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生于深宫之中
澡瞧。这宅子怎么样。环中意吗?”话说这天下午戈厂公,胡戈就到西市邀了刘诗薇,带着她来到了皇帝那晚赐给自己的府第中参观游览。
刘诗薇瞧着胡戈那个得意劲头,想逗他一下,便咯咯笑道:“不中意难道你去求陛下换一套呀!”
哪知胡戈却道:“换,坚决要求换!以后咱们就要长相厮守了。哪能让你一辈子住在不喜欢的宅子里!”军爷已经跟他说好了,明天晚上带他上刘诗薇家中见家长。主要是见她的母亲,因为刘诗薇的父亲自己已经见过了,听军爷说,刘弘基对自己印象还不错。
“喜欢。傻子!”听到胡戈说长相厮守。刘诗薇心中也自甜蜜。羞红了双颊,低声答道。
“喜欢傻子?”胡戈故意道,“啧啧
“你个。坏蛋,就知道欺负我!”刘诗薇嗔道。胡戈却不接腔,拉着刘诗薇的手就跑,道:“一会老管家该过来叫我们吃饭了,走,咱们还有好多地方没看呢!”
单纯的刘诗薇被胡戈故意把话题一带,就忘记了生气,傻傻的跟着他跑了起来,两人跑到后院,都大口的喘着气,胡戈叹道:“乖乖,这府第真大,你说要买下来得花多少钱啊?”
“估计把咱们身上的钱全拿出来都不够!”刘诗薇附和道她虽然从小在这长安城里长大,却从来没有考虑过这类问题,是以她也不是很肯定。
胡戈不知道这京城房价是多少,只记得当年书上曾记载有这么一档子事情。在唐宣宗之前,京兆尹(雍州后来改名为京兆府,京兆尹即首都市长)和其他官员一样,都是住在自己的私宅里,后来唐宣宗特批了两万贯钱,给时任京兆尹的韦澳在京兆府的院落内修建了一座府邸。供他一家居住,虽说最后工程结算时,还有点余额,但要知道这是在政府大院内修建房屋,土地根本不需要花钱,光建筑材料和人工竟然花费了近两万贯钱!!
从前胡戈不知道缘由,心想这唐朝一东的财政收入才多少啊。建造一间官邸居然就要花费两万贯巨款,一直觉得不可思议,等到现在穿到了这唐朝才有切身体会,这位首都最高行政长官的府邸八成是用青砖建的。
“对了,今天门下坊有一书吏过来通知我,说明天早朝后要我去现见太子呢!”俩人坐在草地上休息,胡戈开口说道。
刘诗薇正练着胡戈身上的卓屑,闻言笑道,“那可是将来的一国之君。好好跟太子说话哦!”
“我跟谁说话都是好好的。特别是跟你!”胡戈又道。
“你跟我说话是好好的吗。要是别的男子像你这般欺负我,哼,我早就…”刘诗薇轻啐道。
第二天刚下早朝。胡戈便赶着和段纶打了声招呼,虽然在昨天他就已经跟段纶请示过了,但现在两人都在一个场合,不告而别怕领导有想法,便又说了一声,才随着吏部司封司的郎中一起径往东宫而去,胡戈和这位郎中大人不是很熟,一路上打着哈哈,很快来到了东宫。
不一会到了门下坊,顶头上司太子左庶子戴胄和太子中允孔冲远正好都在,众人寒暄了一会儿,送胡戈上任的司封司郎中见事情已了,便和众人告辞而去,孔冲远和胡戈把他送到大门以外,这才转回。
回到屋里,戴胄已经起身,道:“也别坐了,一起去觐见太子去!”
孔冲远会意。先行去通报去了,胡戈望着孔冲远的背景,心想原来他就是孔子的后人,那天和徐信闲聊时,才知道这孔冲远就是孔颖达,乃当世大儒,在经学上很有造诣。不过胡戈当年在书本上识得此人却不是因为这些,而是因为他写过一篇文章,内容是劝农民种植小麦(此时北方还是以粟为主)。和他的祖先不愿意谈农事有很大不同。
“归唐,听说陛下准许你自行开窑?”俩人走在路上,戴胄特意问道。
“是,当日在冉将军府上。陛下确实曾有此言,还把下官在终南县的那一座试验用的土窑一并赐予了我!”胡戈答道。
戴胄点点头。道:“这土窑之法本来就是你献给朝廷的,自己用却也应该。只是归唐,有些事须要谨慎,毕竟人言可畏啊!”
