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把孩子教成这样的?

是谁把孩子教成这样的?

曾经看到有文章评论当代的中国子女是被宠坏的一群。文中指出,许多中国子女在家境并不富裕的情况下,拿着父母给的血汗钱大肆挥霍,过看近乎奢侈的生活:

“当父母在烈日炎炎下满头大汗地从事体力劳作时,当父母在小小格子间里腰酸背痛地从事脑力劳动时,你一顿大餐就消费掉他们一天的薪水……

当父母被领导大呼小叫的时候,当父母被客户呼来喝去的时候,你却在呼朋引伴、潇洒度日……

当你用iPhone、iPad、Mac把自己全副武装的时候,父母却连买个10块钱100M的流量包都要思忖好久,最后还没舍得买;

当你穿着一身说得出名字的品牌,一双鞋就要几千块的时候,父母却在穿着被你淘汰的旧鞋,他们不懂你说的品牌,你还笑他们落伍;……

你活得青春无敌、你过得光鲜亮丽,却看不见你身后,默默供养着你的父母,为了让你过上更好的生活,还在向这个世界低声下气。”于是,作者对中国子女发出慨叹:“父母尚在苟且,你却在炫耀诗和远方”。

然而更令人震惊的是,中国子女们对父母的这种付出不但不知道感激,反而觉得心安理得,受之无愧。好像父母欠了他的,就必须给他这样的待遇,就应该满足他的各种要求。父母给了,他觉得那是父母应该做的。父母没有给,他就认为父母太不应该,就会心生不满和怨恨。

甚至不少人结婚了,还让父母背房贷。有的人早已成年了,却还要父母供养。当自己的愿望得不到满足时,竟会对父母持刀相向,残忍杀害自己的生身父母。以至于有人痛心地疾呼:千万不要替孩子做太多,不然会把孩子培养成“白眼狼”!

可是这又让中国父母们陷入两难的境地,因为子女在未成年前本来就该由父母抚养啊,父母照顾未成年子女也是完全应当的啊,究竟父母为子女做多少才算合适?才不会把子女培养成“白眼狼”?

当我们纠结于父母该为孩子做多少合适,另一篇谈子女教育的文章《没有人替你买单》,给出了我们答案。按作者的提示,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故事讲的是,作者的朋友从美国回来,作者在饭店为他接风。到了结账的时候,朋友拿出钱,非要和作者AA制。这使得作者感觉很没面子,于是朋友就给他讲了个故事:

“美国威斯康星州一所中学的两个孩子去爬山,一个中国孩子,一个美国孩子。不幸的是,在下山的时候他们遇到了山体坍塌。结果,两个孩子分别被困在了巨大的岩石与碎石的两边,那个美国孩子被碎石砸伤了腿,他判断自己是骨折了。

天很快就要黑了下来,黑暗像个巨兽一样要吞噬掉整个世界。寒冷和饥饿也许会让他们眩晕,甚至夺去他们的生命。于是,那个美国孩子开始尝试着,用手支撑着自己的身体,慢慢地向岩石堆上爬去,经过艰难的攀爬,他爬了上去,但是岩石距离地面还有两三米的高度,伤腿让他无法平稳落地,他干脆闭上眼睛,选择了滚落下去。没有人能够想象,这个孩子是如何坚持爬回小镇的。他向别人冷静地讲述了自己遇到危险的地点和时间,而且说有一个中国孩子很可能还在那里。

经过检查,这个美国孩子左腿胫骨骨折,在滚落岩石的时候,肋骨受到撞击,也折断了两根,身上碰撞出来的伤口和淤青不计其数。大人们把他送到了医院,然后去救援那个中国孩子。那个中国孩子被找到的时候,寒冷和恐惧已经让他奄奄一息,再晚来一会儿,很可能就会失去生命。”

最后朋友告诉作者,那个中国孩子就是他的儿子。为什么那个美国孩子比他的儿子坚强呢?因为美国人教道自己的孩子“没有人替你买单”,所以美国孩子从小就明白生存要靠自己独立拼搏。而美国人教育自己孩子树立起这种理念的方法就是AA制。

