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吧,康迪!”(2)

“冲吧,康迪!”(2)

那么大众如何看待她的这些宣言呢?心理学家索尔曼认为,赖斯没有赢得任何信任:“她是带有明显的情绪登场的。这是一种催眠疗法。她给予积极的回答,说话平静,有节奏感和暗示,比如:我们是勇敢的。她会时常在她积极回答问题的同时摇头。”尤其是在对伊拉克人的审讯问题上,她的态度让很多观众无法接受。和平离伊拉克还有很远,联军进驻巴格达一年后,并没有带来和平和自由。以“上帝的十字军来铲除恶魔”为名义发动战争的小布什,不得不继续与“一个又一个的恶魔”进行斗争。所有公开的资料显示,萨达姆没有给美国的安全造成任何威胁。小布什以前的合作伙伴,从保罗·奥尼尔到反恐专家理查德·克拉克,把白宫描述成一个“阴谋家的乐园”,为实现其战争计划而让国民的心灵沉没在世贸大厦的瓦砾和灰烬中。最近在2004年11月,又爆出让人震惊的新闻照片:美国士兵向没有武装的伤员和无抵抗能力的抗议者射击。一个摄影组拍下了这些战争罪犯,而美国政府却对此反映冷淡。自伊拉克战争开战以来,赖斯一直试图用爱国主义来掩盖她的上司在政治上和道义上的无能以及她的错误。她甚至当面训斥理查德·克拉克——这位不仅曾在小布什政府的全球战略中举足轻重的反恐专家。在倾听调查委员会对“9·11”事件的报告时,克拉克给他的前任女上司以很大的压力。他声称:小布什的安全部门早就认识到了恐怖袭击的危险。在2001年夏天几乎天天都有恐怖警报,而赖斯却错过了防范它的时机。克拉克认为,在任职初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没有对基地组织给予重视,她意识到政府要重视恐怖主义,但没有对可能的突发事件采取预防措施。前任FBI女翻译官斯伯尔·爱德蒙德给了这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更严厉的批评。爱德蒙德在“9·11”事件之后调任至联邦警察局工作,负责翻译了FBI所有的文件和行动计划。在联邦听证会前的一次秘密会议中,她接受了3个小时有关“9·11”事件的询问,爱德蒙德说:以前的文件很明确地指出,早在2001年年初和夏天就已有了足够多的袭击信息。对有关计划中飞机的使用,小布什也已知晓。但赖斯否认说这是“令人反感的谎言”。在电视上,从一个频道到另一个频道,都是她和小布什在否认。为了惩罚克拉克的不忠,她炮轰克拉克,更加暴露了她值得怀疑的动机。不只是民主党人指责她避重就轻。她也受到共和党同僚们的批评。听证会成员约翰·雷曼指出,这让人觉得,赖斯在躲避些什么。最终,迫于公众的压力,赖斯成立了由10人组成的“‘9·11’调查委员会”。她身着一套浅色典雅的长裤套装去接受调查,回答参议员问题的时候平静而有条理。与委员会成员的第一次交锋,她东问西查,反而步步紧逼,轻松掠过有问题的部分。这个小布什的忠实跟随者用搪塞和粉饰蒙混过关。针对“白宫完全低估了伊斯兰恐怖主义的危险?”的质疑,赖斯承认,美国政府一年来时刻准备着应对日益增长的不可预知的恐怖威胁,这种情况使政府在过去的20年里,应对了每个预警,但这与民主经济不相适应:“恐怖分子在战争中针对我们,但我们不会针对他们。”所以小布什政府无须承担任何责任,“没有特殊武器可以避免‘9·11’事件的发生”。白宫和总统没有做错任何事情,小布什是有远见的、有强大领导力的、坐在应坐的位子上的人。赖斯知道人们会选择什么样的责任指向,谁也不可能预测到什么人正在为袭击而操练,所以“9·11”的责任完全是基地组织的。小布什从一开始就认真地对待了危险,他把克林顿政府针对基地组织的政策发展下去。这个目标是消灭基地组织网络。这个方向在9月4日被确定下来的,但没有什么战略计划可以来避免9月11日的袭击。小布什和赖斯在得克萨斯农场的采访画面出现在了电视上。小布什对她的策略很满意,她引导民众把关注的视线转向小布什为美国对伊战争和制定战争计划而付出的努力上。2004年11月16日,在美国总统大选后的两个星期,也是赖斯50岁生日后的两天,小布什表彰了她的忠诚,并提名她为鲍威尔的接班人。赖斯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女国务卿。小布什说:“赖斯受命危难于之际,国家正处于对确定的反抗者的战争中……她是‘国际政治问题专家’,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对她的忠告坚信不移,从她的经验和准确的判断力中受益匪浅。”他的话语中也常常流露出极其亲密的个人关系,把她和“有权势的女人”联系起来,在私下里他叫她“康迪”,她要把嘴凑到他耳边来悄声言语,还要他一起祈祷,唱教会歌曲。是出于权力和道义使赖斯迷恋并爱上了小布什吗?还是只是在寻求刺激而已?在她和某位著名时事评论家吃饭时,无意间竟然用“我的男人”来称呼他。在小布什提名赖斯为国务卿人选的新闻发布会上,赖斯对小布什说:“在您的指引下美国发动并赢得了反恐战争的胜利,我很高兴……您希望我作为国务卿,能为您的政府和我们的国家服务是我的荣誉。”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世界上最有权力的女人:赖斯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世界上最有权力的女人:赖斯
上一章下一章

“冲吧,康迪!”(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