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不断改进
“日新又新”
不是不要创新、变革,而是通过日积月累不断改变实现进步,从而达到创新的目的。
研究海尔,有种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海尔在产品、企业文化上总是在不断变化。
十几年时间,公司的名称从青岛电器厂、青岛电冰箱厂、利勃海尔,再改名为海尔。
有许多媒体朋友对我说,海尔每年都要在主要产品上出新点子,变新花样,甚至“创造”
出空调“光触媒”
之类的新名词,取悦消费者。
在海尔历史上也有突变。
如历史上的两大著名案例:一是砸冰箱与破旧观念,建立全新的质量意识;二是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
张瑞敏正是通过这两件不同的事件,促进企业改变,并通过不断改变,达到企业变革的目的的。
万向企业也是如此。
从最开始修理拖拉机,到生产汽车万向节,经历了大约二十年时间。
改变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革命,一种是改良。
革命和改良都是一种创新。
企业需要不断改变,这样它才有活力。
一个能不断奉献新意的人会觉得自己充满活力和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对一个企业来说也同样如此。
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有活力,而改变可以说是企业充满活力的灵魂。
在中国,传统中的老字号(所谓“百年老店”
)之所以缺乏市场竞争力,剔除政治和社会的因素之外,“不改变”
是他们的死结。
不改变,是不会“日新又新”
的,如,几百年不变的所谓“古方”
(同仁堂),不变的制鞋、制袜(内联陞)等等。
2003年6月,有三百年历史的著名老店“王麻子剪刀”
黯然地宣布破产。
对此,我既不感到奇怪,也不感到惋惜:社会已经到了今天,“王麻子剪刀”
如果没有新的产品奉献给消费者,还有什么存在的理由?看看遍布市场甚至地摊的真假瑞士军刀和各种家用厨房套刀,就不难理解“王麻子剪刀”
的破产了。
2000年,我在美国正赶上美国总统大选,作为民主党代表的克林顿总统使美国有连续十年的经济增长,从我们的政治观上讲,民主党候选人、副总统戈尔当然应该当选。
但美国人不这样看,一位美国朋友对我说,不能总是一家干,要换换试试。
结果也证明,2001年上台的是共和党候选人小布什。
这就是美国的政治,在变化中求得进步。
在一片死气沉沉的景象中,企业是不会有前途的,而一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变和进步,是企业经营的必胜之路。
福特汽车公司于1913年创造并首先采用流水线作业,使大批量生产得以实现,生产成本大大下降。
由于“T”
型车的生产和热销,使它一跃成为汽车工业的世界巨头。
但是,福特第一次败走麦城也在这里。
在福特位居汽车工业的龙头老大地位时,它的对手们(29家汽车公司)联合起来向它展开进攻。
它们在内部推行专业化、制度化管理的同时,采用了多品牌、多品种的产品特色化策略,先后推出多款车型。
但亨利?福特根本不以为然,每次通用汽车公司推出一个新型号,福特就以降价来应对。
从1920~1924年,共降价八次,长期的降价经营使福特公司利润率已经很低,在继续降价余地很小的情况下,T型福特车走到了尽头,进入长期亏损的阶段。
眼看着通用汽车一点一点地蚕食福特的汽车市场,福特公司内许多人都非常着急,希望亨利?福特能够及时调整策略,按顾客需求改进生产,重新设计产品,但是这些合理建议都遭到老福特的拒绝。
实际上,按当时福特汽车公司的雄厚基础,要回应通用等竞争者的挑战并非难事,只需在生产流程、组织设计、产品观念做相应的调整,就可以继续保持老大的地位。
但是,这对于把流水线视为最高理想境界的亨利?福特来说,是绝对不愿意看到的。
亨利?福特的理念是在产品的制造环节上追求最高效率,面对出现的多样化问题,他只寄希望在现在固定的框架下去解决。
为此,福特拒绝了一切试图改善T型车的建议。
此后近三十年中,任何对福特车型提改革建议的人都在福特石墙一样的顽固面前碰了壁。
其结果是福特车的销售额不断下降,福特帝国不断崩塌,有才华的人们纷纷离去。
到1946年,福特公司的亏损已达到每月1000万美元。
麦当劳在经营方式上的改变,是由公司创始人克罗克于20世纪50年代起推广标准的快餐服务开始的。
这改变了几代人的饮食文化,引导了餐饮业的革命。
微软公司在产品开发上持续改变,不断推出的“视窗”
系列电脑软件,变革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从而成为通往“未来之路”
上的领先快车,也赚取着巨额利润。
“日新又新”
是在企业经营上的适应。
我们总在说,世界上没有永远的产品也没有永远的市场,正是这“两个没有”
,才迫使企业不断改变、不断进步。
宝洁公司是世界上第一家提供“800消费者免费服务电话”
的消费产品公司。
宝洁公司回复顾客的每一个电话,并把每个月的电话内容记录下来,以便于提到会议上去讲。
知其详情的人指出,该公司改良产品的构想,主要源于这个“800消费者免费服务电话。
同样,凡是能改变已有资源创造财富的潜力的行为就是创新行为。
我长期工作在COSCO,这是一家从事国际运输的公司,在中国市场上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三。
世界海运是个已经发展了五百年、比较成熟的行业,如果没有新的技术注入,由于公路、航空运输的发展,这个行业肯定要逐步走向萎缩。
上个世纪中期,美国人发明了集装箱运输。
集装箱运输就是将卡车车身从轮子上卸下来,放置于货运轮船上,其实,这个点子并没有多少新的技术含量在里面。
这个“创新”
——集装箱——根本不是脱胎于科技,而只是根源于一种将“货运轮船”
视为物料装卸设备而非“船”
的新概念,这个要领意味着真正重要的是使在港口停泊的时间尽可能缩短。
但是这个貌似平凡的创新却使远洋货船的效率提高了四倍,并因此拯救了海运业。
没有它,世界贸易近四十年来的巨幅增长——在任何主要经济活动中都创下了最快的增长记录——就不可能发生。
在19世纪初期,市场上有许多收割机,但由于农民没有能力购买,这些农业机械很难销售。
于是,联合收割机发明者麦克科密克(CyrusMcCormick)创造了分期付款制度。
这种方式使得农民能够以未来的收入来购买收割机,而不是仅仅靠过去菲薄的储蓄——于是,一夜之间,农民就有了购买农机具的能力。
分期付款制改变了经济活动的方式,任何领域只需引进分期付款制,它就能将经济从供应驱动型转变为需求驱动型,而无论该领域的生产水平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