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巡工场惊天冤案 平民愤君无戏言3
第五节
试验场上三十丈处竖有数根柱子,上面挂着薄木板,还画了四个同心圆供瞄准。对着木板的地方用石灰画了一条白线,线后面还摆着一张桌子,上面放着四把各色弓箭。
宇文虚中指着桌上的弓箭介绍道:“这最大的是撅张弓,弓身长三尺三寸,箭长二尺,一般射程可达数十丈,但每次只能射一支箭;旁边的是军中常用的臂弩,弩弓长二尺,箭长一尺,上面的箭盒中可放箭十支、连续射,射程可达百丈,弱点是拉弦时太费力;旁边再小一点的是骑兵弩,弩弓长一尺,箭长半尺,上面的箭盒中一样可放箭十支、连续射,弱点是射程只有数丈;这边上的就是复原的诸葛神弩,弩弓长一尺,箭长半尺,上面的箭盒中一样可放箭二十支、连续射,弱点嘛,实验一下就可看出。”
旁边走上四名士兵,各执一物,瞄准对面的薄木板开始射。
一阵射击过后,有士兵上前将薄木板抬了过来,很明显,撅张弓准确度是最好的,长箭离圆心很近;十支臂弩大都射在了木板上,而且穿过了木板,但散的比较开;骑兵弩则是只有一半的箭射在了木板上,射的还不是很结实,散的更开;诸葛神弩有一半射在木板上,箭支比骑弩散的还要开。
“陛下,您看,这样试验一下就看的非常明白,弓精准、射程中等;弩的精准度不足,但射程远,尤其是臂弩,基本可以射出百丈。但臂弩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上弓弦太费力气,就算是军中的大力士,射上三盒也射不了了。”宇文虚中指点着几种弩,仔细讲解着它们各自的优劣:“这骑兵弩个头小射击度快,也不用费什么力气,但射程太近,而且换箭盒十分的麻烦,基本上射出一盒就没用了。诸葛神弩比起骑兵弩来,射击度快了一倍、换箭容易,也一样不用什么力气,缺点也是射程近,没什么精确度。”
“既然卿家已经知道诸葛神弩的缺点,朕想以卿家的性格,一定是改进了之后才请朕来验收的,不知朕说的对不对?”赵惇拿过诸葛神弩看了看,抬头微笑着问宇文虚中。
“陛下还真的很了解宇文大人,的确是如此。”兵部尚书刘畅笑着回答,然后扫视了在场的属吏和工匠们一圈:“既然陛下已经猜到道,还不快把你们压箱底的宝贝拿将出来,给大家开开眼!”
宇文虚中一笑,示意旁边的助手从里面又取出了一只弩,这只弩比骑兵弩还要小了一些,弩弓只有六寸长短,形态与原先弩颇有不同。宇文虚中示意助手进行试射,一阵如疾雨一般的"卟、卟"声之后,士兵把新挂上的薄木板再次抬到了大家的跟前,所有人皆惊的目瞪口呆。
只见薄木板上只留了二十个小洞,所有的箭支已经穿过木板,飞到很远的地方去了。以箭支穿过的洞来看,这只弩的精准度虽然比不上弓,但还是高过了其它各种弩。以它的射度来说,简直可以说是恐怖!
