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老师最后的心理防线
高中英语课上,我从来都是老师的最后一道心理防线。一个问题,全班如果都答不上来,老师势必会把目光转向我。这时,我会知趣地举起手,说出老师想听到的答案。我知道,如果我也答错,老师一定精神崩溃。
高一英语第一课是“卡尔·马克思”,课后老师留的作业是背书。可我居然就给忘了,也不知为什么,那一次,全班同学都忘了。
第二天上课,教室气氛凝重。当第三个同学站在那吭吭哧哧背不出来,老师的脸已经阴得快下雨了。我低着头,心里砰砰乱跳。
老师走到了我这一组,她沉着脸,用手指在第一个同学的桌面上敲了敲:“你!背第一段!”
我的心已经提到了嗓子眼:“怎么办?老师没准盯上我们组了,可我也没背啊!”
我定了定神,把书翻开,假装漫不经心地瞟着书本,脑子里却在飞快地记忆着课文里的内容。
果然,老师盯准了我们小组。
谢天谢地,我虽然个不高,但视力好,所以坐在最后一排,是第7个。这样,前边6个同学为我争取到了宝贵的几分钟时间。
“陈鲁豫,你来背!”老师终于叫出了我的名字,声音里是掩饰不住的期待和信赖。这时,我们组已经全军覆没。
全班同学都看着我,只要我能背出课文,他们就得救了。
我慢慢地站起来,又慢慢地合上书,之所以慢,是因为我的嘴里还在念念有词地背着最后一句。之后,我咳嗽了一下,开始背书。
我相信,人在巨大的压力下,会有超水平的发挥,那天的我,是在为荣誉而战。
我从头到尾一字不差地背完了整篇课文,我故作镇静地坐下。
教室里安静极了。
老师飞快地转过身,低声说了一句:“下面,我们学习第二课。”
从她的背影,我似乎看到了她脸上的微笑。全班同学都长出了一口气!
我兴奋得不行,对自己崇拜极了。
第一次看没有配音、没有中文字幕的英文原版电影是初中二年级,在政协礼堂,看的是美国影片《情暖童心》。电影的英文原名我忘了,只记得女主角是《鸽子号》的主演DebrayRaffin(黛博拉·拉芬)和当时很红的少女明星DianeLane(她后来沉寂了10年,直到2003年才重获影坛认可,赢得当年奥斯卡最佳女配角提名,可惜输给了美艳无双的CatherineZetaJones。)影片讲了一个女教师鼓励残疾女孩战胜病魔,热爱生命的故事。电影很一般,即使在外国影片还很少的1983年,它的情节也不够吸引人。想想看,一个圣母般的老师和一个自闭忧郁的少女,这样的人物组合怎么能产生爱情、阴谋、危机、幽默诸种好莱坞大片必备的元素呢?不过,就是这么一部沉闷的电影,还是把我看傻了:“原来,外国人是这么说英语的!”
看完电影回到家,我闷闷不乐。
“怎么了,电影看得懂吗?”爸爸问我。
“连蒙带猜就听懂百分之二十。”学了一年多英语,我竟然连外国人在说什么都听不明白,这对我的打击太大了。
我开始重新审视我的英文教科书,这一看,发现了问题。原来,我学的都是所谓Chinglish——中国味的英语。随便翻开一页,就会看到这样的对话:
“Kate,whereareyougoing?”(凯特,你去哪?)
“Tom,Imgoingtothe”(汤姆,我去第四中学。)
2000年,我在美国盐湖城碰到一个热爱中国文化的摩门教老太太,她是个中学老师,退休后一直刻苦学习中文,已经学了好几年,可中文还是差得让人无法听懂。一翻她的中文课本,我乐了,这分明和我的中学英语书如出一辙嘛。她磕磕巴巴地念了几句:
“李明,你的铅笔是在哪儿买的?”
“小王,我的铅笔是在第一人民铅笔商店买的。”
老太太念完,好奇地问我:“DoyoubuyyourpensilsatthesPensilStore?”(你也去第一人民铅笔商店买铅笔吗?)
这倒把我问愣了,我想反正跟她也说不明白,不如开个玩笑,于是特认真地说:“是啊,我们都去那儿买。”
美国老太太容易较真,不知道她是不是至今都认为中国人买铅笔都去第一人民铅笔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