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鸡大学”与“逼良为娼”的异曲同工
《中国青年报》记者从清华大学的网站上看到这样一条新闻:某知名企业的总裁到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做了一场题为“做自己想做的人——心态与成功”的报告。这位总裁就是美国檀香山大学企业管理博士生。这位总裁从白手起家奋斗到拥有一亿多资产的富翁,拥有非常多的社会头衔,应该称得上是成功人士。“野鸡大学”开办的项目中最多的是MBA、EMBA、DBA等商务课程,或许也正说明它迎合了我们这个社会的需求。1991年中国高校试办MBA班,最初只有几所高校开设,到2001年7月,开设这种班的中国高校已有62所。但不足两万的毕业生相对需求仍是杯水车薪。因此MBA在中国刚一诞生,报考率就居高不下,2002年全国有五万多人报考,而计划招生人数是8000人,录取比例约为7∶1。“野鸡大学”就在这个时候适时登场了。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国优质资源比较匮乏,比如MBA、DBA这些商务课程,我们才刚刚十多年的历史,而国外都已历经了一个世纪了。中外合作的方向是对的,但不应该是名义上的,只是挂个名,也不派老师来,没有实际意义,真正的中外合作应该是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把先进的课程介绍进来,把优秀的老师派过来。他认为“野鸡大学”红火的一个社会原因是因为我们这个社会推行的是文凭主义,把学历看得太重,加之这种供需矛盾,所以给“野鸡大学”提供了生存的土壤。“我们国内有的时候是‘逼良为娼’的做法!”中国人民大学顾教授说话毫不客气。顾教授说,美国的大学实行的是注册制度,办大学和办公司差不多。但公司办起来了,不一定有市场,同样哪怕你叫“国际大学”,招不来学生也没用。一方面受市场制约,另一方面受中介制约。没有得到中介认证机构的认证就得不到承认。这些“新办大学”、“赢利大学”到中国来这么有市场,一方面是因为不了解别国体制,那是外因,内因还是因为有市场——有人总喜欢上当。另外就是我们的体制逼的,有些人不得已而为之,比如说招聘,一上来非得大学生不可,非得硕士、博士不可,非得洋博士不可。有的人不看能力,同样是博士——“海龟”和“土鳖”,就非得要“海龟”。最近国外已经开始清理这种招聘广告,凡是有性别、年龄、学历歧视的招聘广告都是违法的。而国内往往设置各种各样的门槛,还认为是正确的,所以有些人没办法,只好想方设法弄这么一个学历,弄不到正规大学的,弄一个这样的(假的)对付一下。“所以我认为要挖挖深层的原因,不能简单地责备老百姓,我们这个社会什么都要看出身,我们的老百姓在这样的体制和环境之下,有时候没办法。”顾教授认为,面对这种现象,我们应该冷静地反省自己的体制,“苍蝇不叮无缝的鸡蛋”,如果“野鸡大学”是“苍蝇”的话,那也是因为我们有了“裂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