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揭幕之战?(1)
伊拉克战争揭开千年大变局之序幕。一个类似中国历史上战国时代的世界新格局将会出现。“天下逐鹿,捷者先得”。这一次,我们至少在认识上不能落于人后。调整我们的战略观、策略观以适应这个变化显得尤为迫切。乔良:我们对谈的第一个话题是“新战国时代的来临”。此前对这个题目咱们大家已基本有一个共识。为什么说倒萨战争是一次改变历史的战争?为什么不说此前几次战争,比如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不说这些战争改变了历史?是因为我们以两个基本前提作为参照。一是是否改变或基本改变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以来的主权国家规则;二是是否改变了雅尔塔体系格局。以此做参照,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的那三场战争,都只能说在积累一种变化,但是倒萨战争,也就是这次伊拉克战争,却的的确确算得上是一次改变历史的战争。在我们看来,它实际上是开启了千年之大变局。为什么这么说呢?它开启的又是一个什么大变局呢?就是一个新的类似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代将会于不久的将来在全球出现。也许有人会认为下此结论还太早。我不这样认为。我们都知道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一个战国时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最主要的一个特点是什么呢?就是礼崩乐坏,就是秩序的崩毁。依此特点来对照倒萨战争及战后的世界,在我看来它就呈现了这么一种趋势。这次战争明显地带有礼崩乐坏秩序崩毁的特征,为什么这么说?美国作为一超独大的国家,率先破坏了上述自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以来就已经确定了的以国家主权为基本规则的世界秩序,同时也彻底瓦解了由美国人倡导的从雅尔塔和会开始的世界格局。雅尔塔之后,世界上出现了两极格局,这个不用多说。这个两极格局维持了近半个世纪,在1990年第一次海湾战争后,它已经崩塌了一大角,也就是美苏冷战体制的解体。不过雅尔塔体制还不能说由于美苏冷战的结束完全宣告结束,它还在延续。但是这次倒萨战争我们可以看出来,雅尔塔体制基本解体。因为美苏格局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解体,但美欧体制还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还在,美国和欧盟的关系还在。但是这一次,不管战后法国、德国或者是俄罗斯如何想修复与美国的关系,雅尔塔体制残存的这最后一块标志牌也开始崩毁,并且已经无可挽回。正是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而且又是第三个一千年刚刚开始之时,我们看到了必会导致千年变局的伊拉克战争。我们现在无法知道最后这个变局的结果会是什么样。但是这个变局肯定已经开始,这一点我们基本可以认定。王湘穗:我们说千年变局,首先是作为警世之言,或者说是盛世危言,是想借康有为“值千年之变局,盛夏已至而不释重裘,病症已变而犹用旧方”的话,针砭时人的麻木。说伊拉克战争是可能开启千年变局的一场战争,当然不能用战争规模来衡量。从规模上看,倒萨战争只能算一场小仗,但从大历史观的角度看,这场小仗的确具有转折点意义,可以说,它是滑铁卢战役那种标志性战争,标志着一种旧霸权向新霸权的转折。历史上的霸权,就其作用方式大致可以划分为几种形态,一种是陆上霸权。陆上霸权主要依托农耕经济、游牧经济,也可以说是“物产经济”,它的霸权基本方式是占领,因为只有靠占领才能获得物产,它主要的强制性力量是步兵和骑兵,水面或海上军事力量的使用都要围绕着陆上作战进行,就像亚历山大在东征时对舰艇的运用那样;马路和驿道是陆上帝国的神经和血脉,最快的反应就是六百里加急的速度,它的幅度必须受到步兵、骑兵的行动方式和速度的限制,由于在陆上扩张的成本过高,控制效能衰减又过快,经典的陆上帝国,不论是古罗马帝国、蒙古帝国、中华帝国、玛雅帝国只能控制欧亚大陆或美洲大陆的某个局部,都算不上是全球性的帝国,陆上霸权大概维持了一、两千年左右的时间。第二种就是海洋霸权,是第二个千年之变,是物产经济向物流经济之变,海洋霸权主要依托商业和贸易,其基础和获利方式都靠物流经济,可以说从西班牙王国、荷兰,一直到大英帝国,包括美国帝国的早期,都是海洋霸权的代表。