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激扬文字(7)
“唉,为了中国,为了千家万户,我们对自家的亲人,孝道尽得太少太少。有愧哇!
”**言之情牵,眼里泛映着泪光。**其实亦是性情中人,感情尤为丰富。他对于养育并影响了自己的母亲,怀有至深至切的情愫。他母亲是于同年10月5日去世的,从**奔丧回乡期间所作的《祭母文》,便可真切地感受到他作为儿子的至性至真:……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恺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不作诳言,不存欺心。整饬成性,一丝不诡。……呜呼吾母!
母终未死。躯壳虽隳,灵则万古。有生一日,皆报恩时。有生一日,皆伴亲时。……蔡和森跟**可谓灵犀相通。蔡和森一样地怀着“孝道尽得太少太少”的歉疚。他赶回长沙的另一个目的,就是也想把母亲动员去法国,以免自己和小妹牵肠挂肚的。“伯母?”**大为惊讶,“唿唷,你若把伯母这样可敬的老人动员去法国留学,那可是中国的一大奇闻;我们湖南学子更会一呼百应!
”“我想把向警予从乡里请来,让她带个头,把千年来做人玩物、做人嫁衣的女子,也发动起来,破一破封建中国的恶传统!
”“好好,了不得!
”**大是称叹,旋即理出思路,“你来领导留洋,我来强固大后方的根据地。第一步,学联是成立了;现在第二步,要唤起民众,跟这个强权的军阀社会斗一斗。”趁和森返湘,还未及出发去法国,**便邀上他去了却一件久久萦回在脑际的心债——拜谒连贾谊也引以为师表的屈原的祠堂。从和森家的“沩痴寄庐”出发,就不用再过江了。两人都喜欢踏青、喜欢登山,喜欢如司马迁一般游历名山大川。周游神州古国,他们还没有这个条件,也没有时间;足迹所到之处,顺便去寻访名胜古迹亦不失为一条捷径。在故乡湖南的首选,当是玉笥山上的屈原的祠堂——屈子祠了。记得杨先生携开慧与他们邂逅在王太傅祠时,就萌动了此心。越走越少人踪,他俩倒越觉着来劲,因为越远离人踪,山野就越纯净,越原始,越莽莽苍苍。这逶迤相连的山峦,这随处可观的百年大树,这清澈见底的深潭,在城里哪见得到呀?!
远处一溜千尺飞瀑,吸引了两位登山者的目光。他俩循势而往,哈,飞瀑下还有一泓碧水,太诱惑人啦!
反正周围没人,他俩衣服一脱便纵落下去。“哦——”那惬意,简直舒心极啦!
用他俩的话来说,八个字:消汗、降暑、解乏、净心。因为太舒心,太忘情,赶到玉笥山,寻到屈子祠,已是傍晚时分,祠堂已关门了。好不容易敲开门,小和尚要他们明天再来。“我们是专程从长沙赶来的!
”蔡和森声明着,想博得小和尚的同情。小和尚倒是也愣怔了一下,仍不敢作主,回复道:“寺有寺规,小僧不敢擅改。”**倒不争了:“既来之,则安之,就不为难小师傅了。”小和尚此刻又回升出了几分同情:“施主今晚?……”**随口道出:“今晚就在山地里享受清风。”有过上回跟萧子升一起游学的经验,露宿野外,已是不在话下。蔡和森有过爱晚亭过夜的实践,自然也乐在其中。于是两位在小和尚看来颇为奇怪的施主,寻来找去,觅到了一方大石,平平的,略有一点儿斜,睡两个人那是绰绰有余。“呵唷,这张大石床,比起我和子升那回的游学睡沙石滩,可是美多啦!
”**很是知足。“唉,说不定当年屈原流放到此处,也睡过这里呐!
”蔡和森顿生联想。“可能。完全可能!
”**一屁股坐到大石上,品味着祠中未见着的屈原,“他那流传百代的《九歌》,就是在这流放地‘流’出来的……”“说不定就躺在这方大石上构想的?!
”“有这个可能。”两位报国学子,旋即就沉浸到了两千多年前的大文学家、思想家那深邃的世界里。“屈原的传世经典《九歌》中,我特别欣赏——”未待**道明,蔡和森一言冲出:“《国殇》!
”两人居然不谋而合。**神驰千年,追忆着以国事民瘼为至重至要的故人屈原,徐徐吟出:……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遥远。蔡和森接口吟诵: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最后吟出屈原作下的归结: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两人完全沉入诗情,流露出为国征战,不惜身首分离,但求魂魄永驻的满腔激情。一声“阿弥陀佛”,打破了**与蔡和森追随着屈原征战沙场的悲壮浮想。惊回首——不晓何时,小和尚引领着老和尚已来到了大方石边。经小和尚介绍,**与蔡和森方知来者便是祠主方丈。方丈显然被这两位学子的吟哦,特别是其中包容着的一腔真情所触动。他请两位学子去祠上安宿。“屈原睡过这方大石吗?”**寻究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