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的追求,令世界瞩目

读者的追求,令世界瞩目

从2001年11月起,一些西方主流媒体的注意力便陆续被《哈佛女孩刘亦婷》罕见的畅销程度所吸引。

有关此书的一连串报道,过程曲折而有趣。最先注意到《哈佛女孩刘亦婷》销量超百万,并带动了一波素质教育类图书出版热潮的,是美国《亚洲新闻》周刊的驻北京记者夏雷(ShaiOster)。

夏雷认为,这一现象反映了独生子女政策促使中国家长更加重视子女教育。

他用电子邮件向我们和婷儿提出了采访要求。接到采访约请后,我们都很犹豫。

婷儿既想在英语世界继续保持低调以便专心学习,又想为改善中国形象做点事,一时下不了决心。

婷儿的犹豫与她在美国的一个强烈感受有关。婷儿不止一次地告诉我们:港台的自我宣传活动搞得很巧妙,给美国人留下非常亲切友善美好的印象,相比之下,祖国大陆的宣传活动值得改进的地方很多,让人着急。

这种感觉在主张多元文化的哈佛校园还不明显。一旦走出哈佛,稍微深入一下美国社会和家庭,就发现很多美国人对中国大陆的印象还停留在冷战和

“文化大革命”时期,甚至是《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时期,误以为

“愚昧、落后、好斗、好战”才是中国的特点。2001年春天,婷儿得知一位哈佛的美国同学计划在暑假里到一个发展中国家教孤儿学英语,便建议他到中国来实施他的慈善计划,并承诺可以帮忙联系愿意接待他的孤儿院。

这位同学欣然同意了。谁知道,他的亲友听说他要到中国来,吓得够戗,反复劝他不要到中国来冒险,生怕他被中国人扣留小命难保。

这位同学出于对婷儿的信任,还是勇敢地来到了中国。他在成都SOS国际儿童村与四川孤儿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返校后还设法向哈佛的一个学生社团申请了1000美元慈善捐款,为一百多个孤儿一人买了一套过冬的新衣服。

他的经历第n次验证了婷儿的看法:凡是亲眼看到中国和平建设新景象的人,不论地位高低,都更容易成为中国人民的朋友。

这种一对一的努力,可以说是寄希望于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有没有效率更高的迅速改善中国形象的办法呢?

对此想了很多的婷儿说:“应该建议政府主动出击,说服美国各界有影响力的人士到中国来考察。这些人有机会在美国主流媒体上说话,对政府和民众的影响力都很大。”只不过,这个建议超出了我们的能力范围,只能在越洋电话里说一说而已。

如今,“在美国主流媒体上说话”的机会找上门来了,接不接招呢?婷儿在网上查阅了夏雷写的一些文章,发现他是一位很正派的记者,《亚洲新闻》也是一家颇有影响的严肃杂志,婷儿动心了。

但促使我们下决心的,却是另一个原因:既然我们不可能让西方媒体不报道,那么,与其让洋记者根据道听途说乱写一气(当时,国内的不少媒体正在纷纷转载和配合前面提到的假新闻),还不如接受采访,争取正面报道。

讨论到这一步,婷儿说,可以请夏雷把采访提纲发来看看,再答复。夏雷的提纲证实了婷儿的判断,这位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的美国青年,的确是位正派的记者,他提的都是与素质教育密切相关的问题,比如说:你们如此教育女儿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想启发她的创造力,开发她的智力,还是为了让她上个好的学校,以便有个稳定的未来?

你们是否认为所有的父母都可以采用你们的方法?你们认为你们的方法和传统的中国式教育有什么区别?

…………于是,我们决定接受《亚洲新闻》的专访。夏雷飞到成都之前,先电话采访了婷儿,双方谈得很愉快。

夏雷和我们的谈话也很愉快。他汉语很好,只有少量艰深的词汇需要用英语来确定含义。

采访结束的时候,夏雷告诉我们,其实他父母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与我们很相似。

怪不得我们沟通起来那么容易呢!遗憾的是,夏雷还没把稿件写出来,《亚洲新闻》就因被收购而停刊了。

虽然这次采访只开花未结果,但《哈佛女孩刘亦婷》能以正面价值引起西方媒体的注意,仍然令人高兴。

此外,关于接不接受西方媒体采访的讨论,也为接踵而来的采访做好了思想准备。

不久,有家以深度报道为特点的美国报纸的记者也提出采访。事后从他的文章结构来看,这篇赞扬美国中学生的文章,原先也许想用中国培养的刘亦婷做反衬。

但这位记者跟婷儿直接通话后,对她的聪慧友善印象深刻,和我们通话时仍对婷儿赞不绝口。

结果,“反衬”的可能变成了由婷儿正面答疑——该记者忠实于事实的职业道德令人钦佩!

