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朝廷(4)

过朝廷(4)

李鸿章留有遗折一封:全权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奏,为臣病垂危,自知不起,口占遗疏,仰求圣鉴事:窃臣体气素健,向能耐劳。

服官四十余年,未尝因病请假。

前在马关受伤,流血过多,遂成眩晕。

去夏冒暑北上,复患泄泻,元气大伤。

入都后,又以事机不顺,朝夕焦思,往往彻夜不眠,胃纳日减,触发旧疾,时作时止,迭蒙圣恩垂询,特赏假期,慰谕周详,感激零泣。

和约幸得竣事,俄约仍无定期,上贻宵旰之忧,是臣未终心事,每一念及,忧灼五中。

本(九)月十九日(10月30日)夜,忽咯血碗余,数日之内,遂成沉笃,群医束手,知难久延,谨口占遗疏,授臣子经述恭校写成,固封以俟。

扶念臣受知最早,蒙恩最深,每念时局艰危,不敢自称衰病。

惟冀稍延余息,重睹中兴,赍志以终,殁身难暝。

现值京师初复,銮辂未归,和议新成,东事尚棘,根本至计,处处可虞,窃念多难兴邦,殷忧启圣,伏读迭次谕旨,举行新政,力图自强。

庆亲王等皆臣共事之人,此次复更患难,定能一心协力,翼赞纡谟,臣在九泉,庶无遗憾!

至臣子孙皆受国厚恩,惟有勖其守身读书,勉图报效。

属纩在即,瞻望无时,长辞圣明,无任依恋之至。

谨叩谢天恩,伏乞皇太后皇上圣鉴。

谨奏。

王亮编:《西巡大事记》,卷十一,第11~12页。

李鸿章还遗留一诗,更是悲凉凄怆: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请君莫作等闲看。

高拜石:《南湖录忆》,第332页。

李鸿章去世的消息令"

太后及帝哭失声,辍朝。

而随行人员"

无不拥顾错愕,如梁倾栋折,骤失倚恃者。

大清帝国再也没有了"

舍我其谁"

的李中堂。

它如果再面临国破山河碎的危机时该怎么办呢?李鸿章死后两个月,梁启超写出了皇皇大作《论李鸿章》,称"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同时,他说:"

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

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

他将李鸿章和中外历史上的王安石、秦桧、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袁世凯、俾斯麦、伊藤博文等人逐一类比,得出无一人能与之相提并论的结论:"

今日举朝二品以上大员,五十以上达官,无一能及彼者,则吾可以断言也。

今后如欲求一如李鸿章其人者,亦不可复观也"

日本国内对李鸿章的评价是:"

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

美国人的评价是:"

以文人来说,他是卓越的;以军人来说,他在重要的战役中为国家做了有价值的贡献;以从政来说,他为这个地球上最古老、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认的优良设施;以一个外交家来说,他的成就使他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李鸿章生逢大清帝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帝国"

存亡危急"

之时,帝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

人情所最难堪"

之事。

因此,国人在对他笑骂痛斥之时,万"

不可不深自反也"

,万不可"

放弃国民之责任"

,"

不复自知其罪"

也。

而李鸿章为中国国计民生的近代化所奠基的所有的事业,令他身后的中国人一直在受益。

但是,直到今天,该怎样评价一百年前的这个不同寻常的帝国重臣,中国人大多的定论与世界舆论截然不同。

在中国,评价一个人是很容易同时也是很难的事情。

含着泪水和惊慌的慈禧到达了保定。

保定火车站的站台上插满了"

五色旗"

,即袁世凯命令制作的五种颜色的旗帜。

车站的地上跪满了身穿官服的官员。

官员们磕头之后纷纷献上礼物,把朝廷的总管太监忙得够呛。

刚刚接任李鸿章做直隶总督的袁世凯献上的礼物是一对鹦鹉,一只会说"

老佛爷吉祥如意"

,另一只会说"

老佛爷平安"

,都口齿娇脆,宛如童子。

更重要的是,袁世凯安排慈禧在这里乘火车回京城--他特地为慈禧制造了一节豪华的"

龙车。

慈禧登上"

龙车"

的时候感到很新鲜,这是她此生第一次乘火车。

站台上响起乐队的奏乐声,慈禧听那动静更新鲜,原来是一支西洋乐队在吹奏一支西洋曲子,这些也是袁世凯弄来的"

稀罕玩意儿。

慈禧乐了。

袁世凯这个名字从此牢牢地记在了她的心里。

火车开动,群臣磕头,乐队吹奏起"

进行曲。

可能连袁世凯都不知道,这首叫做《马赛曲》的曲子是法国国歌。

慈禧乘坐的那列"

龙车"

是中国历史上一件奇特的东西:10年之后,它成为了颠覆大清帝国政权的革命党人孙中山的专车。

又16年后,它载着一个名叫张作霖的中**阀,在一个叫做皇姑屯的小车站被日本特务埋下的炸弹炸成了一堆碎片"

龙车"

到达北京。

车站上早已准备好了"

金漆宝座,祭坛用品及其各种贵重佳瓷,以备太后皇上之用。

长达三十多节的火车进入站台后,站台上发出"

万岁"

的山呼海啸。

紫禁城里的皇家仪仗全部出动了,所有的京官全部来到车站跪接。

首先下车的是大太监李莲英,他忙着监视随从往车下卸东西,从西安带来的箱包"

堆积如山。

然后是光绪。

光绪没有抬头,直接进了轿,走了。

最后慈禧下车了。

慈禧走出站台,迟疑了一下,对旁边的人小声地说:"

这里怎么有那么多的洋人?"

洋人们带着他们花枝招展的家眷们都来接驾了,他们被有计划地集中在固定的一个区域里。

洋人们向中华帝国的皇太后和皇上脱帽致敬。

内务府大臣继禄微笑地提醒洋人们:"

脱帽,脱帽"

慈禧站在中国人和外国人面前,一动不动地站了五分钟。

她愿意让人们观看她。

她需要让整个帝国和全世界都清楚两件事:一、她和她的政权不但依旧存在,而且还很稳固;二、她不但活着,而且活得很好。

忙活完的李莲英把行李清单给慈禧看,慈禧很仔细地看了,然后点点头。

慈禧开始发赏,赏在场的所有的人。

慈禧的大方令所有的人无不惊讶。

全是白花花的银子,都是袁世凯事先为她准备好的,达百万两之多。

慈禧一行走到正阳门前,她再次走出了轿,给城门下的关帝庙上香。

正阳门城楼现在是假的。

真的城楼已经被洋人烧毁了。

为了迎接慈禧,也为了不让她伤心,用苇席和绸缎在废墟上搭了个布景。

又有太监对慈禧说:"

老佛爷,那么多洋人"

洋人们站在被他们烧毁的城楼上,向下观看帝国的皇帝和太后拜关帝。

慈禧"

仰见西人"

,然后微微地"

俯首而笑。

洋人和他们的家眷们都在看见帝国皇太后的那一瞬间惊讶得叫出声来,他们惊异于在这个古老的东方帝国里一个60岁的女人美貌依稀可见。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1901年:一个帝国的背影(连载完)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1901年:一个帝国的背影(连载完)
上一章下一章

过朝廷(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