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洋过海,找一个最棒的地方成长(2)
为了打造自己的第二个舞台,我很早就开始着手准备了。利用工作之便,过去10多年中我曾接触过许多企业人士,了解他们对于用人、选人的看法,对于职场中人的心理我也了解得比较深透,所以我把自己的发展方向定位于职场形象专家。我认为,职场成功的关键在于拥有鲜明的个人品牌。树立品牌的前提是你要有一技之长,这一专长形成你个人的核心竞争力。在此基础上,再打造出一个专业形象,你就能在茫茫人海中脱颖而出了。早年从美国学成回到台湾,一开始有电视台邀请我做综艺节目主持人,但我拒绝了。直到台湾华视发出早新闻主播的工作邀请,我才欣然应允。“学会拒绝”是我职业生涯中的一大进步。1998年,与华视有竞争关系的另一电视台以3倍年薪、长期合同力邀我加盟,同样被我拒绝了。因为在对自我品牌的设计中,对工作岗位的忠诚是必不可少的,我不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明星化的商品”被人挖来挖去。2000年,我当选台湾“十大优质女性”,公众给我的头衔是“最有深度的女人”。这恰恰符合了一个新闻主播应有的公众形象。我就是这样成功地建立起自己的个人品牌,而区别于众多主持人的。但是,一个品牌出现得太久,也会面临如何突破瓶颈进一步发展的问题。在未来的工作环境下,只有核心竞争力还不够,除了一个本事之外,还要有第二个和第三个才能。身上包围了很多别人认为你有利用价值的价值,才能在职场上立于不败之地。简单地说,一个舞台没有了,你能不能找到新的舞台继续跳舞?很早我便有了发展另外舞台的想法。因为电视业的“游戏规则”摆在那里,而我在这个领域已经很成功了,需要在另外的领域培养自己的专业化个人品牌。常常听人提到“危机感”这3个字,其实我觉得危机感通常是来自负面的压力,而我们需要的是正面的压力。正面压力是谁给的?是自己给自己的。负面的压力没有办法让一个人成长,而只有正面的压力才能让一个人成长。我通常不是有了危机感才去学习和改变的。很庆幸,我选择了北京作为自己新的成长地。就像一位北京朋友说的:“北京就有一个好处,它的包容度特别大,因为它就是个皇城。”我很快在这里找到了认可我的朋友,建立了新的生活圈子。自从来到北京后,我也发现经常能够碰到来自台湾的文化人和商界人士。这说明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更大的舞台在内地。分享—成就新的人生当你发现自己不再容易快乐时,不妨试试掏出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与人分享。六七年前,就有不少台湾的出版商邀我针对“我的成长之路”这个主题写书,当时我没答应。因为扪心自问,自从进入职场以来,尽管赢得了一些小小的虚名,但靠的都是两个字—“幸运”!正因为除了幸运之外,没有别的真知灼见或了不起的本事足以供大家参考,所以也常常以“怕贻笑大方”为由把出版商给挡了回去。而近两年我却打破了自己的规定出版了图书,所撰写的《如鱼得水》一书还在内地获得了出版。这其中的主因有两个:一是我的脸皮变厚了,不怕人笑话;二是我体会到与人分享的快乐。近几年来,我投入有关职场专业形象的研究,深感所知有限,但却学会放下自己的面子问题,尽管书中或演讲中只有短短一句话对某人有些微的启发,而我却感到兴奋。有些人说:“已经没有什么事可以让我兴奋了。”讲这句话的人真是悲哀,因为他思考的出发点是他能得到什么东西,而所拥有的东西又无法令他兴奋。遇见这样的人,我会建议他换个角度重新看世界。一味要求拥有的人未必比愿意付出的人来得快乐与充实,就像金钱一般,钱就是要花的,有进有出才叫钱,否则它就只是一张纸而已。人维持每天的吃、喝、拉、撒各项功能,也就是In&Out,人和周遭环境的互动也是秉持这个大自然的道理。当你发现自己不再容易快乐时,不妨试试掏出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与人分享。当一名科学家在实验室里有新发现时,若他不愿意拿出来与人分享,那么充其量他只是在做学术而已。不是吗?自从转向职场专业形象的研究后,我常常要面对很多很多问题。比如,许多朋友碰到我总是说:“请你告诉我,我该不该创业?”或者是“请你告诉我,我该不该离开现在的公司,换一个跑道?”或者说:“我该不该把工作辞掉去生孩子?”这3个问题的答案其实是一样的。我觉得每个人都可以扪心自问:“我是‘人力’还是‘人才’?”如果是“人力”,很容易会被替代掉;但如果是人才,别担心,即使到了35岁去生孩子,大部分老板还是会帮你保留位置,未来还是有很大的创业空间,甚至可以跳槽,跳到更好的位置。对于许多人感到困惑的“年龄危机”,我也总是奉劝他们要坦然面对。过去我们常说“中年恐慌”,而现在早已不只是中年才会恐慌了,30岁的人看见身后20岁的人会恐慌,20岁的人看见十几岁的小孩也会觉得恐慌。其实,恐慌的根本原因不是年龄,而是能力。当你的能力不如人家了,或者不具备核心竞争力了,自然就很容易被淘汰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