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一章:袁氏失国

第一百六十一章:袁氏失国

陈琳自然有些拍马屁的因素作祟。高谨心里对这样的文人鄙视不已,心里却已有了主意,甑氏确实令他生出猎奇心理,亦是蠢蠢欲动,可是他明白,这个女人暂时不能碰,恰恰相反,这个美女或许还有他用。

高谨装作恙醉的样子一笑而过,此事他不能拒绝,拒绝了就拂了陈琳的‘好意’,现在他在河北立足未稳,更应当收拾人心,现在百废待兴,他的一举一动都必须慎之又慎。

宴毕,高谨将田丰找来,道:“先生以为,甑氏该如何安排?”

田丰道:“三袁未除,河北终究不能完全掌握,主公若要尽快拿下河北,可对三袁进行招抚。”

高谨深以为然,很是赞同田丰的意见。道:“我也正有此意,袁谭、袁尚二人不足为虑,唯独这袁熙却不可小视,此人坐镇幽州,那里地处边陲,拥有十几万军马,若是与他对敌,恐怕要费一番功夫了,只是先生认为,袁熙愿降吗?”。

田丰捋须道:“这就要看主公的诚意了,若是将甑氏送去幽州,让他们夫妻相见,再派一能言善辩之士前去游说,或可成功。幽州虽然精兵,可是粮草却需翼州供给,这是因为那里地处边陲,所以,袁熙自己想必也明白,若是与主公对峙,早晚要成为阶下囚,因此,丰以为至少有八成的把握。”

高谨颌首,负手踱步片刻,道:“至于袁谭、袁尚该如何解决?”

田丰道:“主公既占了翼州,二袁尚在并州鏖战,此时若主公出兵,二袁必然惊惧。届时定会联手与主公一战,若是再联络袁熙,这河北之地,主公就没有如此轻易得到了。所以,主公只需隔岸观火,一方面派人前去袁尚、袁谭营中,安抚他们,让他们继续争执下去。只要二袁还在争执,那么袁熙眼看大势已去,必会投降,主公得了翼州、幽州,又有徐州、青州殿后,这二袁岂能翻起浪来?”

高谨点头,笑道:“如此说来,这大事算是定了,怕只怕袁谭、袁尚二人得知我们占了翼州,会联起手来,先生可有办法吗?”。

田丰沉默片刻道:“丰想起了一个人,此人姓张,名燕,或许可以联络。”

高谨顿时对这人有些印象。于是让田丰介绍,原来此人乃是常山真定人,本姓褚。黄巾起义时,张燕合聚少年为群盗,在山泽闲转攻,到了真定,已经有了万余人的规模。博陵张牛角起事,自号将兵从事,与张燕合军一处,张燕推张牛角为帅。后来张牛角受伤而死,命令部下侍奉张燕,说:“必以燕为帅。”牛角死后,余众都跟从了张燕,故改姓张。张燕剽捍捷速过人,故军中号曰飞燕。

张燕后来势力不断发展壮大,达到百万,号称黑山军,是汉末的一股大势力。张燕与公孙瓒联合,与袁绍多次交战,后被击败,实力稍稍减弱。初张燕降汉廷,汉朝内外交困无力征讨,遂封平难中朗将。

虽说张燕起自于草莽山林,但不可否认,张燕在那个时期无疑是成功的。

首先,张燕和常山、赵郡、中山、上党、河内各山谷都取得了联系,凭借当时不是很强的实力和各种手段使这一带的小头领孙轻、王当等归附于自己,使黑山实力不断壮大,随众不下百万。

接着派人到京都投降。朝廷拜张燕为平难中郎将。虽然说是投降,但以此时张燕的实力,朝廷已经无力征讨,只是给自己谋求一个合法的身份而已。…。

虽然在这以前,袁绍已经和张燕有过数次交战,但得到合法地位的张燕此刻才被袁绍列为与公孙瓒同等分量的大敌。有句话说,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话一点不假,张燕和公孙瓒一拍即合,建立了对抗袁绍的联盟。但因为张燕和公孙瓒都是立志天下的英雄,对冀州之地各自垂涎,所以所谓的联盟不过是互相的救援,并不能做到真正的通力合作。不然,后世可能看到另外的一段历史。后来公孙瓒败,求张燕救而不及,说明他们的同盟一直维持到最后。

公孙瓒死后,张燕与袁绍的矛盾更加激化,展开直接军事冲突。

值得一提的是张燕取得邺城。张燕趁袁绍攻破公孙瓒的间隙,奇袭攻取邺城,这是他军事生涯的一个亮点。但也迫使袁绍开始与其正面决战。后来袁绍得吕布的帮助,才将张燕打败,但袁绍和吕布胜的定是十分艰难,到最后袁绍也没有彻底消灭张燕。

张燕只能潜伏起来。等待时机。对于田丰来说,这个人无疑是一个助益,他向高谨道:“张燕此人极为狡诈,主公到了翼州,兵多将广,若是派人与他联络,此人必会来降。”

田丰继续道:“只不过丰有一策,可令袁尚、袁谭二人继续反目。”