宇文虚中看大家震惊的表情,当然也很是自得,这可是他的心血结晶,指着这弩介绍道:“此弩是在诸葛神弩的基础上研制的,射程大概在五十丈左右,一次可射二十支箭,不需要换箭盒,只要将箭装入上面的箭盒就可以了。我们还配了装箭用的插槽,将箭往上面一放,只管射便是。”
“如果能有个几千、甚至上万把这种弩弓,在战场上不间断的射,那骑兵根本不可能逼近到跟前来。”赵惇立刻明白了这种新弩在军事上、尤其是对大宋的巨大价值,伸手接了过来,仔细的观察了一下:“咦?这弩似乎与一般的有所不同?箭盒居然是活动的?还多了一个把手。”
“不错,这个弩用了杠杆原理,箭盒下面安装了一个交错的杠杆,后面的把手就是杠杆中的长杆。”宇文虚中指点着箭盒,向大家介绍新弩的设计原理:“箭盒安装在一个支架上,下压把手,箭盒下部和长把手相连的勾子就把弓弦向后拉,箭落下来正好卡在弓弦的前方;一松开把手,下面的弹簧向上弹起,勾子松开了弓弦,箭就射出去,勾子又回到最前方。这样周而复始,也消耗不了多少人力,箭就可以不停顿的射。”
“这样的话,这种弩的威力实在是有些吓人!”旁边的吕正义也出了惊叹,幻想一下这种弩群时的壮观场面,会吓死人的。
“它的威力是不错,但制造太过费力、费工。”宇文虚中遗憾的摇摇头,取回弩,指着弓弦介绍:“这弩的制造条件严苛,主要是在弓弦上。这弓弦是用牛的后腿长筋所制,而且要经过数道程序,所使用的材料也十分的苛刻,大量制造几乎是不可能的。”
“朕立刻下旨,所有材料优先供应你们,尽量多制造一些这种新弩。另外,再从禁军中调集一部分士兵,加紧训练,让他们熟练掌握这种弩的使用方法。”赵惇立刻做了决定,转头看到宇文虚中还在感到遗憾,不觉笑了起来:“爱卿不用太过遗憾,若如此可怕的东西没有任何限制,那岂不是太吓人了?上天也不会这样安排的。虽然那些守旧的老儒们大多是在胡说八道,但儒家的一句话说的是有道理的:以德服人。我大宋重兴,应该不只是依靠军队,更主要的是恢复我汉唐的博大胸怀、容留万方,这才是真正的威服天下。否则的话,我们和大金那些以力制天下的野蛮人又有何区别?!”
“陛下说的是,臣等受教了。”
如今,国家的一切都已经步入了正轨,大宋加快展的趋势就连一般人都看的出来,更不用说是各个国家和周围部族的头领了。稍有头脑的都意识到,他们必须在大宋和大金之间选择一个投靠的对象,就算现在不选,以后也不得不选。
所以,聪明人自然会作出明智的选择,倾天网送来消息:与大宋利州交界的回鹘部族可汗使节即将于重兴元年一月大宋正月假期刚过时来朝,通报回鹘可汗活剌散将亲携使团入贡,又一次激起了大宋上下的感情波澜。
第六节
从大宋与辽对峙以来,周边的小国和部族大都既前往辽朝拜、也前来大宋朝拜,两边都不得罪。从大宋南迁之后,东、西、北三个方向的各个小国和部族都不再来大宋朝拜,只有南方与大宋交界的大理和几个小部族方才坚持遣使大宋。
大宋早已不是那个名传万邦的中原大国,就算西夏遣使大宋,也只是以平等的地位进行交往,并不承认大宋万邦之的地位,真正的中原之主早已是大金。
回鹘位于土蕃与大宋之间的五不管地带河湟地区东部,其北部领土还与西夏与金交接,在西边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回鹘与中原素来交好,从大唐时就接受中原朝廷的封号,在土蕃与中原之间的争斗中,历来是站在了中原一边,虽然唐末回鹘与中原生过不愉快,但宋建立后又恢复了与中原的联系。
只是,大宋南迁之后,回鹘由于自己的地理位置处在几个势力之间,自身的安全难以保证,大宋也无力保护于它。回鹘便遣使大金输诚,从此归附大金,与大宋断绝了联系。
但一直以来,大金的势力仅止于与西夏和回鹘交界之处,无法制约土蕃。土蕃此时虽然已经分裂成数个部族,但仍然比回鹘要强盛,常常入侵,回鹘苦不堪言。
这些年来,回鹘一直注意着中原的局势变化,眼见大宋渐渐复兴,国力日益强盛,这下便又动了归附大宋之心。再加上上次金宋虽未交战,但明显是大金吃了亏,活剌散在与回鹘的诸多贵族和长老商议之后,终于下了内附的决心。
此行,活剌散只希望大宋能够接受回鹘的内附、给予封号,其它的暂时还不敢有所奢望。
因为,大宋虽然已经开始重新振兴,但现在仍然维持着与大金之间的和平共处。当初的和谈协议中明确约定:双方不得收容对方的反叛和罪人。
回鹘为大金属臣,现在居然遣使大宋请求内附,也可以说是背叛了大金,如果大宋现在还没有与金翻脸的准备,绝不敢轻易接受回鹘的内附。靖康之前的前车之鉴,不少人还记忆尤新。
回鹘请求内附的消息,可以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大宋朝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对于是不是该接受回鹘内附,朝中吵成了一团。大部分臣子反对接受回鹘内附,认为此时接受回鹘内附,就如同当年张觉内附一样,会招来一场新的战争;但不少新锐臣子则是赞成接受,因为大宋如今国势强盛,已经有的接受外族内附的底气,如果拒绝,会冷了周边部族向往大宋之心。
对朝中的争执,赵惇又用了老办法,让大家把各自的意见写成奏章,一起上交,他看完大家的全部意见之后,再做定论。
大宋朝廷在为接不接受回鹘内附争吵,这个时候的大金却在折腾。干什么呢?迁都!
