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与荣・下卷・第六章(4)
“佛教也是学问吗?”
当然,这就是一门解脱痛苦的学问。
说简单点,它是解脱老病死痛苦的哲学。
“哲学?”
它也有一整套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
还有一整套伦理规范。
它还是一门体系很完整的哲学呢。
“真是有意思的说法……”
吴凤珠苍白的脸上露出一丝笑意,“悉达多怎么就能创始呢?”
一方面,他自幼很博学。
因为他是王子,受过很好的教育,哲学,文学,数学,他都学过。
另一方面,他的天性。
他不仅聪慧,而且具有内省深思的特殊思想力。
他是一个对痛苦感受很敏锐的人。
他不仅自己感受,而且能替别人感受,所以,他才能对如何解除人类痛苦悟出道来。
“过去怎么就没听你讲过这样有意思的见解?这么说,佛教的宗旨就是解脱痛苦了?”
过去你不愿听嘛。
佛教就是想解脱人间之苦。
所以,佛教的教义,概括起来就是四谛:一,苦谛,讲世间之苦;二,集谛,也叫因谛,讲苦的原因;三,灭谛,讲苦的消灭;四,道谛,讲灭苦的方法。
它的教义虽然是面对整个人类苦难,但最初它更是劳苦大众的宗教,因为世间苦难绝大部分降在他们身上。
“那你讲讲佛教教义吧”
吴凤珠半睁着眼躺在病床上,她的目光时而矇眬,时而明净。
范丹林也来了,在床边的圆凳上坐下。
佛教的全部言教,叫佛法。
我先给你讲**的定义吧。
“法”
,梵语是“达摩。
佛教的解释:“法谓轨持。
轨道的轨,保持的持。
再具体点,“任持自性,轨生物解”
,就是说,每个事物都保持它自有的个性,有一定轨则,表现出来使人了解它为何物。
因此,佛教把一切事物、现象,物质的,精神的,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都叫做“法。
一切“法”
、“诸法”
,就是指天下万物。
但佛的言教因为符合一切“法”
的真实情况,所以,本身也具有“轨持”
的特点,所以也叫“法。
“有点像我们现在的说法呢”
所以“法”
在佛教中,既指一切事物、现象;也指事物保持、表现自己特质和规定性;也指佛的言教。
佛法,包括其主要内容四谛,都是依据一个基本原理:缘起论。
“缘起论?”
是,缘起,具体意思是“诸法由因缘而起”
,因缘,就是能产生结果的原因。
在因果中起主要的、直接作用的条件叫“因”
,起间接辅助作用的条件叫“缘”
,鸠摩罗什说:“力强为因,力弱为缘。
还有一种区分:“前后相生,因也;现相助,缘也”
但在佛教中,有时“因”
和“缘”
合并称为“因”
;有时又合并称为“缘”
,如刚才说“缘起论”
,缘字就当“因缘”
讲。
还有时,“因”
和“缘”
相互替用。
“诸法由因缘而起”
,就是说任何事物、现象都有一定的原因、条件,才生起的。
北京西山佛牙舍利塔上不是刻着一首“缘起偈”
吗?“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吾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佛教中,“缘起”
还有一个定义:“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
这表明了异时和同时的互存关系,在佛法中都是因果关系。
有时一因多果,有时多因一果。
没有绝对的因,也无绝对的果。
一切事物都处在这种时间上、空间上的竖的、横的因果关系的编织之中。
“这简直就像德国古典哲学中的辩证法了”
所以释迦牟尼了不起啊,他为什么能征服那么多人?他在公元前六世纪就能用这样的宇宙观来解释世界,难道没有逻辑力量?我们进一步研究缘起论,才能发现他在哲学上的先知呢。
“你讲吧……”
吴凤珠闭着眼声音低弱地说,他停住了,看着她,她的脸上浮着朦胧的黄色光晕。
到佛的境界去遨游了?过了许久,她又微微睁开眼:“接着……”
缘起论,具体有十一个定义。
一,“无作者义”
,就是说无造物主;二,“有因生义”
,这是对无造物主的进一步说明;三,“离有情义”
,有情的梵语是“萨”
,指人和一切有情感的生物;四,“依他起义”
;五,“无动作义”
;六,“性无常义”
;七,“刹那灭义”
;八,“因果相续无间断义”
;九,“种种因果品类别义”
;十,“因果更互相符顺义”
;十一,“因果决定无杂乱义。
一下说得太多了吧?要不要我一条条解释?噢,我总起来简单讲讲吧。
这十一条,就是对宇宙万物间的因果关系,对因果关系编织万物的宇宙,作了更深入具体的论述。
概括起来主要是两点,一是“诸行无常”
,二是“诸法无我。
“无常”
,就是说宇宙万物都处在由因而果的生灭相续中,是不停顿的,是每刹那间——佛教把弹一指头的时间当六十刹那——都在生、住、异、灭的,是无常的。
佛认为,佛教也受“无常”
的支配,有兴起时期,演变时期,衰败时期,将来会灭。
“辩证法还挺彻底的啊”
“无我”
,就是没有主宰。
每一事物,每一生命,每一人身内都没有主宰,宇宙也没主宰,没造物者。
“那不有点像无神论?”
缘起论概括起来就是“诸行无常”
,“诸法无我。
这两条是总法则,在佛教中称为“法印。
佛教中有四法印,再加上“有漏皆苦”
,“涅槃寂静。