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数:依然重要的砝码
我于1993年考入北京广播学院,刚上大学那会儿,过于迷信能力。这并不能完全的怪我,因为这个世界充斥了太多的关于能力超群的神话。比尔·盖茨不是没有上完大学,结果成了亿万首富吗?李嘉诚不是中学没毕业就成了华人首富吗?同样是人,我为什么不行?是啊,年轻不就意味着无限的可能性,年龄不就是资本吗,我为什么不行?而且,上高中的时候,身边的同龄人不都是很鄙视高分低能的人吗?分、分、分,不就是用来跨过高考独木桥的敲门砖吗?我已经跨过了,发誓不再需要这个拐杖……亲爱的学弟学妹们,不知你是否也这样心高气傲过?起码我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是这样想,并这样实践的,在学校中悠哉游哉,逍遥度日,好吃懒做,极度惬意。然而,这样的好日子只过了两年。那时候网络还没有开始普及,QQ和MSN这样便利和精彩的聊天工具,还不知存在于未来哪个天才的脑袋之中,这从技术上使我避免了成为一个网上聊天狂。但是,当时我正忙着为成为未来的比尔·盖茨般的人物而苦学电脑,忘记了自己本是个干文科的料,对数学缺乏天赋,也基本不通。学来学去,我学会了DOS(WINDOWS之前,微软推出的PC机操作系统?雪和一些日常的应用软件(现已全部过时),拷贝了一大堆游戏和工具软件,成了我们班的计算机课代表和所谓文科类专业的“计算机高手”,还有一项“成就”就是练会了盲打(这是惟一对我日后的职业生涯有着重要影响的计算机技能)。我沾沾自喜,因为我认准了计算机就是未来世界发展的方向和新富豪层出不穷的池塘。这个认识并没有错,但是我却没有想清楚,人类之大潮流,并不一定就是你的主流。此外我的时间,则忙着读书和花前月下谈恋爱,从不过于为考试成绩介怀,准确地说,我只担心能不能及格——“60分及格,70分浪费”,这是多么嘹亮和激动人心的口号。更何况,广播学院号称京城的贵族子弟学院之一,师出名人无数,什么敬一丹、白岩松……每天在电视上露脸的师兄、师姐数不胜数,老师们不是也说,在1987年以前,广播学院出来的学生连中央电视台都不愿意去吗?就算现在不如往昔,毕业混个省级电视台估计也不成问题——哈哈哈哈,人在一个高度趋同的环境中是很容易滋生幻想的,而从来大话最迷人。未来真是美好,也许我能成为一个大人物,我在美丽的校园中浮想联翩,美梦连连,雄心壮志,豪语惊人。(时光到了1997年,我们那一届真实的分配情况是,我大学时代最好的一个朋友,最后分到了唐山一个地区不知是几级台的有线电视台。他后来又经历了漫长的准备和忍耐,最后报考了广播学院的研究生。而我则挤进了“人肉市场”,拼命搏杀,左右突围。)今天,回首当时的年少轻狂,我只能由衷地感到浅薄和脸红,虽然这种浅薄是年幼所必然带来的无知,也是急功近利的环境所必然产生的浮躁。然而,更根本的原因乃是因为我个人的阅历与眼界的局限,那时我还不可能对社会有着任何深刻的认识,或许所有的大学生一开始都难免眼高于顶。几年之后,当我阅读到斯蒂芬·茨威格的小说《象棋的故事》的时候,书中的这段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的脑子如果根本不知道世界上曾经有过伦勃朗、贝多芬、但丁和拿破仑,那你不是很容易认为自己是一个伟大的人物吗?”是的,狂妄与理想绝不相同,更与雄心壮志无关。虽然有的时候理想主义者也会口出狂语,但是会叫的并不都是凤凰。理想意味着信仰,而狂妄只意味着无知。而显然那时我除了对社会潮流的望风捕影之外,没有任何真正的信仰,所以,狂妄的情绪经不住现实的敲打,它很快就垮了——我去见识了一次招聘会,回来之后,我的想法完全变了。我无法回忆起那次招聘会的具体情形,但是我记得回来后所得出的一个重要的结论——你必须先要得到工作机会,然后才会有机会去展现你的能力。因为人的能力往往是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过程才能证明。但是,一个用人单位每天都要面对无数大同小异的简历,它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细细分辨每一个应聘者的能力。如果你不能利用短短的一面之缘去打动用人单位的心,你就根本不会有机会和时间再去证实自己的能力,在这个时候,分数是惟一看起来比较客观和公允的标准。我开始放下膨胀的轻飘飘的自我,进入一个真实的世界。大约在大二下半年,我开始为分数奋斗了。终于得到了一次三等奖学金,两次三好学生,并在毕业的时候,成为班级里总评总分排在男生前三名的学生。直至今日,我依然承认那只是一种手段,但是,却是我面对现实所做的重要的调整和选择。亲爱的学弟学妹,请记住:如果你还有时间,请一定要抓紧你的分数,在今日中国的现实世界中,成绩和分数依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砝码,如果你已没有时间去赢得很好的总评分数,也不必过于烦恼。它很重要,却不是惟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