到大宋隆兴二十三年初,大金中都大兴府、也就是原幽云燕京的扩建已经完成,由于迪古乃的强制迁移,大兴府人口从三十多万猛增至百万,再加上它的水6交通达,已经成为了大金新的经济中心。
新都终于修建完成,金主迪古乃一道旨意:都城南迁!下令削掉上京之称,改称其为会宁府,有再敢称它为国都者以违制论处。而且,所有的人都必须南迁,无一例外。
这个时候,有人提出新修建的大兴府有点不对劲儿,好象新城、主要是皇宫修在了绝地上。提出这个意见的是谭王、同判大宗正事完颜按荅海,为了证明他的说法,还特地提前派人到大兴府的新城检查了阴阳风水,据说是动用了数十名风水先生,花费了数万两银子。
这要是在大宋,负责营建的人就是死路一条,搞不好就得连累家族。
可惜,这位完颜按荅海的功夫白做了,金主迪古乃一句话,不只是他,连大宋天子赵惇听了之后,都没话说了:国家吉凶,在德不在地。使桀纣居之,虽卜善地何益?使尧舜居之,何用卜为?说白一些,就是国家的气运,和地的好坏没有关系;桀纣居处好地也没用,尧舜住的地方,根本就不需要管地的好坏。
不怕风水也不怕鬼神的迪古乃为了把事作绝,又命人把包括金太祖在内的金朝“始祖以下十帝陵”尽数内迁到燕京大房山营,并派人尽毁上京宫室和大族豪宅,干脆一把火将上京烧得毫毛不剩,还让人硬把上京犁成了田地。
这样一来,就把那些宗室贵族回老家的念头全然断绝了,不得不哭哭啼啼地跟他到燕京城来。
烧了旧都?还掘了自家的祖坟?这迪古乃脸袋是有病吧?这是消息传到大宋之后,大宋君臣们出现在头脑里的第一个念头。第二个念头就是:这么折腾,整个是在抄绝户坟,难道就没有人反对吗?
谁还敢反对他?不想要自己的脑袋,也得为自己的家庭和整个家族,甚至是旧友旧戚们想想吧!汉人皇帝杀人九族就算是多的了,迪古乃可是连十族都不止,完颜活里甲和完颜耶鲁在谋反案里算几族?反正,敢于进谏的臣子们的胆子,都已经被他给杀没了。
从来都是自觉自己已经是中原之主的金主迪古乃,为了表示自己的正统性,特地下了:《迁都燕京改元诏》——改元“正隆”。
之前,大金是没什么礼仪规据的,为了表示自己的权威和武功,在身边近臣的建议下,金主迪古乃特地搞了个最宏大、最富丽堂皇的入城式。
按照要求,所有中都大兴府的居民都必须出来,排列在街道的两边,跪迎皇帝、皇后到来。
最前面是八节、三千六百多名骑兵排列的仪仗队,然后是打着旗子的引导队,其后是诸皇室贵戚、文武官员。在队伍的中间,是由八百多名近侍牵引的皇帝和皇后御驾,金主迪古乃和皇后徒单氏都穿着金碧辉煌的全套冠冕,端坐于其上。帝后的御驾后面,是近万名"黄麾杖"仪仗队。如此队列,足足排出了十几公里。
志得意满的金主迪古乃完成了迁都壮举之后,还接受了众臣给他上的尊号:圣文神武皇帝。
可再下一步迪古乃的做法就有点儿不像话了,他设立了"宣徽院",那位最得他信赖的商人何文胜因为在修建新宫和迁都时的筹划之功,自然成为了宣徽院的第一任院正:职务是伺候皇帝吃喝拉撒睡。
要说历朝历代为皇帝服务的机构都不小,但也从没象大金这样比朝廷还大,不加上各处的宫女、内侍和工匠,光各级官员和办事人员就有万多人,远远过了朝廷的设置。
光一个服侍皇帝的机构就搞得这么大,简直就是给佞臣和近侍们提供弄权的机会。
当然,现在迪古乃还精明的很,没人敢在这个时候摸老虎的屁股,可这不代表今后没人敢这样做。再说了,有了这位靠拍他马屁就当了高官的何文胜,这弄权和折腾大金的可能性,想想也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