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红房子西餐馆的家宴(1)

第一章:红房子西餐馆的家宴(1)

1989年十二月底的傍晚,有一家人,八个,相跟着走向红房子西餐馆。

白天下了些雨,是上海冬天惯常下的那种不大不小的冻雨,这种雨一下起来,连绵不绝,可以十几天都不停。

而这1989年的冬天,冻雨一天又一天,耐心地将整个城市都浇透了,到处都是无尽的阴冷和潮湿。

下午五点钟,天就开始晦暗下来。

到了傍晚,早早就黑了,满天见不到一粒星星。

在长乐路,陕西路交界的街角,红房子西餐馆的门前,尽是在路灯下匆匆往家赶的人和车,行人们大多脸上带着点厌烦和抵触的样子,手里握着皱巴巴的湿伞,往家里走。

陕西路上的人行道也很窄,除了法国梧桐占了的位置,只有两三个人可以擦肩而过。

行人们为了自己走得快,毫不在意自己撞到了别人的身体,拎包和别人牵在手里的小孩。

小孩子告诉妈妈自己被那个人撞了脸,妈妈挑衅似地,冲着那人的背影尖声教育自己的孩子:“下次遇到这种人,就一脚踢过去!

对这种人不要客气”

而那个撞了孩子的人,仍然连头都不回地走掉了。

所以,当这家人停在红房子西餐馆门口的时候,人行道被他们挡住,于是,不停的有人粗鲁地撞着他们,或者擦着他们的身体穿过去,冲乱他们的队伍,有人嘴里不耐烦地埋怨他们挡住了路。

而他们沉默着,既不生气,也不着急和退让,还是按照自己原来的速度,各自鱼贯而入。

因为知道红房子西餐馆的门廊小,所以先进去的人就往底楼的店堂里让。

但是,他们并不象当时没有规矩的客人那样,自己在店堂里乱撞,而是等着跑堂的上来招呼。

他们也不象有的集合好一起来吃馆子的人,彼此大声招呼,发出兴奋的声音。

但是,他们中的一些人在进门的时候,还是象生客人那样踉跄了一下。

这红房子西餐馆,是从太平洋战争以前的汽车间改造过来的,不是正规的房子,所以,一进门就有两级往下走的台阶,只有常来这里的熟客人才知道一进门就得下楼梯,才不至于跌跌撞撞。

他们还不能算是红房子西餐馆的熟客人。

但他们还是很安静地进了门,最后进去的,是个七十多岁的老人,白发苍苍,长着一张象多年紧锁的门那样尘封的脸。

他背过手去,把餐馆两扇对开的木门在自己身后轻轻带上。

红房子西餐馆的门,虽然是那种欧洲小餐馆式的镶玻璃门,但还算厚实,一旦关上,站满了人的门廊里突然一静。

一股咖啡,番茄沙司,融化的奶酪和新鲜油炸食物的西餐馆气味便扑面而来。

那窄小温暖的门廊里,还保留着过圣诞节时的饰物。

墙上贴着用红绒纸剪出来的圣诞老人像,他又红又胖的脸上,贴着用白色晴纶棉做的胡子。

他的头上,有一行老派英文花体字写的“圣诞快乐。

那时,有些初通英文的人在心里怀疑过,为什么不说HappyChristmas,而说MerryChristmas。

早年在上海教会学校读书的人大多数都写这样的英文字,更早的时候,红房子西餐馆的菜单也是这样的字体。

简妮站在爸爸旁边,望着墙上的字。

对这样的字体,她一点也不陌生。

爸爸也写这种字体的英文。

简妮七岁时,爸爸就开始教她英文了。

爸爸说,从前人们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对于简妮来说,还要加上一个英文。

学好了英文,将来回上海一定有用。

他们用的是爷爷从上海给寄过来的《英文900句》,这个课本带着一张绿色的塑料唱片,可以跟着唱片里的人读课文,学习悠扬的英国口音。

那时,她家已经从没有电的连部干打垒土房子,搬到了团部中学的宿舍。

与兵团的连部最大的不同,对简妮来说,就是有电了,可以听唱机了。

此刻,简妮的心里浮出了唱片里的声音:“Howdoyoudo?Howdoyoudo?Gladtomeetyou,Gladtomeetyoutoo.”

meet和you中间用了连音,第二句的开头,用的是第三声,象用声音在欠身。

常常,他们一家在简妮不学英文的时候,也在唱机上放这张唱片,象听音乐一样。

在简妮的印象里,春天常常刮着从戈壁上来的狂风,玻璃窗上飞沙走石,透过家里的白色尼龙窗幔,能看到外面细长的白杨树下,有人象骆驼那样顶着风慢慢走过去,大多数人都穿着军队那样的绿色制服,但他们不是军人,而是建设兵团的人。

爸爸向简妮保证过,总有一天,简妮也会象姐姐范妮那样被他们设法送出新疆,永远不回来。

那时,爸爸在所有的家具上都贴上写着英文名称的小纸片,他说,当年他和郎尼叔叔学英文的时候就是这样做的,小时候,他和郎尼叔叔的英文老师原先是个在上海住的荷兰人,后来,朗尼叔叔的老师是个留学英国的上海人。

爸爸写的花体字,就是跟那个荷兰人学的。

只是他写得不如墙上的那么花哨。

爸爸是阿克苏的团部中学的英文老师,还兼做音乐和美术老师。

他在中学里算得上是个倜傥的人,但到了上海以后,他一下子就显出了苍老和局促,还有一股走南闯北的泼辣气。

如今,简妮想象不出爸爸年轻的时候,将头发用吹风吹出一个飞机头,穿着有铜拷钮的小包裤,那还是奶奶没有失踪以前从香港寄回来的裤子。

在腋下夹着一张比利翁乐队的舞曲唱片,在上海招摇过市,是什么样子。

那时候,象爸爸这样因为家庭成分问题,高中毕业后无法考上大学的孩子,喜欢将自己打扮成这种上海小阿飞的样子,悄悄混在一起跳舞。

爸爸和妈妈就是在这种所谓的“黑灯舞会”

上认识的。

爸爸曾经学过当时妈妈走路的样子,她将手肘卡在身体的两侧,迈着妖娆急促的小步子,象四十年代美国电影里的女人那样摇晃身体。

爸爸学得那样煞有介事,将妈妈和简妮笑倒在新疆家里自制的沙发上。

那只沙发,是爸爸用两口伙房烧漏了的大铁锅和旧海绵做成的。

是当时整个阿克苏地区最时髦的沙发。

就是在这张沙发上,简妮记住了“SofaChair”

这个词。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慢船去中国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网游竞技 慢船去中国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章:红房子西餐馆的家宴(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