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神交梁启超
在少年李敖眼中,梁启超是位隔世伟人,一位文化战士。他何时开始接触到梁启超的作品尚不可考,但最晚亦应在他17岁以前。
在《李敖五十年表》
“1952年”条中有如下自述:8月1日在《合作经济》第2卷第12期发表《合作制度与节制资本》,这是参加庆祝第30届国际合作节征文而作,得了第一名,并拿到有生以来最大一笔数目的奖金,买梁启超《饮冰室合集》40册。
①李敖曾经说过,“我早在小学初中期间,就决定了我一生中想要做的一种人,今昔并无不同。我的志愿在用文字救世、鼓励风潮、关切苍生”。
①他想要做的这种人应该是什么样子?梁启超也许是最好的楷模。半个世纪之后,李敖出版了长篇小说《北京法源寺》,梁启超是作品中重要人物之一。
香港凤凰卫视主持人杨澜采访了他,当问及他对作品中人物的选择态度时,他说
“我会同梁启超一样”,因为他
“走了以后,他用《新民晚报》发挥那么大的力量,最后把坏政府推翻。他不要做烈士,他要做个成功的人,做成功的人比做烈士应该更正确”。
②由此可以看到他在斗争方式上对梁氏的认同。梁启超对少年李敖究竟有多大的影响,李敖在回忆录中并未直接谈到,但是就他把自己
“有生以来最大一笔数目”的奖金拿出来购买《饮冰室合集》的行为,可以看出梁启超对李敖的强大吸引力。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14岁中举人,22岁随康有为参加
“公车上书”,23岁参与策划
“戊戌政变”,先拥袁后又讨袁,是近代史上知识界一位风云人物。他在从政之外,致力于学术研究,纵论古今中外,探测人生社会,知识广博,成果丰硕,新论迭出,自成一格,为人称道。
曹聚仁说过:“过去半个世纪的知识分子,都受了他的影响。”③在少小年纪便读书广博且有良好家庭教育的李敖,对梁启超的崇拜亦在当然之中。
纵观梁的学术成果,无论是研究哲学、文学、佛学、教育学,还是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新闻学、图书文献学,其轴心都是历史学。
即以史为经,广取博收。并且以求新为本,处处都要开辟一条新的理论体系和新的研究方法。
《饮冰室合集》即是其学术研究的结晶。该书由中华书局出版,始印于1936年,重印于1941年,全书40册,分文集、专集两部分,其中文集16册,专集24册,共计149卷,是一部比较详备的梁启超著作集。
李敖所购正是此书。李敖读到梁启超作品的准确时间尽管难以确定,但从他高中阶段的成绩看,那略显幼稚的文章中已经透露出梁启超治学的影子。
这些影响,既有人格与思想方面的,又有治学方面的,而影响最大的还是在学术研究方面。
他羡慕梁启超那丰富的藏书(
“饮冰室”藏书达3470种,41819册,并有不少珍本、类书,另有《梁氏饮冰室藏书目录》存世),更羡慕梁启超那博览群书的功力,决心亦步亦趋、脚踏实地地去学,他要用自己的努力去弥补梁启超之后的空白。
梁启超谈治学方法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他的《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这部书是他在批判地吸收中国传统的治史方法,大胆借鉴西方近代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手段,中西结合、深入思考后逐步形成的。
他认为,历史研究首先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即要为现实服务。目的正确而高尚,则事半功倍,于学术、于社会都有益;反之,则费力而无好效果。
他明确指出:“无论研究何种学问,都要有目的。甚么是历史的目的?简单一句话,历史的目的是在将过去的真实事实予以新意义或新价值,以供现代人活动之资鉴。”①这是梁启超一向主张的用历史教育国民、用历史指导现实的史学思想的高度概括。
对此,李敖极有认同感。数十年后,他出版《中国名著精华全集》时依然重申此义:“古书本是朽腐,除非你能化朽腐为神奇,看古书对现代人没什么用处。”②在80年代复出后,他又指出:“历史研究有两种方式,一是从历史之本身去挖掘它的真相。一是借历史来印证当今的社会,这是实用的观点。”①
“知识分子应该发挥学问积极的一面——经世致用。”②他在各体文章写作中,都非常重视史料的运用,力图开掘史料中的新价值。
他的《独白下的传统》就是以古鉴今的一个典型文本。在理想与人生方面,李敖从《饮冰室合集》中亦受益匪浅。
梁启超曾经写过大量的政治诗和言志诗,少有大志的李敖自然对后者更感兴趣。
他有多篇文章引用到梁启超诗中的句子。尤其是李敖中学时代的诗作,受梁启超影响更深。
如:立志志在挽狂澜,北望气如山,十年如未死,一飞可冲天。风云海底有卧龙,窟中有狡兔,一朝风云起,我非池中物。
未老风雨天如晦,国难少鸡声,壮志如未老,大鸟总一鸣。浮海与藏山我既不浮海,我也不藏山,我走我的路,只在人世间。
五首之三锥处囊中是吾流,袱被今犹窘马周,壮志无成人欲老,怕看少年有白头。
蒙祸与苟安蛟龙亢虎黯然销,莽莽神州魑魅号。甘以赤胆蒙身祸,耻于苟安作文豪。
再看《饮冰室合集》中的诗作:自励二首平生最恶牢骚语,作态呻吟苦恨谁。
万事祸为福所倚,百年力与命相持。立身岂患无余地,报国惟忧或后时。
未学英雄先学道,肯将荣瘁校群儿。献身让作万矢的,著论求为百世师。
誓起民权移旧俗,更研哲理牖新知。十年之后当思我,举国犹狂欲语谁。
世界无穷愿无尽,海天寥廓立多时。志未酬志未酬,志未酬,问君之志几时酬?
志亦无尽量,酬亦无尽时。世界进步靡有止期,吾之希望亦靡有止期。
众生苦恼不断如乱丝,吾之悲悯亦不断如乱丝。登高山复有高山,浮瀛海更有瀛海。
任龙腾虎跃以度此百年兮,所成就其能几许?虽成少许,不敢自轻。不有少许兮,多许奚自生!
但望前途之宏廓而寥远兮,其孰能无感于余情。吁嗟乎男儿志兮天下事,但有进兮不有止,言志已酬便无志。
两相对照,不难看出,李诗与梁诗不仅都使用了
“浮海”、
“藏山”、
“龙”、
“虎”等意象,有些句式大体相同(如
“十年如未死”与
“十年之后当思我”),诗作所表达的思想也有着惊人的一致性。这决非偶然的巧合。
毫无疑问,李敖言志诗中的远大志向、自信与豪情,是深深地受到梁启超诗歌的影响的。
至于在写作技巧、研究对象和文风等方面,李敖受到梁启超的影响就更大了,比如他在梁启超、胡适、徐志摩三人连环传中对传记文学的尝试,他在《独白下的传统》中对
“笔锋常带情感”的
“新民体”的摹仿,他在《北京法源寺》中对梁启超小说论辩形式的借鉴等等,但那已是他上大学和步入文坛以后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