼轩终生铭记,此乃一举双得。”
朱熹正襟危坐,“此言你我共勉。”
辛弃疾诚恳地企求:请夫子就给稼轩讲讲这个克己复礼。
朱熹道,此言出自《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辛弃疾说,我的理解是这样。克者胜也,克己就是一个人要能克制自己,战胜自己,不为外物所诱,不可以任性,为所欲为。礼字即是理字,礼乃固理之不可易者,复礼就是要恢复到合理化。意思说,克制自己,战胜自己,让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合理合法。
朱熹点头称是,又细心引导:克是克去己私。己私既克,天理自复,譬如尘垢既去,则镜自明;瓦砾既扫,则室自清。克己复礼,间不容发,无私便是仁。天理人欲,相为消长,克得人欲,乃能复礼。敬如治田灌溉,克己如去恶草。好如人言:“去山中贼易,去心中贼难。”克己就是要灭此心中之贼。礼对人生行为,具有指导、节制、综贯、衡断之诸作用,进而能促进人与人间关系之圆满;有礼便是行仁,孔子之以礼为教,可见其由来。故论语子罕篇又载颜渊之言曰:夫子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辛弃疾悟道:如何做到克己复礼?就是孔子所讲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里说的礼,就是指当时社会生活中,实行的各种礼仪规范,不仅应当按礼仪规范去待人接物,而且不符合礼仪规范的事,就不要去做。也就是说,学习礼,既要依礼而行,更重要的,还要随时警惕自己,不要去做失礼的事。
朱熹微露笑意,表示赞同,又侃侃而谈:克己的真正含义就是战胜自我的私欲,在这里,礼不仅仅是具体的礼节,而是泛指天理,复礼就是应当遵循天理,这就把克己复礼的内涵大大扩展了。仁就是人内心完美的道德境界,其实也无非天理,所以,能战胜自己的私欲而复归于天理,自然就达到了仁的境界。而克己包含四层含意。一曰对象。克己的己字应该是对天下每一个人说的,每一个人都作到克己,则天下归仁,就顺理成章了。还可理解为,克己是专指身居高位的帝王将相,依“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的思想理论,当政者以克己作示范,老百姓跟着克己,当每一个人都作到了克己,人们的行为都回复到公义上了,则当然“天下归仁”。二曰本意。在《论语.里仁》中,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克己就是“自省、自责、自讼”,曾子告诫我们:“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但一般人很少有自责精神,孔子就曾感慨地说:“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三曰内容。关于克己的自戒内容。在《论语.季氏》中,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在《论语.颜渊》里,孔子在回答樊迟问辨惑时,讲的不是分辨是非之道,而是自修自戒。他说:“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是强调遇事戒冲动。四曰关键。说到底克己,只是克制念头。《书》曰:“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圣是通明,狂是昏愚,心思通明为圣,倨慢为狂。而圣与狂之间的转换只在罔念与克念之间。克己复礼则要求克制我们的邪念,以立人之正念。因此,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听到此处,辛弃疾拱手作揖,夫子讲得精辟至极,弟子明白了。请喝口茶。
休息片刻,辛弃疾又拿起一册《近思录》问,此书对于士人何用?
朱熹告诉他,这套书是淳熙二年(1175年)夏天,与吕祖谦合编的,主要将周敦颐濂溪先生、张载横渠先生、程颢明道先生和程颐伊川先生语录、文集中的经典论述,按条目编排,予以注释与讲解,全书共十四个纲目,各自成册,计622条。读经典,一定要先找到一个路径,先立一个门庭。周张二程四子的著作,是研读六经的阶梯,而《近思录》又是学习四子著作之阶梯。
著书立说有什么用?横渠先生对此作了很好的回答: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立心”也就是“立天理”之心,因为天理“能使天下悦且通”,从而使“天下”普遍接受仁孝之理等道德价值。“为生民立命”,是说为民众选择正确的命运方向,确立生命的意义。再就是,传承孔孟先儒之道,并将它拓展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阶段。从而建立重新回归率性诚明的人类精神家园。
两天后,辛弃疾满载而归。路过南剑,登上双溪楼,极目远眺,千古兴亡,人生遭际,一时涌上心头,名篇《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一挥而就: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
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
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
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
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
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
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