从全球角度看,在克服大的地理障碍方面海军比陆军强,它能跨洋过海,反应速度也要快些,而且是通过控制航道要点控制海洋,再控制物流,因而帝国的成本更低,也更经济,所以能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日不落的帝国”。目前,世界经济的主导模式正在由物流经济向“货币经济”转换,那么现在正出现的这个霸权,按照王建的说法,就应该是“货币霸权”,如果从霸权的暴力特性或从军事角度来看,这个霸权更多地依赖于航空航天技术,依赖于信息传感技术,可以说是“空天霸权”或叫“信息霸权”,这个霸权可以不用去占领,甚至连已经控制的要点也可以放弃,但必须掌握资本的流向,控制“资本流”是“货币霸权”的特征。倒萨战争,就是美欧两个“货币霸权”的揭幕之战。说千年霸权之变,是一种大略的说法,说数百年也行。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必须看到,在倒萨战争之后,全球局势发生了大变化,又到了“天下逐鹿,捷足者先得”的时代。这一次,中国至少在认识上不能落于人后。所以要加紧调整我们的战略观、策略观,以适应这个变化。李晓宁:为什么提出新战国这个概念呢?先要明白战国现象是怎么出现的。有了国家后,一些国家为了争夺生存资源,慢慢形成有盟约的集群,大国在其中开始谋求霸权。然而到了一定时候,地区内出现多个强势国家,一国独大的霸权实现不了了,形成一种均势对峙状态。中国历史上战国时期就是这样的。先有春秋,后有战国。春秋初期,还讲点儿周天子的等级,公、侯、伯、子、男。其后各国不断发展,各自为政,实力发生变化。宋、齐、晋、秦、楚,五大国交替称霸。到达一定程度,就不管你什么公、侯、伯、子、男了。楚国那样子一等的国家也开始称王,无人可小视。周天子君临天下已经形同虚设,礼崩乐坏。原来的秩序已经没有了。一切凭实力说话,逐步形成了战国状态。战国时期没有了霸主,战国的核心不是战,而是战成了均势。结盟、背盟成了七国间主要的政治活动。一些政治家由此施展合纵连横之术,出现了像苏秦这样佩六国相印的人和张仪那样凭三寸不烂之舌为生的政治说客。历史上欧洲国家也是这样。最早是在古希腊,城邦之间,实力均衡,打成一锅粥。雅典也好,科林斯也好,也是不断结盟或背盟以谋求生存。到了30年战争时期,与其说德国30年战争,还不如说是欧洲30年战争。请注意,当时德国只是一个粗略的地区概念,不是一个统一强大的国家,而是一大片小邦,是欧洲角逐的中心地带。德意志兰这个词,有人认为是部族的意思。这些德意志小邦是西班牙和法国、瑞典等强国争夺的目标。由于宗教战争产生的分裂,德国开始内部战争,很快就扩展为欧洲的战争。开始法国没有参加,荷兰还是自治省。西班牙开始攻击现在德国的南部。瑞典从北边趁机想捞一把,法国后来也加入了争夺。打了30年。打到谁也打不动的情况下,大家坐下来,划分利益范围。这就形成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体系。为了实现均势控制,主权的问题提了出来,出现了一个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强调主权,势均力敌,很像我们的战国时代。中国的三国时期也有点像战国,国家无非少一点。还有五代十国时期。三国时期的政治特征最重要的就是结盟、背盟。成功的国家就是利用了三国间的矛盾而取得胜利。30年战争,可以视为当时的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也是好些国家结盟,结成协约国和同盟国对抗。为什么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来个威尔逊主义?虽然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加入了,但美国还没有像现在这样的实力。所以威尔逊提出平等概念,均势概念。谁也别随便打谁。很多人认为威尔逊主义是道德主义。我认为不是。道德是表象,核心是均势,列强都获均衡利益。当时所谓的国际民主,就是在均势这个概念下才能实现。二次大战后的格局,也是一霸霸不了天下,美苏两霸对抗。为平衡利益,组建联合国。联合国也是均势概念的产物。我们正在经历所谓千年之变,是均势被打破了。前苏联倒台之后,前苏联在“8·19”事件以后崩溃了,世界的均势被打破,出现了所谓的单极世界,即美国的一超独大。是不是单极,对此我始终存疑。美国这一极,我看它在这个世界上根本称不了霸。这次伊拉克战争就让世界更全面地了解了美国。我们看到一个新的均势格局露出端倪。新的结盟趋向出现了。新战国的核心就是新结盟的均势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