高谨点头鼓励田丰继续说下去,田丰道:“不如教张燕前去投袁尚,袁尚丢了翼州,如无根浮萍。早晚要败,若是有张燕襄助,他必然认为可短时间内解决掉袁谭,占住并州,再返身来与主公作战,如此,二袁就不会联合了。”

高谨眼前一亮,顿时明白了田丰的深意,如果说袁谭、袁尚二人会联合,自然是到了穷途末路,深知若不合作,整个河北都会拱手相让,要阻止这件事,就必须给予他们其中一个人希望,有了希望,他们才会自信自己能够进一步的强大,从而达到目的。譬如让张燕去投袁尚,袁尚得了张燕数万兵马,势头便可将袁谭压下去,若他是袁尚,那么选择先消灭掉袁谭,在并州占住脚跟,再联络袁熙与高谨交战一决胜负亦可保住河北。

高谨踟蹰道:“先生认为,张燕会助我吗?”。

田丰倒是显得笃定:“此人亦是审时度势之徒,眼见主公拥兵二十万,又占了青、徐、翼三州,自然会降。”

高谨道:“好,只是该派谁去联络他。”

田丰道:“让丰去,丰不才,愿效犬马之劳。”

……………………………………………………………………………………………………………………………………………………………………………………

渔阳治所内,袁熙独饮自酌着闷酒,脸上发出苦涩的笑容,作为袁绍的次子,他并没有得到袁绍的钟爱,关于这一点,袁熙早有自知之明,所以不管是兄弟们如何争。他也永远只站在幕后默默的看,现如今父亲死了,他并没有从刘氏那里得到奔丧的机会,得到的命令则是继续坐守幽州。

袁熙哪里会不明白从邺城传来的意思,袁尚与他关系虽好,却并不愿意他这个兄弟进邺城,虽然他没有野心,袁尚也不愿意节外生枝,面对这种情况,袁熙亦没有表现出任何不满。

只是,各种流言也产生了,先是听说袁谭与袁尚在翼州交战,随后袁谭败往并州,引高谨北上,直到这时,袁熙才意识到,这一场兄弟的争夺已经超出了界限,极有可能产生可怕的后果。…。

袁绍自从官渡之战失败后,又是羞愧又是愤恨,以致生病吐血。魏建安七年五月,袁绍去世。

袁绍有三个儿子:袁谭、袁熙、袁尚。袁绍的后妻刘氏偏爱袁尚,经常在袁绍面前称赞他。袁绍想让袁尚做继承人,但没有明白地表示过。他把长子袁谭过继给自己的哥哥,让他去青州担任刺史。

沮授劝袁绍说:“人们经常说,一万个人追一只免子,一个人捉到,其他人就停下来了,因为已经确定了归谁所有。袁谭是您的长子,本该做继承人,您却把他排斥在外,一定会引起祸乱的。”

袁绍说:“我想让儿子各自管理一州的事务,以考察他们的能力。”于是才任命袁熙为幽州刺史,外甥高干为并州刺史。

逢纪、审配一向遭袁谭记恨,而辛评、郭图则依附于袁谭,都与逢纪、审配有矛盾。袁绍死后,大家都认为袁谭是长子,准备让他做继承人。审配等人害怕袁谭掌权后,自己会被辛评他们迫害,就假伟袁绍的遗命,尊奉袁尚为继承人。

关于这一些,袁熙明明白白,只是他没有想到后果竟这样的严重,若是任其发展下去,这河北的基业就要拱手让给外人了。

只不过此时的袁熙仍没有做过任何的表示,直到翼州失陷,他才大惊失色,心知自己所预料的可怕后果成为了现实,于是他连忙派出了使者,意图去斡旋袁尚、袁谭二人,原本袁熙认为,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他的两个兄弟定然会有所觉悟,双方罢兵,三袁联合起来将高谨赶出翼州,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只不过使者回来,带来的却是另一个消息,黑山军首领张燕降袁尚,与袁尚一道,力攻袁谭,袁谭屡败,退往晋阳城固守,袁尚完全没有理会袁熙的斡旋,反而要求袁熙出兵,共讨袁谭。

“完了,河北完了!”袁熙顿时面如土色,差点一下子瘫了下去,旁观者清,他岂能不明白事出非常,张燕与袁氏彼此仇视了七八年,交战不断,可谓血海深仇,在这个时候却突然投靠了袁尚,这背后隐喻着是什么?袁熙看到了在张燕背后,有高谨的影子。

若他所料不差,这应当是高谨的计策,旨在继续令这一对兄弟打下去,鹤蚌相争、渔翁得利,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怪只怪这一对兄弟竟迷了眼,完全不管不顾,宁愿兄弟相残,也不愿共御外侮。

袁熙自然没有派兵去并州的打算,他几乎已经可以预见到袁氏的消亡,再过些时候,恐怕他那一对活宝兄弟的人头就要送到高谨的帐下了,袁熙苦笑连连,此时,他不得不为自己打算起来。

