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八章 许褚读报
说是“八奇”,但这八个人并非都是相当有名之辈,被人们所较为熟知的,只有郭嘉、王粲、徐庶、司马懿这四人,剩下四人究竟是何方神圣,就是在无极城混迹日久的混子老油条也说不出来。
除这文人系统之外,便是执掌麒麟令和鸾凤令的夏侯兰、董白领衔的无极城武备力量,发展至如今也已经有了千人规模。在河北的地界,你可以不知道邺城的县令是谁,但没人会不钦佩灵剑门、神枪宗的高手,没人会不知道无极卫的恐怖。
……
许褚一屁股坐在一张结实的石凳上,翘起二郎腿读起了报来。这石凳是他亲自从山上搬来的上好石料,又交给庄上石匠精心打磨而成,要知道一般的木椅根本承载不了他的身型和体重。
目光刚刚投放上去,许褚便不自觉挺起了身子,这一期的无极时报可以说是创刊以来最厚的一份,而这第一页摘要中就有很多吸引人眼球的大事件。
开篇,还是无极时报一贯的总述风格,日常轮一遍长安西凉军的腐朽残暴统治、汉室君臣水深火热,将许褚看得浑身肌肉绷起,一张横肉脸作咬牙切齿状。
暂缓心情,许褚接着看去,首先见到的便是河北最强的两股势力继续开打,袁绍和公孙瓒的宿命对决究竟鹿死谁手,已经在无极城和其他各地相当数量的无极会馆中开了盘口,二者较量的第一阵以张郃大破田楷而告终。
其次,可能是对中原百姓影响最大的、也是许褚最关注的战役——曹操征徐州。
这场战争以陶谦麾下杀害曹操之父曹嵩而开始,以刘备军的加入为高潮,又因陶谦病故而掀起波澜,现在这场大戏的局势似乎变得更加扑朔迷离起来。
曹军起先势如破竹,视徐州兵马如无物,连素有精兵之名的丹阳兵也无力抵挡。眼看陶谦就要溃败,徐州岌岌可危时,刘备携一众名震天下的猛将登场,连胜数场,大将太史慈更是一箭射中曹军悍将夏侯惇的眼球,威震全军,生生止住了徐州的败像。
可就在人们都认为徐州就要保得平安时,刘备和徐州集团似乎又有了些分歧,并且因为寡不敌众连连吃到败仗,一时战争天平再次倒向了曹操。
接下来,是更加戏剧化的情节。刘备在徐州跳上跳下时,曹操在兖州也没闲着,并且将事情搞出了非常不好的影响。无极时报上的这篇文章就较为详细的对事件进行了描写,题为:《论曹操杀边让的七大理由》。
边让,字文礼,当世之名士,兖州陈留郡的大牛一枚。他善于辩论,辞赋,年轻时便声名在外,和陶丘洪、孔融齐名。
他有名到什么程度?连当时位高权重的大将军何进,都十分仰慕边让的名望,想征辟他为大将军府官员。
非但如此,这位大将军还极为小心翼翼,患得患失地担心他不来,于是诈称征其为军事幕僚……骗也要骗到自己手上来。
边让到雒阳后,何进任命其为令史,设礼接见边让。边让占射辞对无所不能,看得满堂宾客心悦诚服,无不为其风采所倾倒。连孔融和大汉司徒王朗都一起向其递交名片来求交往。
更重量级的人物也有,那就是如今无极阁的四圣之一蔡邕。他亲自向何进写信,极力称赞边让的能力。何进深以为然,于是多次提拔边让。
之后,天下大乱,边让弃官返回家乡,和一群兖州名士相交甚密。自古名士好作死,边让无聊之余就爱开嘴炮,尤其对于阉宦出身、自领兖州牧的曹操极为不屑。
曹操是什么人物?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样的人物自然不乏容人之量。但龙有逆鳞,触之必死,这阉宦出身的背景便是曹孟德的逆鳞,如果说官渡之战后原谅写檄文的陈琳说明曹操已经成熟,那么此时的曹操正是血气方刚,你惹我,你就得死。
于是乎,便有边让同乡人向曹操打小报告,曹操则毫不犹豫派人将边让就地诛杀,连累一众兖州名士掉了脑袋,在郡县中享有名望之人不在少数。
这件事在兖州兴起了轩然大波,甚至不少世家纷纷携家丁武装反叛抗曹。后院起火的曹操不得已,只能一边放缓对徐州的攻势,任其先乱着,一边抽身处理兖州的乱局。
“名士?”许褚冷笑一声,“除了刺杀董卓的玉侯,天下还有哪个名士有用处?不能治国安邦,不能上马征战,会背几篇书就能在吾辈武人头上作威作福,岂有这好事?杀得好!”
曹操和边让的事揭过,报上承接的内容便是关于徐州,一行加粗醒目的大字让人一眼就牢记在心中——《刘备三辞徐州牧》。
陶谦在世时便曾授意刘备接掌徐州,刘备推辞不受。不久之后,陶谦病故,糜竺持州牧之印请刘备就任,刘备再次辞谢,到了日前,徐州万人上街请愿,请求刘备暂代徐州牧一职,刘备实在推辞不过,只好收下。
“刘玄德,果真仁义之主!”许褚面露纠结,“其麾下关羽张飞、赵云太史慈,皆是万人之敌,能驾驭如此多的英雄豪杰,自然也该是英雄。可如今这世道,仁义真能行得通么?”
摇摇大脑袋,许褚继续向后一页看去,这是这一期报纸最重点的内容,也是无极时报第一次采用的形式——专访。
这一期的专访的人物,乃是经学大师郑玄。虽说许褚对他丝毫不感兴趣,但也知道庄上那些读过些书的士子大都是因为此人而如此疯狂。
草草翻阅,占据巨大版面的内容被许褚总结为了“何为经学”,“经学之路”和“无极阁有多好”,除了最后一部分,前两块是许褚阅读无极时报以来唯一跳着看的内容,当然也有看不懂的缘故……
终于,这一期的无极时报也到了尾声,许褚伸了个懒腰,刚准备将报纸放下,却被报纸最下端一栏不太起眼的文字吸引住了目光:
“河东卫家,惨遭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