可惜此报的网站页面内容只保留7天,已无法查阅。2002年3月,在美国影响力极大的《纽约时报》及哈佛大学校方主办的《哈佛杂志》,也注意到了中国本土原创的畅销书《哈佛女孩刘亦婷》。

他们都直接向婷儿提出了采访要求。《哈佛杂志》的记者是来自费城的哈佛学生尤吉尼娅?

莱文森(Eugenia)。这篇专访真实地传达了我们的写书动机、书的构成特点、中国读者对此书的欢迎情况、婷儿与此书的关系,以及她在哈佛的课外活动与忙碌的学习……标题是《哈佛女孩》。

《哈佛杂志》在图片说明中把婷儿称之为

“哈佛的焦点学生”。我们是在《哈佛杂志》网站看到这篇文章的,对我们而言,这个网页是婷儿在哈佛校园的珍贵纪念。

点击这个网址,可以看到《哈佛杂志》2002年7—8月合刊上的这篇专访和照片:--line/《纽约时报》的记者联系采访的时候,婷儿正在紧张地考试,希望延期。

记者说只是一个很短的报道,通十分钟电话就够了。婷儿便同意了。不久,该记者给我们发来一封英文邮件,大意是:“请你们承诺不把《纽约时报》的这篇报道用于书籍的商业促销。”不知这是《纽约时报》的例行规定还是额外的担心?

——也许是身为华人记者正面报道一本中国图书如何畅销需要避嫌?我们猜不出答案,回了一封不卑不亢的邮件:“谢谢你的提醒。幸运的是,我们不需要这样做。”事实上,如果不是《纽约时报》著名的专栏作家托马斯?

弗里德曼(ThomasFriedman)注意到这篇报道并加以引用,我们连该记者究竟写了些什么都不知道,婷儿也没看到这篇报道。

尽管如此,仍然要感谢该记者给大名鼎鼎的弗里德曼提供了论据,使他有理由在其举世瞩目的中东问题评论里,为中国说了令人信服的好话——知道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惯常态度的人、看过《中国有多坏》和《在妖魔化中国的背后》等书的人,更能体会这件事的来之不易。

记得4月24日,婷儿的哈佛同学彼得一大早就给她发了个邮件:“知道吗,你出现在弗里德曼的文章里了,在今天的《纽约时报》上。”婷儿没时间查阅这篇文章,顺手把邮件转给了我们。

我们好奇地登录《纽约时报》网站进行搜索,先是通过查作者名找到了弗里德曼荣获2001年

“普利策最佳评论奖”的报道——这是他第三次获得美国新闻工作者梦寐以求的最高荣誉了,随后又找到了彼得说的那篇文章。

从弗里德曼的《那是什么日子?》里,我们才看到了《纽约时报》前一篇报道的部分内容:……《纽约时报》教育与生活增刊报道说:在中国,过去16个月来最畅销的书是《哈佛女孩刘亦婷》,内容是父母与读者分享培养孩子进入哈佛的

“科学方法”,卖了超过110万册,并由此引来了很多模仿者,如怎样进哥大、剑桥、牛津等,多达15种……弗里德曼对此的看法是:督促孩子进入哈佛的书成为畅销书的社会,最后一定会建立自己的哈佛……因为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与预测中东和平进程有关,所以被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报刊转载。

但在《纽约时报》网站需要付费才能看到它了。弗里德曼的独特见解让我们想起了一句俗话: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当一些中国人为《哈佛女孩刘亦婷》该不该畅销争来辩去的时候,谁也没有意识到,这个社会现象传递给外界的却是强烈的和平昌盛的信息。

与此相印证的是,不少香港和台湾的读者来信都谈道:《哈佛女孩刘亦婷》使他们看到了祖国大陆的新面貌,增强了对大陆的好感和信心。

托马斯文章见报的第二天(4月25日),一位美联社驻京记者在另一篇报道《成功学热中国》里,也介绍了《哈佛女孩刘亦婷》为何畅销。

这篇报道的大意是:中国的白领阶层热衷于阅读西方企业管理者的成功经验,期望以此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竞争力,但销量最大的仍是一对中国父母写的《哈佛女孩刘亦婷》,家长们把阅读教育类图书看作帮助孩子成功的途径。

美国《新闻周刊》的资深记者马一龙(MahlonMeyer)在2002年12月29日发表在《波士顿环球报》的深度报道《CrimsonChina》一文中,注意到我们写作《哈佛女孩刘亦婷》的目的是:“为了与众多想让孩子出色的人们分享我们的经验,我们也希望他们能重视家庭教育对我们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性。”马一龙为了探讨《哈佛女孩刘亦婷》畅销的原因,还就此书采访了哈佛学院院长、中国近现代史专家威廉?

