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一:老外侃中国(3)

序言一:老外侃中国(3)

我受过颇具苏格兰古典风格、相当不错的教育。学过拉丁语、希腊语、法语,也念过历史和英语语言文学。但是儿时的冲动时时驱使着我去干点别的事情。恰巧那年爱丁堡大学第一次开设了汉语系,这促使我立马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就是去学汉语。家里人并不反对,因为他们历来就有周游世界的传统。父亲不但法语造诣深厚同时还能讲几种非洲语言。亲戚们虽然干的是机械行当,但琴棋书画、吹拉弹唱个个都会,自然不会反对我选择人文学科。可惜高中任课老师对于我决定学中文却大惊小怪,还有几个颇具慧眼的老师,则认定这个性格鲁莽、少不更事的毛头小子,走上的是一条漫漫无归路。同伴们有人以为我昏了头,有人则以为我的行为很“酷”(这个字眼那年月刚传入苏格兰)。

胸怀着世界大同的热忱理想,1971年秋,我在爱丁堡大学中文系开始了本科生涯。那些年,想到中国来旅行压根儿就没门,渴望到中国大陆求学比登天还难。于是我只得闷头博览群书,读的东西比当今一般本科生要多得多。大二我开始念中国古诗和文言文,大三的时候念了哲学和唐诗,还读过不少明清时期的小说。另外每周还少不了递交一篇关于政治和世界大事的汉语小习作。这种教育体制使我受益匪浅,我甚至认为有机会接受此种方式的中文教育真是前辈子修来的福。

不过还是有很多问题,要想真正了解中国谈何容易?任教的四位老师当中,三位是英国人,只有一位中国人。那年月中国来的访客几乎绝迹,若大一个爱丁堡,见到的只有讲广东话的香港人,无法与之交流。闭塞的中文环境,使得我除了书本、电影之外,对于其它的中国概念根本一无所知。迫于那个时代的中国形势,我逐渐地打消了去中国的念头,潜心研究起中国古代文学,待1975年大学毕业时,我的汉语口语还是开不了口,而脑海里的中国形象,不过是根据零零碎碎的书本知识想象编织出来的图画,确切地说,是随心所欲胡编的“中国水墨画”。但是谁不是这样干呢?几乎每个人都会将自己的故乡描绘得天花乱坠,然而每个人心目中又都向往着一块神秘的远方乐土。

老外了解到的中国会是怎样的呢?他们心目中的中国到底是怎么回事?为此郭莹做了广泛的研究,通过对一些曾经在幅员广大的中国生活过的老外逐个进行访谈,以此来对这些问题作出解答。在郭莹的邀请下,所有的被访者都极乐意将自己的真实感想讲出来。(奇怪的是,以前居然没有人来采访,这又说明了中国作家的一些什么问题?)

200多年前,在那首〈致虱子,于教堂中一位女士的帽上发现后有感〉的诗中,苏格兰诗人罗勃特.彭斯(1759-1796年)曾这样写道:

哦,什么力量赐我法力,

俨然旁人看清我们自己!

这句话也是郭莹的目标。让中国有个参照,让中国的读者听听老外的心声。这中间有的人牢骚满腹、怨声载道;有的人则为中国文化所具有的内在价值据理辩护;有的人对中国人乐观向上、坚韧不拔的生存精神赞不绝口;还有人觉得中国闹哄哄的街市中充满着活力,耐人寻味;也有人生畏中国式没完没了地拉家常,尤其是中国人那张大嗓门不知吓倒了多少人。另一些独特的见闻尤其印象深刻。比如,一次在西安,一位副局长递给我的名片颇有意思,上书:“第一副局长(正局长空缺)。”这位官员见我盯着他的名片发愣,便进一步解释说:“我可以享受软卧待遇。”我笑道:“看来我与你待遇相若,有时候我也宽容自己享受一下软卧级别。”一位英国朋友的经验是,有中国人拿他当英语陪练时,若他吐出口语化的英语中国人听不明白时,却指正这位英国人的英语有问题,因为中国出版的英语课本上不是这么教的。另一位瑞典人则抱怨,来北欧访问的中国艺术家身着美国名牌Timberland衬衣、皮鞋,居然大言不惭地向北欧人申请经费。令瑞典人匪夷所思的是,穿得起Timberland的富裕中国人,向穿不起Timberland的欧洲穷人讨要资助,也太离谱了吧。显然这位瑞典人不知底细,中国人通身上下的顶级名牌大都出自北京秀水摊贩街。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所有这些口述人的本意都是善良的,个个都将曾经生活过的中国当作自己的另一个家乡来关爱。如今世界公民们达成了共识,那就是如果我们期望多理解一些自己的邻居,首先我们就得互相多增进交流。世界虽大,但在新时代这个网络电子村中,使得人人都成了近邻。

郭莹这人生性好奇,钻劲十足,颇有天赋。面对采访对象,她谈吐爽快、明确,常能恰到好处地提出适当的问题,是个让人信服的纪实作家。《老外侃中国》中的故事毫无虚构,个个千真万确。这本书也是郭莹数年海外与老外打成一片的心血结晶。数十位采访对象都做了录音,这些人多半在台湾、香港、中国大陆、新加坡或是西方的唐人街生活过,无论他们拥有何种渊源和背景,不论他(她)是希腊人、爱尔兰人、加拿大人、美国人、英国人、俄罗斯人,还是奥地利人、意大利人,这本书以其各自拥有的独特中国经历将他们联系在了一起。

眼下在一片喧嚣和骚动声中,我坐在尖沙咀的家中写作,窗外马路上的出租车喇叭声仍在大楼间回荡。此时此刻,我想郭莹这位探索者,就象古代那些著名的游记作家以及许多普通人一样,对自己的故乡怀着浓厚的感情和兴趣。当她发现自己的祖国,正被那些喜欢她和急于了解她的老外注视着,肯定会打内心里激动。老外所了解的中国,当然不是也绝不可能是中国人世世代代居住的那个中国,不过希望通过郭莹的努力,能够有助于从中搭建起更多、更好的中外沟通桥梁。

选择一种语言意味着选择一个世界,此言极具哲理。也许随着我们看世界的角度发生变化,其它的一切也将会随之改变。我希望《老外侃中国》能给读者带来愉悦的同时也能给人以享受,也许还能令某些读者的观点发生些许变化。这样使得我们这些地球村内的居民,虽天各一方,却能更好地增进相互间的了解。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听老外侃中国--换双眼睛看自己【连载完】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听老外侃中国--换双眼睛看自己【连载完】
上一章下一章

序言一:老外侃中国(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