自己该怎么办?袁熙倒是想过几种可能,首先,翼州的粮草供应已经切断,单凭一个幽州是养不活他的军队的,这不需质疑,更何况幽州也并非是善守之地,北有匈奴胡人,东有公孙康,在这种情形之下,凭他一己之力,哪里能够坚持多久。

他倒是想过一个可能,那就是联合公孙康,与高谨对峙。

这个可能并非完全没有可能,辽东政权确实不容小觑,它的创始人便是公孙度,公孙度本是辽东襄平人,后跟随父亲到了玄菟,受到玄菟太守公孙琙赏识,助他就师学并娶妻。建宁三年公孙度举有道,被任为尚书郎,后曾任冀州刺史,地位显赫,但受人谣言,又被免职。直到董卓当道,与公孙度同郡的徐荣推荐其为辽东太守,这时他才得以复出。到任后,公孙度立刻在郡中排除异己,树立威信,随后出兵攻打高句丽。此时,高句丽正当新大王伯固在位,其在过往数十年内多次与汉军交战,攻掠汉边高句丽诸郡。至此时,始为公孙度击服,效力之。新大王于下一年遣大加优居、主簿然人协助公孙度,一同剿灭富山贼寇。当年公孙度野心膨胀,自立为辽东侯、平州牧,公然有独立于中土的行为。此后,公孙度遣柳毅越海并青州东莱诸县,命之为营州刺史,完全控制了渤海和黄海的通道。公孙度又西败三郡乌桓,荡平辽东西界,东并玄菟、乐浪。为了牵制高句丽等国,他又嫁宗女给夫馀王,使之忠属于己。公孙度一时成为东北亚的霸主。…。

公孙度病故,其子公孙康即位。公孙康从即位开始,就十分活跃。他利用高句丽山上王伊夷模与其兄不和,大破高句丽军,攻陷高句丽都城,迫使伊夷模将都城迁到丸都。后来,公孙康又分乐浪郡屯有县以南荒地为带方郡,派遣公孙模、张敞等收集遗民,兴兵讨伐韩濊,由此乐浪、带方也兴盛起来。公孙康在用武力压服三韩的同时,也效法父亲的和亲收服政策,将宗女嫁给马韩中最有势力的百济,于是百济成为公孙氏属国。设立带方郡后,公孙氏在辽东的影响达到了极限,此后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各国及在今九州北部的倭各国都附属于带方郡,所有向公孙氏的朝贡都由带方太守负责。到此时为止,濊貊成为化内之地,夫馀、三韩、倭都归附,高句丽、乌桓皆破败,公孙氏之威东北亚诸国无敢抗者。而且公孙氏数世领有辽东,天子以为其绝域,委以海外之事,于是便隔断东夷,完全切断了中土与各国联系,独断于辽东。这样,公孙氏复有各国为砝码,不惧中土王朝的威胁。

可能有人会感到困惑,辽东蛮荒之地,仅辽东、玄菟、乐浪、带方四郡,怎么能够成为东北亚的霸主,三韩、倭、夫馀各国的宗主。事实上,公孙氏领地此时已经颇具根基。辽东、玄菟、乐浪诸郡户口数:辽东郡户六万四千一百五十八,口八万一千七百一十四;玄菟郡户一千五百九十四,口四万三千一百六十三;乐浪郡:户六万一千四百九十二,口二十五万七千五十。共合计近六十万口。公孙氏雄张海东时户口必更多:一方面、有自然增长,次一方面、中原纷乱,士大夫及流民自然会流入相对中原安定的辽东,也会增加数万口;再一方面、公孙康等攻击周边小国,迫使旧民复出并抢掠异族为奴,也增加了人口。综合来看,至襄平城破前,公孙氏所领当超过六十万口,甚或到达七十万口。再依照当时约略一比十的军民比例,公孙氏可以调动的军队也有六七万之众。

观看后期各国的状况,蜀汉被魏国灭亡时也就“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吴国灭亡时“兵二十三万,男女口二百三十万”。相比于后世的吴蜀两国,公孙氏领地确实要小些,但是也决不弱太多,至少可以认为是同一量级的。当时高句丽仅三万户;沃沮五千户;濊二万户;马韩五十余国“大国万馀家,小国数千家,总十馀万户”;“弁、辰韩合二十四国,大国四五千家,小国六七百家,总四五万户”;倭人少则千余户,至多邪马台国也仅七万户,总计在十五万户,但国家结构松散;仅夫馀八万户,较各国为多。在这种东北亚充满了小国的形势下,公孙氏很容易利用它们互相牵制,从而都划入自己的控制范围。

更何况辽东一向苦寒,亦有地利的因素,因此,就连当时统一了四州之地的袁绍,对辽东公孙氏也不敢小视,若是联合公孙氏,至少袁熙可立于不败之地。

只不过袁熙还是迟疑了,袁谭引了高谨入河北,若是自己引公孙氏进了河北,这河北纵然更加混乱,可是袁氏恐怕也不一定能捞到多少好处。

可是,自己该怎么办呢?他很难下定决心。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三国之江山美色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军事历史 三国之江山美色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百六十一章:袁氏失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