或许有人觉得这个故事只能说明那个美国孩子意志比较坚强,还不能说明AA制对塑造孩子独立人格所起的作用。那我们再看看国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婚嫁观念。时下,女孩子的择偶理念是“学的好不如嫁的好”。尽管这话当面说出来,很少有人愿意承认。但找对象时大部人却总是从考察对方的家世和经济状况开始的。因为大家心里都明白,一但找到一个经济条件比自家好,自己的生活状况立刻就会有巨大改观。而时下国内以爱情为主题的影视剧,剧情也多以“灰姑娘”遇上高富帅,最终跃上枝头变凤凰为主线。所有这些其实都在向我们传递着一个信息,就是“一个人是可以依靠别人改变命运或生活的”。只不过说“学的好不如嫁得好”的比较直白,而讲“灰姑娘”童话的比较高雅,实质却没有什么区别。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我们还在沿用家庭经济夫妻共同拥有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夫妻该如何分担家庭责任和义务很难界定,也就没有明确的规则可循,全靠个人的自觉自律。当一方不自觉不自律时,也不影响他享受优越的家庭生活。正如有些人所说的那样:“一动不动,照样吃穿不愁”。而另一方如果批评他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时,这一方还会产生不满和怨恨。

这时,我们不难发现正是因为父母树立了这样的榜样,给孩子灌输了可以依赖别人满足自己生活的理念,孩子才认为父母满足自己的要求是理所应当的,如果满足不了时,就该产生不满和怨恨。

而且在这种由于经济共同拥有而造成家庭成员之间没有明确分界的环境,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孩子想独立而不能,父母想放手又不愿。

因为这种人与人没有明确界限的环境,使人很难分清什么是自己的事,什么是别人的事。自己的事本来应该自己做,不能依靠他人;别人的事应该尊重和接受,不能强加干涉。但由于我们分不清自己的事和别人的事,结果常把自己的事交给别人负责,也常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别人,强行介入别人的个人空间。比如在这个提倡尊重和保护个人权利的时代,竟然还有许多的父母在干涉儿女的恋爱和婚姻。这导致子女虽然成年了,行为却不能完全自主,更严重的是心理也不能完全独立。表现在行为上就是,子女既有独立的愿望,却又对独立怀有恐惧,即使婚后也仍要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或希望得到父母的支持。而父母由于长期介入子女的生活,使得子女就成了父母的生活内容,父母离了子女就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依托。表现在行为上就是,子女都成年了,父母仍不希望子女离开自己独立生活,更不能接受子女离开自己去外地生活。以至于当今的独生子女发出惊叹:不敢死,不敢远嫁,特别想赚钱,因为爸妈只有我!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要想不再培养出被宠坏的子女,要想让子女懂得感恩,学会自立,关键不在于父母应该为子女做多少合适。而在于父母首先就应该做一个独立的、懂得感恩的人。父母做好了,子女才能有样学样,跟着做好。

而父母要做好的第一步,就是要分清人与人之间的界限,而AA制无疑是明确个人责任、权利和义务的最佳方式。这就是那个美国孩子在绝境中自主求生的信念来源。渴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自强自立的父母,明白了这个道理后,相信也一定会在生活中选择AA制。

曾经看过一段论述父母如何教育子女的话,当时就在笔者心中产生了强烈共鸣。虽然笔者不知道这段话的原创是谁,但仍然愿意把这段话写在这里,与中国所有的父母们共勉:

真正优秀的父母,不会把太多心思花在教育孩子上。所谓影响、熏陶、教育都只是衍生品。父母最该思考的是自己该如何生活,最重要的是活明白自己。能负起对自己的责任,做好自我管理,孩子便会因为对父母的尊重和信赖,而追随和模仿。做最好的自己,就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而孩子受益只是结果,不是目的。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走在通往幸福的路上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走在通往幸福的路上
上一章下一章

是谁把孩子教成这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