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今日欢呼孙大圣
在此之前,父亲一直盼望着开演猴戏,但事到临头,他心里又打起了鼓。毕竟,在此之前,有那么多大名鼎鼎的名角都演过孙悟空,而且演得非常出色,凭什么一个毛头小子演的,就比人家的好看?至少,得有一点自家的“货色”吧?他这样想打退堂鼓的样子,伯父看在眼里,可不答应了。伯父永远是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多年来他一直对父亲备加呵护。相处这么多年,他对父亲能够演好孙悟空没有丝毫的怀疑,因此把更多的心思放到了如何做广告上,对父亲则一副不容商谈、不容退缩的样子,父亲只好硬着头皮上了。老上海是一个非常成熟的商业社会,做生意的固然把生意做得很活络,什么样的招数能招徕顾客,那就使出什么招来,演戏也要做广告,所以也得费尽心思想招。伯父先把《西游记》师徒四人的形象做成大幅广告牌,搬到老闸大戏院的楼顶,使大街上的人远远都能看到;接着把父亲演的孙悟空、自己演的猪八戒等师徒四人的剧照洗印出来,观众每买一张戏票,就可以得到其中一张(任选),如果凑齐了其中四张,就可以获得四人合照一张。由于宣传到位,首场戏票被预售一空。父亲的演出是做了精心准备的,头场演出大部分观众就给予了热烈的掌声,但父亲对自己的要求却非常严格,认为自己的开场演出是失败的。他还真诚地向一些相熟的票友征求意见,票友们为他的真诚所感动,有票友就直接说了,“六龄童的孙悟空像只小毛猴”。父亲出了一身冷汗。他经过百般琢磨发现,尽管他已经看尽了上海滩的各种猴戏,从京剧猴戏、绍剧猴戏、各种武戏和猴拳等诸多方面汲取过营养,但是千算万算,漏掉了一个最好最真的老师,这个老师就是猴子。其实,万变不离其宗,不管各种猴戏如何千变万化,演来演去,不都得回到“孙悟空是美猴王”这个宗旨上去?如果演成了“毛猴”,那就不是美猴王,因为少了美猴王的“王者气象”!很快父亲就养了一只小猴子,整天和它形影不离,共同生活。就这样边学边演,现学现卖,从《猴王出世》、《飘海学艺》一直演到《大闹天宫》,越演越火,他演的孙悟空终于卓然成为一家,有了“南猴王”的称号。就这样,最终演完了全本《西游记》的时候,都是全国解放的时候了。这一番“西游”之路,也够漫长的。解放后,经过了一系列的文艺改革,同春舞台也改成了浙江绍剧团,地址也从上海搬回浙江。父亲担任了浙江绍剧团团长,他们参加了各种戏曲调演活动,获得了一个个奖项和荣誉。他们的演出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赞扬和关心。1956年8月,陈毅副总理陪同印尼总统苏加诺观看了父亲主演的《孙悟空大闹天宫》。陈毅看了此戏,大加赞赏,后来对周总理说:“我看过一个绍剧,很好,这是你们的家乡戏。”总理说:“那我没看过。”陈毅说:“有机会我安排你看。”1957年的12月17日,周总理第一次在上海中苏友好大厦看了父亲主演的《孙悟空大闹天宫》。看完之后总理接见父亲说:“我是绍兴人,看绍剧却是第一次,你的武功很好,演得很成功,外宾很满意。”然后就看见演小罗猴的我的二哥小六龄童,总理问:“这是谁?”父亲说:“这是我儿子,小六龄童,今年八岁。”总理满怀高兴地说:“文艺事业也需要接班人,希望你多培养几个小六龄童。”20世纪60年代初,《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被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搬上了银幕,并在1961年6月1日公映。当时看这部电影形成了万人空巷的局面,《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红遍大江南北。电影在全国巡映,戏剧也在全国巡演。《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还发行到世界72个国家,是中国拍的比较早的一部神话彩色戏曲片,获得了第二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戏曲片奖。郭沫若先生前后六次看了影片和演出,写了一首诗:人妖颠倒是非淆,对敌慈悲对友刁。咒念金箍闻万遍,精逃白骨累三遭。千刀当剐唐僧肉,一拔何亏大圣毛。教育及时堪赞赏,猪犹智慧胜愚曹。而**观看了父亲主演的电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后,又于1961年的10月10日在中南海怀仁堂专门观看了舞台演出。回忆起当时那个场景,父亲至今犹感身临其境:“当时我们在中南海,很紧张到底谁来看戏。我上台时,有一个习惯,从来不看台下的观众。结果等到八点钟,在演到唐僧与白骨精交流的时候,我有机会看出去,**坐在第五排,**坐在第三排,邓小平第二排。他们后来告诉我,**当时五次鼓掌六次大笑。”后来**又看了一次电影,1961年11月17日写了一首《七律——和郭沫若同志》: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这完全是对当时复杂的国际形势的感慨。也许,他的灵感是来自父亲演的孙悟空吧?1964年,**到了杭州,又一次提出要看父亲的戏。当时父亲的脚受了伤,他表示没有问题,咬咬牙可以演。当地的领导把情况向**汇报,**说:“受伤了不宜再伤上加伤,这次就不要演,我以后还会有机会看的。”后来,父亲知道这是为**演戏,又后悔又感激:后悔的是当初如实报告了伤情,其实咬咬牙也能演;感激的是,**如此关心一个普通艺术工作者的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