柯尔比教授(WilliamKirby,中文名

“柯伟林”),以及哈佛教育学院

“零岁项目”的儿童早教专家本?马代尔(BenMardell)。马代尔说:“与只注重孩子智力的过去相比,《哈佛女孩》一书接近于表现出一种真正的突变。”柯伟林教授说:“与上个世纪不同之处在于,年轻的中国人和他们的父母正在寻求最好的教育,无论它是在中国还是在海外被找到,如今尤其是这样。”随后则是《时代周刊》亚洲版及《美国高等教育报》的专访……西方媒体的这些报道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极其关注《哈佛女孩刘亦婷》的读者群。

因为这个读者群实在是太大了。按保守的估计平均每本书有三个人阅读来计算,165万册简体字版的读者人数已经高达495万。

这还没算电子版和数十种盗版的读者。据人民网《2001本网年终专稿图书篇》报道:“作家出版社估计,《哈佛女孩刘亦婷》的各种盗版书至少已有200万册。”2003年秋,婷儿陪妈妈到哈佛拜访哈佛学院院长柯伟林教授时,柯教授拿出来请母女俩签名的《哈佛女孩刘亦婷》竟然也是一本盗版书!

(当时,柯教授好奇地问:“这本书真的是盗版吗?你怎么看出来的?”婷儿妈妈的提包里正好有一本正版书,拿出来与那本盗版书一对比,柯教授很容易就看清了两者的区别:正版书的封面纸摸起来有凸凹感,书里的照片图像较清晰;盗版书的封面纸是平滑的,书里的照片图像很模糊。

我们把正版书送给了柯教授,他高兴地说:“太好了,以后讲盗版问题,我就有实例可以对比了。”)据《中国图书商报》介绍,拥有700万忠实观众的美国

“脱口秀”明星奥普拉,主持着美国书业界影响力最大的

“奥普拉图书俱乐部”。从1996—2002年4月,这个俱乐部

“推荐图书销量榜”榜首是《飞行员的妻子》280万册;第6名是《我们是穆凡尼家的》160万册。

《哈佛女孩刘亦婷》正版销量超过此榜第6名,若加上盗版,《哈佛女孩刘亦婷》的实际销量大概超过350万册(超过此榜第一名)。

了解了这些数据,就不难理解,西方媒体为什么会反复提到《哈佛女孩刘亦婷》的罕见销量了。

西方媒体习惯于关注民意动向,他们从《哈佛女孩刘亦婷》的巨大销量里悟出来的民意是:中国人重视的是通过教育拓宽发展空间(而不是通过暴力、掠夺、扩张),开始走向富裕的中国青少年和父母,正在国内或国外寻找最好的教育。

能和千百万读者一起向世界展示

“中国和平与发展”的一个侧面,我们深感荣幸。更何况,有那么多的读者来信说:因为读了《哈佛女孩刘亦婷》而受益……停笔之前,我们想要感谢很多人:——感谢所有喜欢这本书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大大小小的男孩女孩们!

——感谢所有推荐过这本书的各校老师、各界专家、各级领导及各家媒体的编辑和记者们!

——感谢所有客观报道过这本书和中国素质教育热的各家海外媒体!——感谢责任编辑杨葵和作家出版社的各位领导及出版发行网络的全体人员!

——感谢所有坚持销售正版书的书店老板和员工们!最好的感谢方式,就是献上我们精心写作的第二本书《刘亦婷的学习方法和培养细节》。

衷心希望它对您或您孩子的成长或多或少有所帮助。真诚地为您和您的孩子祝福!

欢迎您给我们的读者信箱来信。我们的e-mail地址是:tingfm@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哈佛女孩刘亦婷》之二:刘亦婷的学习方法和培养细节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哈佛女孩刘亦婷》之二:刘亦婷的学习方法和培养细节
上一章下一章

读者的追求,令世界瞩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