胡戈心中一阵感动,这戴胄只不过跟自己几面之交,便能对自己说出这样一番心腹之言来,便道:“下官谨记大人良言,这土窑我不准备再盖新的了,就这一座旧窑,便足够了!”
戴胄一笑,心道已有高人提点了他,当下也不再赘言,又和胡戈扯了一阵闲话,转眼间二人来到一座大厅前。进去等了一会,慢慢一阵脚步声由远及近,不一会从内厅中转出一个宫装妇人,牵着一个**岁的小男孩,孔颖达跟在二人后面。三人走到厅中来。
只见这盛装妇人姿容闲雅,仪态万千。眉目间透着平和,给人一种很大气的感觉,而她手牵的那个小男孩,长得眉清目秀,神态中略略可以看出和这妇人相似之处,特别是那一双灵动的眼睛,实在是很难让人将他与以后那个性格叛逆的太子李承乾联系起来。
胡戈心道只怕这二位应该就是长孙皇后和太子李承乾了,只是猜不到皇后娘娘这时怎么会出现在东宫,却听戴胄行礼道:“老臣参见皇后。太子”这时胡戈也来不及多想,也跟着戴胄行礼道。
“本宫今日特来看看太子,二位大人不必多礼,听孔大人说新任的司议郎今天上任。特来见见,大家不必拘礼。都请坐吧!”长孙皇后道。
这时孔颖达上前对长孙皇后介绍道:“这位便是新任的太子司议郎、工部屯田司检校员外郎胡戈胡归唐!”
胡戈见长孙皇后看向自己,忙躬身致意。只听长孙皇后笑道:“这个名字我熟悉,陛下是常常在宫中提起的,说他的字取得好,归唐归唐,归我大唐,这不一出仕就立下了大功吗!”没等胡戈谦谢,又道:“乾儿,给两
“微臣只是东宫属吏,实不敢和戴大人同列!”胡戈忙道,这被太子称呼为师傅的人只是那为数很少的几位元老大臣而已,自己一个六品的司议郎,怎好也让他叫师傅。
“当得,陛下可是夸你有王佐之才,胡大人不必过谦!”哪知长孙小皇后却道。
见胡戈还要辞,戴胄便道:“不叫师傅。便叫一声先生吧!”
那长孙皇后想了片刻,便道:“也好,乾儿,来见过了师傅和先生!”
“乾儿见过戴师傅,见过胡先生!”这小男孩虽然是第一次见到胡戈。听到母亲嘴中喊他胡大人。又甚是客气。便记下了胡戈的姓氏,是以第一次打照面就喊出了胡戈的姓。
胡戈随着戴胄还了礼,望着这个看上去可爱乖巧的小男孩,心中却叹了一口气,按照历史的发展,十五年后。这个失去母爱的孩子便会在各种压力的逼迫下,走上一条再也无法回头的不归路。
其实这唐朝的太子,真不是一般人能当的,根据后人统计,唐朝一共有过三十二位皇太子,但其中有十三位(超过三分之一了)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终究没有走上皇帝的位置。而这李承乾是续李建成之后。第二位被废的太子,在贞观十七年废黜后不到两年,便郁郁而亡。
“胡先生,日后乾儿还要多靠你费心了!这孩子若有做得不恰当的地方,还望先生多多提点!长孙皇后对胡戈嘱咐道。
胡戈答道:“微臣昔日身在草野,却也曾听闻太子敏慧。臣现今既然身为东宫属官,必当为太子尽心尽力”。
自从自己被封为司议郎,身上就不可避免的被打上了“太子党。的印迹,趁着这孩子还能补救便尽量补救吧,也算不负李世民和长孙小皇后之托了,唉,可怜天下父母心,这要是长孙皇后没有早逝,李承乾的将来又会是怎样一番模样呢?
