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皇后14(4)
于是,全奉准等人被闵氏政府所欺骗,政府方面假惺惺的以农民军提出的27条要求为蓝本,达成了所谓的《全州和约》。《和约》全文12条,其内容是;一、荡涤东学道人与政府间的宿嫌,协力庶政事;二、查得贪官污吏之罪目,一一严惩事;三、惩办残暴富豪辈事;四、惩罚不良儒林两班事;五、烧却奴婶文书事;六、改善七班贱人待遇,脱去白丁头上的平壤笠事;七、许可青春寡妇改嫁事;八、无名杂税一并勿施事;九、官吏采用打破地阀登用人材事;十、严惩与倭奸通者事;十一、已往公私债务一并勿施事;十二、土地平均分作事。协议既定,起义军便暂时撤离全州城,日后逐渐瓦解。等到6月底,东学党起义基本平息了。如果从朝鲜政府请求清朝派兵帮助镇压东学党起义这一点来看,此次入朝清军的作战目的基本达到。但由于日本乘机大肆派兵入朝,使得援朝清军和入朝的日军处于严重的军事对峙状态。朝鲜政府被日军突如其来的大举出兵吓得得魂飞魄散。朝鲜政府立即声称农民暴动业已平息,要求清日两军同时撤退。中国也认为乱事已平定,为使日军退去,即根据《天津条约》的规定,要求中日两国同时撤兵。但是日本的政策是乘机排斥中国在朝鲜的势力,独霸朝鲜,自然不会同意。高宗和朝鲜政府通过各国驻汉城的外交使节,特别是通过当时在朝鲜以“朋友”自居的美国公使,敦请美国等各国政府出面给予斡旋,促使日军立即撤退。然而,美国人却支持日本侵略者入侵朝鲜的行径。日本以保护使馆及侨民的名义派兵,现在使馆和侨民的安全已不成问题,中国又愿撤兵,日本如坚持不撤兵,师出无名,势必会引起国际舆论的不满。日本政府为扭转这种不利局势,提出一项提案,电令日本驻津领事通知李鸿章。提案的内容为:农民暴动尚未平息,中日两**队应共同镇压朝鲜乱民。平定后,为改革朝鲜内政起见,中日两国派常驻委员驻朝鲜,调查财政,淘汰官吏,并设置必要之警备兵,以保持国内的安宁。很显然,日本是借这个中日共同改革朝鲜内政的要求,难住清朝。日本政府明知这个要求必定不为中国所接受,在提出提案的同时已经决定,不论与中国协商的结果如何,在朝鲜政府导致农民暴动的**内政得到“改革”之前,决不撤兵;如果中国政府不赞同这个提案,日本政府要独力担任朝鲜政事改革。中国自然不会接受这个提案。此时朝鲜局势极为紧张,中、日、美、英、法、俄等**舰十艘集结济物浦港口。从仁川到汉城,沿途日军把守要害,盘查行人。日本政府训令大鸟不得撤兵,并相机使日军继续开赴汉城。战争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在中国方面,自中日朝鲜问题争端发生,李鸿章就把解决的希望寄托在国际调停上。他先是挽请俄国,继而挽请英国出面调停。幻想通过俄英的干涉来制止日本侵略。然而,英国在看到日本开战决心已定,并在得到了日本有关日军“不在长江下游上海及其附近地区为战争运动”的保证后,决心支持日本,最终拒绝了李鸿章的要求。俄国看到日本背后有英国支持,也不愿卷入中日朝鲜问题的纷争,最后也拒绝了李鸿章的调停建议。李鸿章重外交、轻军事的作法,引起大清国朝野上下的严重不安和舆论的不满。以光绪帝师翁同龢为代表的一部分官僚力主增兵朝鲜,抗击日本侵略。翁同龢曾多次呼吁增兵朝鲜,占据要隘,以绝对优势兵力压倒日本,认为只有这样,日本方肯撤兵,紧张局势才可能有所缓和。李鸿章在挽请俄英调停相继失败之后,迫于国内主战派压力,才匆匆忙忙作军事布署,第二次不情愿地对朝派遣了清军。少部分增援驻守牙山的清军,大部分则向平壤集结,以便同日军展开决战。在此期间,日本侵略者毫不迟延地在朝鲜制造有利形势。就在李鸿章积极进行联俄之时,日本加紧向朝鲜向朝鲜增加兵力,并千方百计地制造挑起战争的借口。日本政府密令日本驻朝鲜公使大鸟圭介:“目前形势表明开战已不可避免。务须不择手段地制造开战之借口。”当中国拒绝了中日共同改革朝鲜内政提案之后,日本人就单独地开始了非法行动。6月26日,日本公使单方面地要求高宗“改革内政”,7月4日,大鸟根据日本政府给他的机密训令,向朝鲜政府提出改革内政的五大纲领26条目,详细规定了有关用人,行政,兵制,币制等项“改革”,甚至连兴办学校、铁路都包括在内。这个强加于朝鲜的“改革方案”,实质上是欲借此把朝鲜完全控制在日本手中。而且,大鸟还逼迫朝鲜政府在三天内制订出实行“改革方案”的具体措施,十天内付诸实行。而当时这个所谓的“改革方案”,类似“敷设汉城至各通商口岸间的铁路,架设足以联系全国各主要城市的可靠的通信网”等条款,均是无法在限期之内实现的。但是,正如日本侵略者自己所承认的那样,他们的目的在于“故意提出这些在限期内无法实行的改革条款,如被拒绝,或是在限期内未能付诸实现,就可以此反诬朝鲜政府没有改革内政的诚意,为日本人能以行使武力,颠覆朝鲜政府,由他们自己独力着手进行改革制造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