几人正说这话,门外这时走进一个身穿紫色官服(三品以上)的老者。胡戈认识这人,正是太子少师(从二品)李纲,历史上曾教导过三位太子,可是偏偏命运弄人,这三个太子最后都没能走上帝位。
李纲先与皇后见了礼,然后大家又跟李纲见了礼,期间戴胄跟他介绍了胡戈的来历,那李纲点点头。对胡戈说了句:“好好做!”便对长孙皇后道:“太子该做功课了”。
长孙皇后拍了拍李承乾的小脑袋,道:“跟师傅去吧!”
李承乾乖巧的点了点头,跟在李纲后面出门而去,长孙皇后对李纲甚是尊重,起身将他送至门口方才转回。
见太子去了,长孙皇后也没有久坐,和三位臣子没说几句便起驾回宫了,临走之前再三拜托诸人,意甚诚恳,众人应允了,戴胄亲送她出去,不知怎么,这一幕让胡戈联想到后世的学生家长拜托班主任的情景。
过了一会,孔颖达过来带胡戈去他在东宫的官署,胡戈惊讶的发现这间办公室和戴胄的那间仅一墙之隔,孔颖达看到了胡戈脸上的表情,笑道:“这是戴大人特别吩咐的小说这样以后找你谈话方便!”
胡戈谢了,进去一看,打扫的甚是整洁,看上去却比自己在工部那间要胡戈知道这东宫机构繁多,零零散散好几十个部门,不似工部仅下辖四司,位置宽敞,当下也不计较,跟孔颖达道了声谢,便进去按自己习惯整理起来。
不到片刻已经整理得差不多了。见离中午下班还有好长时间,这孔颖达也没有吩咐自己什么具体事务,胡戈坐在桌前不知干什么,心道自己既然是司议郎,说白了就是提意见的,总得干些什么,说罢拿出纸笔,起草起公文来。
刚动笔写一行字。就见有人自门口进来。胡戈一瞧,见是戴胄。知他送了长孙皇后归来,连忙起身迎了,此中无茶,只好给戴胄到了一杯热水,请他就座。
戴胄一进来时就见胡戈低头写着什么,当下便也没坐,走到桌前,拿起胡戈所写公文一看,笑道:“归唐,今天才到东宫,这么快就有想法了?。
胡戈心想不如就跟戴胄先口头汇报一番。便道:“下官是想,昔日陛下长自民间,自幼知民生之苦。而太子生长在东宫之中,与外面世界隔绝,恐怕会影响到他的成长。也有言,百闻不如一见,所以下官想建议,每隔一段时间,让太子到外面走走,看看我长安的民生百态,多多了解一下世间疾苦!”
听完胡戈这段话。戴胄沉思了良久,才道:“归唐言之有理。昔日曹操曾言汉献帝“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道理是这么个道理,大家都清楚,不过想要说服其他大人怕不容易,一来太子安全为重。二来怕这孩子迷恋上了外出玩乐,日后收不了心啊!”
“《孟子》上曾言,昔日宋国有个农夫。因嫌自家的庄稼长得太满了,便花了一整天时间,蹲在自己田里,把一颗颗禾苗全部人为的拔高。回家得意洋洋的对家人说“我今天可是累坏了,我帮咱家的庄稼长高了”等他的儿子跑到田地里观看时,这些禾苗都已经枯死了!大人。太子虽是国之储君,但现在不过十龄童,身上有孩童的天性,我们若是强行违背一个。人的成长轨迹,只怕反而不美也,下官觉得大人担心的两点完全可以避免,在安全上,太子外出的时间完全随机,事先不令人知,出行路线也不固定,让人无迹可寻。另外再带上武艺高强的卫士,便可确保无虞了。至于怕他玩物丧志,昔日稣治水败于堵,而大禹成于疏。我觉得关键在于我们的引导。而不是把太子与外接隔绝。这些不正是我们做臣子该做的吗!”
戴胄呵呵笑道:“归唐说话喜欢引经据典啊,我看应该把你叫去给太子上课,也罢,你这个小想法虽然大胆,但细想来确实对太子的成长很有益处,你先写成奏章,我们递给陛下,听他的裁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